..续本文上一页心。从来亦未承认、今已承认故曰初起、岂另有新样之心境可得耶。是故又曰、心无初相。以此方能远离微细之念、方能得见本自现成念念自心法法自性、任他众生所承认之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皆是自家心性之源、无常即常、无住即住、方能即心常住、名究竟觉也。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此承上证明究竟无念之所以也。修多罗者、梵音也、译华言曰契径。再略而言之、曰经。其意谓是故经说、乃引经作证之义、不可轻忽也。若有九法界众生、能观究竟无念者、则皆为回向佛之智慧也。言九法界者、谓六凡众生、及声闻、缘觉、菩萨是也。此无念者、即无上正等正觉也。非凡夫之不觉、非二乘圣人三贤菩萨念无异相之相似觉。非十地菩萨念无住相之随分觉。乃吾萨地尽、心无初相之究竟觉也。或曰、相似觉、随分觉、与究竟觉、如何甄别不落误会。曰确有可证。如相似觉者、以念无异相、而异相既无、确是初起之相。又如随分觉者、以念无住相、而住相既无、确是初起之相。今究竟觉者、虽说觉心初起、确无初起之相。以无初起之相、故与相似随分诸觉不同。何谓无初起之相、曰、山河仍是山河之相、大地仍是大地之相、穿衣吃饭睡觉、仍是穿衣吃饭睡觉之相、并无另有新得初起之相也。或曰、以此无初起之相为究竟觉、又与凡夫何异。曰、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或曰、既无差别、何有心佛之名、众生之相。曰、是三无差别、即是心佛与众生、以如是方能无初起之相也。能了解此公案者、名向佛智、不能了此公案者、名众生心。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此又重释上文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之义、以免与相似觉等相滥也。又心起者、是牒前菩萨地尽之觉心初起而言也。谓菩萨地尽、一念相应慧。觉心初起者、本无有何等初起之相可知而上文乃言知初相者、即谓初契此无念之心体也。能契无念、则心体离念、恢复本觉、证清净法身、名之为究竟觉。然虽成究竟觉、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何尝有所谓初起之相哉。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下、乃拣九法界众生不能无念以相示也。凡夫妄念相续、其为不觉易知。二乘及三贤菩萨、觉于念异、念无异相、是尚有无异相之念也。分证菩萨、觉于念住、念无住相、是尚有无住相之念也。此皆不能无念、即皆不名为觉。故申言之曰、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其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片刻离念也。因此之故、说之为无始无明。若能离念、即破微细生相无明、而成究竟觉、故法华经曰、念何事。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木来平等同一觉故。
此德结无念、以归心源。意谓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之所以也。何以故、以无念平等故。所谓平等者、以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虽言始觉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相也。何则、以四相互相假借、俱在同时而有、皆无自立功能。而言有者、以虚妄偏计而起、若离偏计、则本来平等、不须造作、同一觉故。或曰、云何生无生相。曰、诸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而住异灭者、亦复如是。且观世间诸法、无一而能自生者。如动物雏鸡、若计其自生、则不应雌孵而出。若计由雌他孵生、而无雄鸡之卵何不成雏。若计其由雌雄共生、则应有相共之相、今则不然、而生牝像雌、生牡像雄。若计其无因生、而雏非无故自有。是故说诸法无生。而谓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者、则皆属妄念计执。以无妄念、而诸法平等同一觉故。或曰、生住异灭四相、云何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曰、借生有灭、假住异成。是皆无自立也。生属住因、灭属异果、因果同时、是名俱时而有也。此互借互具之幻相、重迭皆是、无一不然。即如吾人之体相、新陈代谢、剎那不住。而新陈为生、代谢为灭、剎那为住、不住为异。而此四相皆现于一时也。何则、以现前之相对已往说。则现在为新、对未来说、则现在为陈。如今以新为生相、而生即成住相、对已往之陈为异相、对未来之新为灭相。若非假借、而名以何成。若知名由假借、则四相当然俱时而有、皆无自立也。
上明始觉竟。下明本觉义、分二。初明随染本觉、二明性净本觉。今初。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复次者、承上众生不觉、及相似觉、随分觉、统名本觉。以未究竟出缠故、随染由厚至薄、分别渐次、而能生起不染、及无分别之二种德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转染成净、转分别成不分别。云何为二者、一者名智净相、即般若德之不染也。二者、名不思议业相、即解脱德之不分别也。以此二种德相、转在缠随染之本觉、成出缠之清净相、即法身德之究竟觉也。如是三德、岂有舍离之相乎。故曰、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也。或曰、本觉随染分别、如何能生二种德相。曰、承上始觉之功而言、以明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之义也。若不许染能成净、则无有修德之必要也。
上标二相之名、此下释二相之义。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此明由本觉生起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言法力者、有二种义。一由圣教、别相法宝、外熏之力。一由本觉、自性佛宝、内熏之力。由信生解、由解起修、熏习不辍、任运脱落见思二惑、得始觉相似、名相似觉。继以法力熏习、破一分无明、得一分真实始觉、名随分觉。继以熏习、乃为如实修行、由是渐破十二分无明尽、乃名满足方便之法。而方便之最后者、至第八地前、破和合识相。乃至金刚后心、始灭相续心之生相无明、而显现全体法身、则如来智德究竟淳净故、故名究竟觉也。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此承上释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之义也。此义云何者、征起上文和合识、相续心也。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者、谓一切相续心及和合识之相、是无明也。而一切心识之性非无明也。然而性相不相离故、故曰、无明之相不离觉性。以相可破、而性不可破、故又曰、非可坏、非不可坏也。如大海水下、至湿性不坏故者、喻也。如是众生下、至智性不坏故者、是以法合喻也。且以喻合法顺便解之、大海水者、喻自性清净心也。风喻无明。波动喻识。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者、喻识与无明不可分也。水非动性者、喻心非动性也。若风止灭者、喻无明灭也。水之动相则灭者、喻相续心相则灭也。湿性不坏故者、喻智性不坏故也。或曰、虽法喻相齐、其咎指归无明、而无明云何而有、以何为相。曰、不了法相唯心、故为无明。而以此不了者为相、所谓以心识之相、皆是无明。言一切心者、谓相续心之相也。言一切识者、谓和合识之相也。以此心识之相、为无明也。或曰、既言不了法相唯心、故曰无明。何又曰、以心识之相为无明也。曰、若了唯心、而心识则无相也。盖心本无心、复何有相。而相本无相、复何有心。而以为有心有相者、何也。竟是妄想执着。若了法相唯心、则一心一切心、心外无相、无相对心、心不可得。若了唯心法相、则一相一切相、相外无心、无心对相、相不可得。的指无明、本无自性。只因妄执心外有相、又因想着相外有心。若不执心外有相、而心何有相续之相。若不着相外有心、而相岂有和合之识。故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也。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此明本觉还净出缠之用也。不思议业相者、即用大之义、已证解脱之德、而此解脱德以依智净相、相大之义所证之般若德、而此般若德、以依本觉体大之义、所证之法身德。此三德不落先后、一证一切证。而此法身德、以依一切环境、而此环境变化迁流、以依智净不染之功、随所作为、即是不思议业相、即为能作一切胜妙境界也。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性、任其领受、自然相应、应种种心、循业而现、由其智净纯杂、随得利益多寡故。
上明随染本觉竟。下明性净本觉义。
<…
《大乘起信论讲义(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