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幸福人生的原理▪P8

  ..续本文上一页?有的人骂人:那个人的心真黑!其实,这话并非指人的心有黑有红,而是一种形容。心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它不是一个固体,所以“不可见取”,心是看不到,也抓不着的。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对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古代的宗教、哲学说到心,往往跟灵魂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的主体是灵魂。灵魂是一个固体,印度的宗教叫作“我”,就是“神我”;西方的宗教、哲学里称为灵魂。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变化,但是灵魂、神我却是不会变化的。而佛法认为,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佛陀在这次法会上告诉我们,“但是虚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

   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平常人们所说的妄想,一般是指不切合实际的,不可行的想法。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

   人类在接触虚妄世界时,产生虚妄的认识。有情的六根,面对六尘,六根就象摄像机一样,把六尘境界摄入到思维中。一个人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心态,构成了思维。思维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思维其实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思维往往取决于经验的积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

   在《楞严经》里,把心叫做“前尘影相”,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什么叫前尘影相呢?就是六根认识六尘之后,六尘落下的影子,就构成了我们的经验,再由经验构成了思维。人的经验也会散失。人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有情生命的延续就象流水一样,一条河的水在流的过程中,会把很多小河的水容纳进来,从而使河水量越来越多。但是,河水在流淌的过程中,又会从其它的地方消失,或因太阳的爆晒而蒸发。同样,生命之河在延续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观念,会扬弃很多东西。假若观念正确的话,会扬弃很多不好的东西,而接收很多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生命得到转依,人格得到提升。假若观念错误,就会扬弃很多好的东西,接收很多不好的东西,就会使人格越来越堕落,最后甚至成为蚂蚁、蚊子。所以,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一个人学习了佛法之后,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扬弃错误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生命自然得到净化。相反,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所以说,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缘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你说生命是什么样子啊?没有一定的。一个人在没有学佛之前,他也可能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可是,有一天他的念头一转过来,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从此成为一个大好人,变成一个大善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快乐的时候和痛苦的时候,好像不是一个人。当一个人由坏人转变成好人的时候,往往也是判若两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自己也觉得原来的“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一个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坏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当心情好的时候,他会想我那时怎么会心情那么的不好啊?那个时候的“你”又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生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但也不是捉摸不定的,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生命是有缘起的,就看我们怎么样去塑造它,怎样去培养它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态中。反之,如果一天到晚攀缘、妄想、执着,想通过念几句阿弥陀佛使心态得到平静,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梦!

   所以,想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六尘境界。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观照人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不是固定的东西,但它也不是不可以把握的。心是可以把握的,就看你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因缘。所以说“毕竟无主”,心是没有主宰的。“无我我所”,这个“我”是哲学术语,不是一般所说的我,它的意思是“常”、“一”、“主宰”不变的意思。常,是永恒的;一,是孤立的;主宰,是自由的支配一切。这三方面的涵义就是“我”。其实,心态并不是这样,心态不是孤立的,心态不能离开条件,不能离开经验。离开了经验,思维将是一片空白。

   心态的无常变化,说明这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说无主、无我、无我所。无我,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与外道最大的区别是无我。外道认为“有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叫“大我”,天神、上帝是大我,它主宰着整个宇宙。一方面叫“小我”,是人的灵魂,它主宰着人生。大我又叫“神我”。佛法用缘起的智慧去观照宇宙人生,发现了既没有什么神在主宰着宇宙,也没有什么灵魂在主宰着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讲“毕竟无主、无我、无我所”。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现在再来看看物质世界,对物质世界应该如何去看待呢?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虽各随业,所现不同”。每一个众生由于业力不同,思想境界不同,所认识的世界以及生命存在的状态,也都不一样。但“实于中无有作者”,就是没有一个创始者,没有一个能够主宰生命的、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所以说一切法,都是不思议的。就是说,一切法都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通常人们想象一切都是实在的,都有一个实在体,这种实在感在人类的生命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执着,像原始人起初不知道做梦是假的,认为做梦也是真的。又像智力没有开发的小孩,看到镜子里的影像,会把它当成是真的。现在的人虽然知道镜子里的影像和梦中的景象不是真实的,但是会把眼前所见的一切如桌子、房子以及地位、财产等等看成是实实在在的。总的来说,人类把世界看得很实在,因为看成是实在的,就会去执着,对世间的一切名利、地位、得失等都很在乎。因为把世间看得很实在,就想到永恒。古代很多帝王就追求长生不老。现在生活得比较好的人,也会拼命地追求健康长寿,并且希望事业永恒,希望人际关系永恒。对这种永恒的认识,跟客观事实真相恰恰相违背。所以在佛教讲的三苦中,有一种行苦,是无常带来的痛苦。无常本来不是苦,无常是宇宙人生的规律,它本来不足以构成痛苦。对一个圣者来说,行苦是不成苦的。但是,凡夫众生对世界不能够正确认识,因为把一切都看成是永恒的,所以,当无常到来的时候,痛苦跟着也就来了,这是一种事与愿违带来的痛苦。

   《心经》说“五蕴皆空”,就是要破除人们实有的执着。学佛者要意识到人类认识的缺陷,不要随着自己的感官、感觉去认识世界。所以一切法不可思议,不可以用我们的妄执,不能过分地相信我们自己的妄想,要认识到“自性如幻”。自性,是一种实在体,是永恒,永恒的实在体是不存在的。

  五、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从这段经文开始,讲第四个问题,即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的问题。

   “智者知已”,智者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差别在哪呢?有智慧的人,是具有洞彻宇宙人生真相能力的人,能够正确地了解人生,正确地了解宇宙。反之,假若没有洞察宇宙人生的能力,虽然有很多学问,很多知识,乃至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只能说你有世间的知识,有生存的技能,而不能说明你是一个智者。所以学习佛法的人,不是为了增长文化知识,而是通过学习佛法后,能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知道因果,知道无常,知道现在种了什么样的因,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果。

   因为知道了无常,就知道人生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就有能力去规划自己生命未来的前景。要修善业,只有通过修善业之后,才能“以是所生蕴、处、界,皆悉端正,见者无厌”。这就是说,现世种了善业之后,将来才能招感身心世界都是清净庄严的。蕴、处、界是佛教对世界的归纳说明,世界上的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考察其构成元素是由哪些成份组成的?在佛教里有三种简单的归纳方法,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五蕴、六处、六界。

   五蕴,主要是对心理的详细分析。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属于心理状态。世间法虽然很多,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处,指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六根,指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有情认识世界的六个渠道,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意识思维到的来认识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的六根。譬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睛,就失去了被眼睛所认识的颜色世界;如果耳聋了,就缺少被耳朵所听的音声世界。六根所认识的世界是六尘…

《幸福人生的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灵环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