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接引與授法▪P2

  ..續本文上一頁 五、于上根人當以法試驗之,故使其不信仰者去而不來,則其福分亦有限,與我之緣亦不過如此,則應放棄之,不可再與之接,接之反遠,若彼仍能笃信勿以爲奇,必是最上乘人,以彼已近不二,可以大法引之矣!

   六、其人第一要根基厚,如不孝不悌不信之輩,天性已薄,即非大器,斷不能入道,授之即所謂謗法。

   七、接引人勿太熱心,亦不可急,當俟機緣,于家中人尤爲困難,切忌勉強督責,且責著則離,反使謗法,即又是自己之愛根堅固。

   八、于初學人行心未堅者,切忌令其著修、壓修。

   九、其情性固執者,難于開化,利根人易浮動,信心均難以堅定。

   十、固執者每好名,可利用其好勝心督之上進。

   十一、常常肯來請教之人,必是日有進步,要防其得有所知而自障,此時啓發爲最要緊,當細心引之,應先令歡喜,再加駁斥使感覺自己之不夠。

   十二、有惡疾者、氣傲者、相之寒陋者、多疑者、顯貴者、自奉厚者、好修飾者、嚴細節者、量小者、好強辯者、忙于生活者、無信實者皆不可輕接。

   十叁、甯接一外道,不接我見堅固而不用功之人。

   十四、凡看自己生命極重之人,即是取內相堅固之證,內相既固外相即不肯舍,此等人斷不能學心地法入最上乘。

   十五、觀心一法乃入佛第一關鍵,其余盡屬分外。爲引入觀心之前方便法,所謂指月之指畢竟非月,正一時之借用而已,至觀心法實不可死執定法,當隨其機而引之:

   先問:伊眼前形形色色,爾何以能見?彼必曰眼。

   次問:更用什麼來見這個眼?彼必曰心。

   次問:如是則是心見,何以前曰眼見?彼必曰心是主,眼是緣助之物。

   次問:心既能見,眼前無物時何以不見?彼必曰如鏡中之無影。

   次問:心既無影,則心又潛伏在何處?彼必曰伏于根內,如鏡光之不起作用。

   次問:心潛伏于根內,此心是生滅還是不是生滅?彼必有所答……

   次問:既雲有生滅,何以始終不壞不離,既雲無生滅,則何以忽起作用忽又不起?彼必曰此心是幻有,有而非實。

   次問:既幻而非實,則真心又在何處?

   次再問:心何以起作用,其作用既爲心,而作用本能由何出發?

   次問:其本能還可見否?這是什麼?

   次問:譬如鐵可以成剪、成刀成車輪機件諸器,器可以見,鐵可見否?彼必曰可見。

   次問:硬可見否?……

   如是層層追問,必可逼進一步。

  心中心密法灌頂開示

   無論儒釋道各家教意,根本總在攝心。儒家但求功名,釋子但求福報,道派徒練精氣,都不知歸宗。宗者,忠也,中心也,盡其己也,盡己而後可以爲人。下手第一求降伏其心。所謂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但有叁問,曰何者爲心?曰以何降伏?曰如何降伏?爰有叁答,曰集起者爲心,曰以心降心,曰如是降伏。總是用個“複”字功夫,使之回複到本來地,明見本來清淨性,自然降伏。然此理論,非事功也。人人說得,人人不肯做。人每以爲明了此理即得,又曰明師一點即成,不用別的法子,談何容易。佛言理屬頓悟,事屬漸除,爲有多生習氣在,所以理悟的人或有,實證的人太少,悟前悟後,同有個如喪考妣,理事二障,均得打淨。如雙輪並進,缺一不可。理以輔事,事以證理,到一切無礙時,才至無學位。

