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现身的处境,以及未来生命的发展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如果我们把修十善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那成佛时所招感的果报是“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就是想活多长时间,就能够活多长时间。
2、不偷盗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这段经文讲不偷盗的十种利益。偷盗,又叫不与取,指凡是人家没有给的东西,我们把它占为己有了,都是属于偷盗的行为。凡以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坑、蒙、拐、骗等各种手段占有他人的财物,都是偷盗的行为。
造成偷盗的业力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故意起盗心,有心要盗,而不是无心。2、属于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东西,假如是自己的东西,就谈不上偷盗了。3、知道是别人的东西。有时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放在一起,时间一长,结果忘了,误以为是自己的,这样即使拿了别人的东西也不算偷。我们现在所说的偷盗,必须知道这个东西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来想,然后再去拿,这是自欺欺人的伎俩。4、预先有盗窃的动机和准备,比如作案计划,行动纲领。5、不是误取。具备了以上五条,偷盗的罪名就成立了,偷盗的业力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如果不偷盗,就能够得到“十种可保信法”,什么叫可保信法呢?就是可靠的人生结果。
“何等为十?”到底有哪十种呢?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世界上拥有财富的人很多,然而拥有财富要能够保有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看有许多穷人,他们曾经富甲天下,后来才穷困潦倒,甚至沦为乞丐。原因是什么呢?当你占有财富时,财富并非就是属于你所有的,佛经上说财富属五家所有:一是国王。像古代的国王,依仗政府势力能把一个人的财富没收掉。二是盗贼。贼,那些大盗小偷,黑社会性质的团伙,都属于贼的范畴。这些家伙一旦看上你的财富,那可就麻烦了,轻则给你放放血,让你损失一定的财富,重则你的身家性命,都要赔上。三是水灾。四是火灾。水灾和火灾会把一个人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财富,在眨眼之间化为乌有。五是不肖子孙。有的人费尽心机,用不正当的手段,积累了很多财富,结果子孙后代,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吃喝嫖赌,很快得把祖辈们留下的财产花得精光。所以,现在美国许多富豪,都不愿意给子孙留下太多的财富,认为那样会害了他们。反之不偷盗的人,未来生命中会拥有很多的财富,在你一生中都能安全享有它,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变故。
二、多人爱念。一个人之所以被人喜欢,那是因为亲情或爱情的关系,而要让社会大众都喜欢你,这就需要你拥有比较好的人品。尤其对于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更是如此,试问有谁愿意和小偷做朋友呢?有谁喜欢当小偷的人呢?除非是菩萨出于慈悲心,要摄受他。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人愿意这样做的。相反,不偷盗的人,为人诚实,大家自然都会喜欢他。
三、人不欺负。偷盗的人,名声不好,大家都轻视他,舍弃他,不会被社会所容纳。一个有偷盗历史的人,想找一份工作显得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人会信任他,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接纳他。不偷盗的人,则受人尊敬,不会被人轻视。
四、十方赞美。现在的社会虽然不正之风盛行,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类的良知,并没有彻底丧失,人类心中还存有一种无形的道德准则,以此去评判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偷盗的人,人们都瞧不起他,臭名昭著,谁也不会说他的好话。不偷盗的人诚实可靠,人人都会赞美他。
五、不忧损害。一个人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赚钱,他就不必担忧害怕,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财富,正所谓:“不干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反之,靠坑蒙拐骗发家的人,他会受到良心的遣责,他要担心他的不正当行为被人发现,而被追回财物;他害怕别人报复他,他还有坐牢的恐惧。
六、善名流布。名,虽然是不真实的东西,但一个人名声的好坏却直接关系到他的人生幸福。一个人有良好的名声,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恭敬爱戴;名,同时也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利益。偷盗的人恶名流布,不偷盗的人则美名远播。
