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五、于上根人当以法试验之,故使其不信仰者去而不来,则其福分亦有限,与我之缘亦不过如此,则应放弃之,不可再与之接,接之反远,若彼仍能笃信勿以为奇,必是最上乘人,以彼已近不二,可以大法引之矣!
六、其人第一要根基厚,如不孝不悌不信之辈,天性已薄,即非大器,断不能入道,授之即所谓谤法。
七、接引人勿太热心,亦不可急,当俟机缘,于家中人尤为困难,切忌勉强督责,且责著则离,反使谤法,即又是自己之爱根坚固。
八、于初学人行心未坚者,切忌令其著修、压修。
九、其情性固执者,难于开化,利根人易浮动,信心均难以坚定。
十、固执者每好名,可利用其好胜心督之上进。
十一、常常肯来请教之人,必是日有进步,要防其得有所知而自障,此时启发为最要紧,当细心引之,应先令欢喜,再加驳斥使感觉自己之不够。
十二、有恶疾者、气傲者、相之寒陋者、多疑者、显贵者、自奉厚者、好修饰者、严细节者、量小者、好强辩者、忙于生活者、无信实者皆不可轻接。
十三、宁接一外道,不接我见坚固而不用功之人。
十四、凡看自己生命极重之人,即是取内相坚固之证,内相既固外相即不肯舍,此等人断不能学心地法入最上乘。
十五、观心一法乃入佛第一关键,其余尽属分外。为引入观心之前方便法,所谓指月之指毕竟非月,正一时之借用而已,至观心法实不可死执定法,当随其机而引之:
先问:伊眼前形形色色,尔何以能见?彼必曰眼。
次问:更用什么来见这个眼?彼必曰心。
次问:如是则是心见,何以前曰眼见?彼必曰心是主,眼是缘助之物。
次问:心既能见,眼前无物时何以不见?彼必曰如镜中之无影。
次问:心既无影,则心又潜伏在何处?彼必曰伏于根内,如镜光之不起作用。
次问:心潜伏于根内,此心是生灭还是不是生灭?彼必有所答……
次问:既云有生灭,何以始终不坏不离,既云无生灭,则何以忽起作用忽又不起?彼必曰此心是幻有,有而非实。
次问:既幻而非实,则真心又在何处?
次再问:心何以起作用,其作用既为心,而作用本能由何出发?
次问:其本能还可见否?这是什么?
次问:譬如铁可以成剪、成刀成车轮机件诸器,器可以见,铁可见否?彼必曰可见。
次问:硬可见否?……
如是层层追问,必可逼进一步。
心中心密法灌顶开示
无论儒释道各家教意,根本总在摄心。儒家但求功名,释子但求福报,道派徒练精气,都不知归宗。宗者,忠也,中心也,尽其己也,尽己而后可以为人。下手第一求降伏其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但有三问,曰何者为心?曰以何降伏?曰如何降伏?爰有三答,曰集起者为心,曰以心降心,曰如是降伏。总是用个“复”字功夫,使之回复到本来地,明见本来清净性,自然降伏。然此理论,非事功也。人人说得,人人不肯做。人每以为明了此理即得,又曰明师一点即成,不用别的法子,谈何容易。佛言理属顿悟,事属渐除,为有多生习气在,所以理悟的人或有,实证的人太少,悟前悟后,同有个如丧考妣,理事二障,均得打净。如双轮并进,缺一不可。理以辅事,事以证理,到一切无碍时,才至无学位。
性固是不动不变,不生灭,不污染,但能生万法,起诸妙用,是名心用,乃一时之幻影,所谓不变而能随缘者也。心本如水之流通无著,无可无不可,惟住着不得,水住不流,便成腐水,血止不流,便成腐毒,心住于物,便成执妄,要无所住而活泼泼地,起诸妙用,这是一心的相貌,名曰真心。以由真如性体中流出,故曰真。一心者,无著无住之心也。虽起万千变化,本体原不动摇,所谓随缘而不变者也。今传心中心法,应先知其义。此法旨在以心印心,求心中之心,究是如何相貌,直下见性,是谓归宗,是谓尽己,是谓降伏,于是再起大悲妙用以利他,为实实有体有用之学,决能此生见性成佛,故曰“佛宝”。
今欲证入无著无住之真心,自见本性相貌,原重在自力以自求,但自力太弱,必赖乎法。此法乃佛所传示,故曰佛法;以此法能见性成佛,故曰佛法;以由自性佛道中所流出,故曰佛法;此心中心法,乃大愚阿阇黎在定中得普贤菩萨所亲授,在庐山苦行七年而行于世。论法,在日本西藏均有,原无东西今古之别,独修法不同,起用亦不同,不取有相,不离有相,人人可修,为直证心田,克期见性之法。与显教固是不共,与他密亦有所别。今欲直证无住,不住有,不住空,二边不住,中道亦不立,非此法为功。盖自力佛力合,而功斯显。其咒印,佛力也。勤修活参,自力也。得法之用而不被法缚,自力也。以言乎咒印,是无义可说,无理可讲,则心不外驰,身亦无妄动,自不著有矣。若言著空,则手结印,口持咒,略有所事,自不落于空矣。如是左右挟持此心,往来调伏,由有转空,由空翻有,心刹那刹那起,刹那刹那灭,起至无可再起,扫至无可再扫,经一千次之坐,心有十万度之翻腾打扫,根根尘尘,全然脱落,逼到其间,寂光真境,常得现前,可谓常住真心矣。又印与咒力,法法与身体相配合,持咒有火轮旋转。凡人有一习气,即有一种恶虫,被此火轮所烧,由肠胃中出,心净而腹内夙垢亦净,由是心安神足,体力坚强,得定自易。上座时用以养定,下座自能启慧,定慧交资,戒在其中矣。又凡修一法,只得一法之用,独心中心法则不然。由一法而兼八法,化于八万四千,恒沙无尽:一、直证如来地心地法,用以扫荡习气,此般若宗也。二、三密加持,此密宗也。三、以三密加持故,身口意三恶自戒,此律宗也。四、常摄在定,坐见本性,此禅宗也。五、有念皆相,随扫随空,此相宗也。六、归至至净,心莲华开,此净土宗也。七、证到无边法身,周遍法界,大身无量,此华严宗也。八、大通后,妙用恒沙,善转俗谛,此妙法莲华宗也。依一法而法法兼备,空一心而心心皆通,故曰“法宝”。