   性固是不動不變,不生滅,不汙染,但能生萬法,起諸妙用,是名心用,乃一時之幻影,所謂不變而能隨緣者也。心本如水之流通無著,無可無不可,惟住著不得,水住不流,便成腐水,血止不流,便成腐毒,心住于物,便成執妄,要無所住而活潑潑地,起諸妙用,這是一心的相貌,名曰真心。以由真如性體中流出,故曰真。一心者,無著無住之心也。雖起萬千變化,本體原不動搖,所謂隨緣而不變者也。今傳心中心法,應先知其義。此法旨在以心印心,求心中之心,究是如何相貌,直下見性,是謂歸宗,是謂盡己,是謂降伏,于是再起大悲妙用以利他,爲實實有體有用之學,決能此生見性成佛,故曰“佛寶”。

   今欲證入無著無住之真心,自見本性相貌,原重在自力以自求,但自力太弱,必賴乎法。此法乃佛所傳示,故曰佛法;以此法能見性成佛,故曰佛法;以由自性佛道中所流出,故曰佛法;此心中心法,乃大愚阿阇黎在定中得普賢菩薩所親授,在廬山苦行七年而行于世。論法,在日本西藏均有,原無東西今古之別,獨修法不同,起用亦不同,不取有相,不離有相,人人可修,爲直證心田,克期見性之法。與顯教固是不共,與他密亦有所別。今欲直證無住,不住有,不住空,二邊不住,中道亦不立,非此法爲功。蓋自力佛力合,而功斯顯。其咒印,佛力也。勤修活參,自力也。得法之用而不被法縛,自力也。以言乎咒印,是無義可說,無理可講,則心不外馳,身亦無妄動,自不著有矣。若言著空,則手結印,口持咒,略有所事,自不落于空矣。如是左右挾持此心,往來調伏,由有轉空,由空翻有,心刹那刹那起,刹那刹那滅,起至無可再起,掃至無可再掃,經一千次之坐,心有十萬度之翻騰打掃,根根塵塵,全然脫落,逼到其間,寂光真境,常得現前,可謂常住真心矣。又印與咒力,法法與身體相配合,持咒有火輪旋轉。凡人有一習氣,即有一種惡蟲,被此火輪所燒,由腸胃中出,心淨而腹內夙垢亦淨,由是心安神足,體力堅強,得定自易。上座時用以養定,下座自能啓慧,定慧交資,戒在其中矣。又凡修一法,只得一法之用,獨心中心法則不然。由一法而兼八法,化于八萬四千,恒沙無盡:一、直證如來地心地法,用以掃蕩習氣,此般若宗也。二、叁密加持,此密宗也。叁、以叁密加持故,身口意叁惡自戒,此律宗也。四、常攝在定,坐見本性,此禅宗也。五、有念皆相,隨掃隨空,此相宗也。六、歸至至淨,心蓮華開,此淨土宗也。七、證到無邊法身,周遍法界,大身無量,此華嚴宗也。八、大通後,妙用恒沙,善轉俗谛,此妙法蓮華宗也。依一法而法法兼備,空一心而心心皆通,故曰“法寶”。

   雖然,徒法不能以自行,又曰人能弘道。一、要自我,我發大願,願我成佛,願我能使一切衆生成佛,是名大悲,是謂大心凡夫,佛說華嚴經,特重大心凡夫,謂勝于菩薩,以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有此大心,即是大器,具此大器,即可大成。故非真痛切不可,經種種困難而不易其心,不變其志。二、要師,得師指示周詳,使勿疑退。叁、要相當合機之法,則見功自快。四、要伴侶,可以切磋琢磨。五、要環境,或順或逆,皆我助道因緣,故上自諸佛菩薩,下至一切惡道衆生,皆我伴侶也,彼皆外善知識也,而我自己,乃內善知識也,神而明之,在乎其人,故曰“僧寶”。

   明乎以上叁義,則因地正而行正果正,是謂正法。佛法未滅,亦無滅時,是謂佛常住。我今不依正法,是爲正法末世,不名報佛恩也。希各努力,至于坐時儀規及諸禁忌,另行開示,勿壞規矩可也。

