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的宝座。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我心想:「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啊?」后来读到《事师五十颂》,我才了解。天噶仁波切是个比丘,老乌金祖古是个菩萨,为了不失礼,天噶仁波切顶礼自己的宝座时,观想乌金祖古坐在宝座上面,这是对的!
如果你自己所皈依的上师有上述情形,当你向他顶礼时,旁边若没有人,需不需要搬一尊佛像放在他面前,或是拿一本法本放在他面前,然后才拜?不需要!会如此顶礼,是为了避免小乘或一般凡夫讥笑:「你是比丘,怎么拜一个在家居士?」为了避免他们造口业,顶礼时才故意放一本经书或一尊佛像,他们讥笑时,就说:「前面有经书、有佛像啊,我在拜经书、拜佛像。」如果没有外人在的时候,当然就是拜自己的上师。
即使传承是允许结婚的,身为上师至少也都受了居士戒和菩萨戒,但这不意味着一般居士也可以传法,这一点大家要厘清。
第五偈
若献座位若起立,作事业等诸敬事,
有禁戒者普应作,唯离拜及非妙业
这一偈提到,上述礼拜以及洗足等等应该回避,以免外人、不了解的人产生非议,除此之外,其他譬如献座、上师起立、行供养的时候,毋须避讳外人,应该如实照常。
上乐金刚释本、时轮金刚无垢光的释本等,对于如何献宝座给上师,以及上师起立时,弟子应立即起立,如何供养等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论述。
小乘弟子质疑说:「《毗奈耶经》云:所顶礼之处,只有佛及学年较高者。」小乘坚持只顶礼佛陀与长老之外,不顶礼其他,如此密乘不是与小乘违背了吗?这个问题圣天菩萨在《思择焰》之中进行论证,特别指出:出家人也可以顶礼在家菩萨。所以出家比丘、比丘尼也可以顶礼在家上师。
时轮金刚的释本提到:「从律部的观点来说,为了让正法长久住世,首先必须获得信仰者的尊重。」因此,如果有比丘形相的金刚上师出现,那么就不应再依止在家的金刚上师,可是仍然可以从在家的金刚上师祈求灌顶。
宁玛巴大部份都是在家菩萨,这些大菩萨持有他们自己所属的传承,如果想要学修该传承,唯有从他那里获得灌顶、允许,才能够修学。
第六偈
上师及与其弟子,同等失坏于誓句,
勤勇轨范及弟子,最初应互相观察。
这一偈说到了上师跟弟子之间要互相观察,不要太冲动就皈依,皈依完了就离开。这就像鸟在鸟巢之中,羽翼尚未丰满就学飞,直接一跳,就摔下来了。
成为密乘的师徒关系之前,如果未曾审慎的相互观察,那么将来上师与弟子都非常可能违背了彼此的三昧耶戒。上师要观察弟子是否与密乘相应,堪为密乘的法器;弟子要观察上师是否具备传承、具有德相。
师徒之间相互观察,不是看对眼而已,必须有所依据。「狮子的乳汁不可放在土制的容器中,否则容器极容易破裂。」这是西藏的一句谚语。狮子的奶水譬如金刚上师的甘露,泥土做的碗譬如非法器。将珍贵的甘露倒在非法器之中,土碗不但不能承受,还会破掉。土碗破掉,甘露焉可存在?
如果上师传法给非法器的弟子,非法器的弟子不但不能持有这个法,反而会坏了三昧耶戒,令该法坏失,对上师、对弟子来说,只有伤害,没有益处。
依照正式的规矩,上师观察弟子需六年,弟子若不是法器,便无法持守戒律。同样的,弟子破戒的时候,上师也犯了泄密的过失。
第七偈
具慧弟子不应从,无有悲愍而忿毒,
贡高贪着不守护,自矜而伐为上师。
这一偈谈到何者应舍,何者应取。什么样的上师不应依止呢?当从七点来观察,只要有其中一项,便不堪做为上师。
第一,无有悲悯,不具有大慈大悲的心,不愿意度化众生。譬如有金刚上师不愿意帮助众生、不愿意传法给众生,自己一个人跑到深山去闭关,这不具有慈悲心。
第二,具有忿怒的心,瞋恨心特别强,稍不如意就瞋恨,而且瞋恨之中存在着报复。瞋恨与生气不同,上师苛责弟子不称为慎恨。
许多显教经典记载,某弟子做了不如法的事,被另一个弟子看到,向佛陀举发。佛陀把犯错的弟子找来,问:「你是不是犯错了?有没有?」弟子自己发露:「有!我做错了什么。」佛陀就予以苛责、斥责,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尔后制订戒律,从今而后,所有人都不许做这件事,这便是戒律的由来。
戒律是累积好几十年而成的,不是一天就颁布了250条戒。但是现代人被训练成不想当「抓耙子」,看到有人犯错,不愿意来跟上师举报。更可恶的是,犯错的人竟然威胁新进的人:「我告诉你,在这里看到的一切事情,都不可以去跟上师说!」只要有人来跟上师举报,举报者马上被围剿、排斥,这种人是准备下地狱!