虽然,徒法不能以自行,又曰人能弘道。一、要自我,我发大愿,愿我成佛,愿我能使一切众生成佛,是名大悲,是谓大心凡夫,佛说华严经,特重大心凡夫,谓胜于菩萨,以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有此大心,即是大器,具此大器,即可大成。故非真痛切不可,经种种困难而不易其心,不变其志。二、要师,得师指示周详,使勿疑退。三、要相当合机之法,则见功自快。四、要伴侣,可以切磋琢磨。五、要环境,或顺或逆,皆我助道因缘,故上自诸佛菩萨,下至一切恶道众生,皆我伴侣也,彼皆外善知识也,而我自己,乃内善知识也,神而明之,在乎其人,故曰“僧宝”。
明乎以上三义,则因地正而行正果正,是谓正法。佛法未灭,亦无灭时,是谓佛常住。我今不依正法,是为正法末世,不名报佛恩也。希各努力,至于坐时仪规及诸禁忌,另行开示,勿坏规矩可也。
兹再开示心是何物。心者,性中缘境之幻影也。心性非一非二,如形与影,性虽空寂,不言断灭,心虽幻起,终不离体。心之未动前,历历孤明,名曰真心。已动而随境流转者曰妄心。但一觉即又回复未动前之本位。故觉者,乃回复时中间之过程,以觉亦影,住于觉,未究竟也。真心妄心同为一体一物,皆假名也,为是一物,故不能以心灭心,如恶念去,善念来,似乎以善灭恶,不知恶念又起,可见念终不可灭也。只是换,以恶换善,以迷换觉,前者念念在迷,久久成习而有力。今者念念在觉,久久成习而亦有力也。以非相对,故不关力,此力足,彼力自弱。但言换者,亦非也。必二物相对,乃可言换。今是一物,将谁换乎?只可云转,如掌之一正一反,徒有来回动相,非有实体。然则恶固未尝恶,善亦未尝善,仍一如如不动之真心耳。然心何以流浪不觉乎,曰著相而忘本,本是一物,枉分主奴,佛言“彼非众生”,言众生佛性勿失,应平等视之。佛又言“非不众生”,言本来与佛同体,但一时迷倒,又不得不分别为众生也。如于盗,平等观之,怜悯之而必杀之,此为大悲之用,是以众生成佛,只此一转,转则无所住,无住则心空,虽证得空相而不断灭,虽应付万有而不失本位,可谓允执厥中者矣。然与儒家不同,彼为有所守也,守于中道,此并中道而亦空之,方名执中,行者切莫怕妄心,要怕不觉,不觉即是生死流转。如念起一觉,觉即非迷。经云“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四语斩金截铁,何等干净痛快。你莫怕,亦莫懊丧追悔,只顾凛觉,觉成熟时,般若力量自强,不但妄留不住,并觉亦著不牢。至于善恶种子,既已入藏,永永难除,惟大觉后,彼自无力,不是不知,不是忘记,只遇缘亦发不出,恶业自不能成,此是根本大戒,且可转为妙用,以度恶众生也。总之擒贼擒王。今依此法,一门深入,证见本性,为安身立命之本位,永不退转,自然起诸慧用,开般若以扫荡习气,如《大日经》说,至此地位,不久勤修,能除一切障,得大神通,知一切众生心行中事,可以广度有情矣。至心中心法果位成就,种种利益,可参阅佛心经,目前先坐几百座再说。兹所言者,暂使仁者放心耳,且一心埋头实干,但论耕耘,莫问收成,功不唐捐,非空谈也,珍重。
灌顶
一、摄授灌顶功夫最高,不见性人,不能传人,无形相、无形状,以平等大悲为主,自心不空、难以观对方的机。
二、结缘灌顶以当机为第一,难在两相凑拍,是否我与人情缘相合。随机引导,或顺或逆,但必和颜悦色。总而言之,一切法门以自心空为本位,大悲为方便,心空可以包罗摄受,大悲可以方便圆融,还当步步小心,勿好高骛远,不可希望其太大,亦不可轻其愚笨而不接受。聪明人往往修至半途中止,切不可轻许,误其终生。其余法门,难以引入,在自己的经验多,观机要熟,踏稳步而飞空,巧妙难言之矣。
三、说法灌顶随缘而转。
四、授法灌顶密宗重威仪,隆重一切仪规,供养护法,最要紧一切依本法,不可以他法参加。所以,重庄严威仪。
五、传法灌顶先要撮去对方的病,德行如何,福泽如何,年龄如何(必须过三十六岁方可为师)。方言如何,威仪如何,相貌如何,六根不可不全,一一要顾到,考验其心得,是否不至耽误他人,还要其虚心接受,打死名心,不受名闻利养,不要有骄慢心。因其地位超出人天师表,不可忽也。又密宗传法灌顶以人福泽为主,是否能承受,往往中途而病,要时时注意。
《接引与授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