   茲再開示心是何物。心者,性中緣境之幻影也。心性非一非二,如形與影,性雖空寂,不言斷滅,心雖幻起,終不離體。心之未動前,曆曆孤明,名曰真心。已動而隨境流轉者曰妄心。但一覺即又回複未動前之本位。故覺者,乃回複時中間之過程,以覺亦影,住于覺,未究竟也。真心妄心同爲一體一物,皆假名也,爲是一物,故不能以心滅心,如惡念去,善念來,似乎以善滅惡,不知惡念又起,可見念終不可滅也。只是換,以惡換善,以迷換覺,前者念念在迷,久久成習而有力。今者念念在覺,久久成習而亦有力也。以非相對,故不關力,此力足,彼力自弱。但言換者,亦非也。必二物相對,乃可言換。今是一物,將誰換乎?只可雲轉,如掌之一正一反,徒有來回動相,非有實體。然則惡固未嘗惡,善亦未嘗善,仍一如如不動之真心耳。然心何以流浪不覺乎,曰著相而忘本,本是一物,枉分主奴,佛言“彼非衆生”,言衆生佛性勿失,應平等視之。佛又言“非不衆生”,言本來與佛同體,但一時迷倒,又不得不分別爲衆生也。如于盜,平等觀之,憐憫之而必殺之,此爲大悲之用,是以衆生成佛,只此一轉,轉則無所住,無住則心空,雖證得空相而不斷滅,雖應付萬有而不失本位,可謂允執厥中者矣。然與儒家不同,彼爲有所守也,守于中道,此並中道而亦空之,方名執中,行者切莫怕妄心,要怕不覺,不覺即是生死流轉。如念起一覺,覺即非迷。經雲“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四語斬金截鐵,何等幹淨痛快。你莫怕,亦莫懊喪追悔,只顧凜覺,覺成熟時,般若力量自強,不但妄留不住,並覺亦著不牢。至于善惡種子,既已入藏,永永難除,惟大覺後,彼自無力,不是不知,不是忘記,只遇緣亦發不出,惡業自不能成,此是根本大戒,且可轉爲妙用,以度惡衆生也。總之擒賊擒王。今依此法,一門深入,證見本性,爲安身立命之本位,永不退轉,自然起諸慧用,開般若以掃蕩習氣,如《大日經》說,至此地位,不久勤修,能除一切障,得大神通,知一切衆生心行中事,可以廣度有情矣。至心中心法果位成就,種種利益,可參閱佛心經,目前先坐幾百座再說。茲所言者,暫使仁者放心耳,且一心埋頭實幹,但論耕耘,莫問收成,功不唐捐,非空談也,珍重。

  灌頂

   一、攝授灌頂功夫最高,不見性人,不能傳人,無形相、無形狀,以平等大悲爲主,自心不空、難以觀對方的機。

   二、結緣灌頂以當機爲第一,難在兩相湊拍,是否我與人情緣相合。隨機引導,或順或逆,但必和顔悅色。總而言之,一切法門以自心空爲本位,大悲爲方便,心空可以包羅攝受,大悲可以方便圓融,還當步步小心,勿好高骛遠,不可希望其太大,亦不可輕其愚笨而不接受。聰明人往往修至半途中止,切不可輕許,誤其終生。其余法門,難以引入,在自己的經驗多,觀機要熟,踏穩步而飛空,巧妙難言之矣。

   叁、說法灌頂隨緣而轉。

   四、授法灌頂密宗重威儀,隆重一切儀規,供養護法,最要緊一切依本法,不可以他法參加。所以,重莊嚴威儀。

   五、傳法灌頂先要撮去對方的病,德行如何,福澤如何,年齡如何(必須過叁十六歲方可爲師)。方言如何,威儀如何,相貌如何,六根不可不全,一一要顧到,考驗其心得,是否不至耽誤他人,還要其虛心接受,打死名心,不受名聞利養,不要有驕慢心。因其地位超出人天師表,不可忽也。又密宗傳法灌頂以人福澤爲主,是否能承受,往往中途而病,要時時注意。

  

《接引與授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簡捷禅定之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