七、处众无畏。偷盗的人做贼心虚,无论走到哪,总是内心有愧,害怕被别人发现,心情常常处于忐忑不安的状态之中。反之,不偷盗的人,因为没有做过亏心事,任何情况下都能活得坦然,心安理得。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财,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延续、身体的健康、生活环境的优越以及辩才诸方面的问题。财,是财富,人在世间上的生存,应有一定的财富。命,生命。人有了财富,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色力,身体健康状况,由财富的资养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安乐,也是建立在财富上,有一定的财富,才有安乐的生活可言。辩才,雄辩滔滔,这也离不开财富所提供的营养。当我们损坏他人财富时,我们也就损坏他人这一切了。所以,偷盗的人,将来的果报是财富、生命、健康、安乐、辩才都要受到影响。反之,不偷盗的人,他的财富、生命、健康、安乐、辩才能得到保障。
九、常怀施意。人格中的每一种特征都是长期修养成的。人的行为自有他的一贯性。偷盗的人,不偷别人的财物就算不错了,怎么还会去布施人家财物呢!反之,不偷盗的人多数还会有布施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培养出慈悲心,形成布施的习惯,只要有机会,随时都会把钱财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
十、命终生天。修布施持戒的功德,死后会往生到欲界天享受天人的福报。
不偷盗的人会得到以上十种现生和来世的利益。“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如果把不偷盗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也就是说,发菩提心,持不偷盗行,将来成佛的时候,就能证得清净大菩提智。
3、不邪行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这段经文讲离邪行。邪行就是邪淫,不为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是属于邪行的范畴。邪淫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犯戒行为:1、指非境。指除了自已法定的妻子之外的行淫,都是属于邪淫。2、指非道。行淫有行淫的处所,假若不在正道行淫,既使是自已的妻子,如果是在她的口中及其他地方行淫也是属于邪淫的。3、指非时。在妻子怀孕、婴儿吃奶的时候,或受持八关斋戒的时候行淫,也是邪淫。4,指非处。如果和自己的妻子在佛教的寺庙里、佛塔边这些圣洁的地方行淫,也是属于邪淫的。如果远离邪淫,就能够得到四种有智慧人称赞的利益。
“何等为四”,到底是哪四种呢?
一、诸根调顺。诸根,指六根。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个人如果放荡不羁,邪淫过度,就可能导致诸根不调。像许多古代帝王寿命都很短,有些三十几岁就死去了,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淫欲过度。现代社会,性行为比较开放,很多人乱搞男女关系,结果染上了性病。像不治之症的艾滋病,就是通过邪淫来传播的。所以邪淫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好处,就生理而言,会染上种种病,造成许多身体上的病苦;就心理而言,一个好色之徒,一天到晚坐卧不安,为找妓女而不能静下心来。与此相反,不邪淫的人诸根调顺,身心健康,活得自在。
二、远离喧掉。喧掉,是心理上的扰乱和不安宁。邪淫人有了外遇之后,他的心必然会系在他(她)情人的身上,心很难安静下来,时时想着见面,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些人,一旦掉入感情之网,往往不能自拨,干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心总是静不下来,遐想连篇。不邪淫的人,他的内心则平静、自在。
三、世所称叹。中国传统道德很重视贞节观念,男人寻花问柳,女人卖淫,为社会所不齿。像社会上有些卖淫女,把接客赚来的钱拿回家,气得父母死去活来,三下两下把钱撕得粉碎。有良知的父母对自己的骨肉都不肯原谅,为她感到羞耻、害燥。更何况是外人呢?反之,不邪淫的人,大家觉得他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大家都称赞他。
四、妻莫能侵。邪淫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今天的社会因为男女两性关系太开放,引起家庭的破裂,使得许多无辜的小孩从小就失去母爱,深受其害,因而走向犯罪的道路,造成社会的危害。邪淫的人,当他侵犯别人的妻子时,也许他的妻子正在与别的男人寻欢作乐。反之,没有种下邪淫因的人,他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妻子会有外遇,或被人侵犯。
不邪淫的人就能得到以上四种好处。“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如果一个人能发菩提心,遵守不邪淫,将来成佛的时候,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中的马阴藏相,就是男根和一般人的不一样,藏在里边。
4、不妄语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
《幸福人生的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