据说,第一层地狱距离度母院下面只有十公里。所谓度母院,任何一个供奉绿度母的地方,皆称为度母院。在度母院地下十公里处,就是第一层地狱。有些人不但明知自己犯错,还恐吓别人不得举发,这种人会深堕地狱,不是不报,时间还没到哦!很快!地上会裂一个缝,你会掉下去。知情不举报的人会被缝夹住,只有头露出地上,听到下面的每一声哀嚎,这是共犯。明明知道,却不举发,这可能是我们所受的教育。
为了令佛教长久住世,当我们成为佛教徒的那一刻开始,就有责任令佛教团体清净,令佛法长存。如果彼此相互掩饰、包容,一篓橘子会因为一颗发烂,到最后全篓橘子没有一颗是完整的。集体包庇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你可以不相信,但我认为相信比较好,因为相信对自己有帮助。
过去犯错那就过去了,不要给我写十次、百次悔过书,都说弟子无明,做了很多忤逆上师的事。那我就问:「你到底做了什么事,跟我交代清楚啊!」我听到很多,每次写、每次忏悔、每次哭都是说:「我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我也不愿意这样子做啊!求求你赦免我啊!」问题是你连写出犯错事实的勇气都没有。小心啊!我不会惩罚你,但是业报会自己惩罚自己。
第三,毒。什么称之为「毒」?喜欢用肢体及语言来让别人苦恼,譬如嘲讽、给他人取绰号,或是锱铢必较,对别人的怨气久久不能释怀。
第四,贡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极为我慢,超级的我慢。
第五,贪着,就是贪财,为了自利而贪财。曾经有人问我:「有人传言洛本仁波切非常爱钱,这是不是真的?」我说:「对啊!我非常爱钱,你怎么到现在才知道?如果我不爱钱的话,如何建寺利生?我怎么能不爱钱?我若不爱钱,许多艺术创作就无法进行。我不是非常爱钱,是超级爱的!可是我爱钱有目地啊,我要建寺、造佛像、印经典、要利生啊!」他说:「嗯,我欣赏!」我说:「好!谢谢啊!」
第六、不守护,也就是身语意不持戒。持戒不是只有身体表相持戒,包括内心的思维也要持戒。
十五世噶mb法王有个哥哥,是一位瑜珈士,在祖普寺非常有名,因为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神经病。怎么神经?有一天,他跟他妈妈说:「爸爸已经死很久了,我非常想做那件事,我们两个做一次好不好?」他妈妈说:「不可以,傻孩子!你是我儿子,怎么可以做这个事?不可以!」他一直央求一直吵,后来他妈妈说:「好啦!可是你不可以出去讲哦!」闻后,他马上跑到祖普寺,大声说:「我妈妈答应跟我做爱。」他妈妈羞得不敢出门,可是羞愧到濒临爆炸的时候,开悟了。
诸位不要听到这席话,就叫你儿子说:「来啊!来啊!」小心啊!你不是瑜珈母,当今也没有那个噶mb的哥哥瑜珈士。如是说给一般人听,是没有人可以接受的,可是确确实实曾经发生过,但她为什么开悟?无人能知答案!
噶mb非常喜欢他这个哥哥,当他去不丹的时候,带哥哥同行。噶mb出门一定有两顶轿子,前面一顶轿子放黑宝冠,噶mb坐后面那一顶,去不丹也是一样。他的哥哥走在两顶轿子后面。
噶mb到不丹的时候,有天发现一群喇嘛在打他哥哥。他下轿说:「你们不要打他啊,你们为了什么事打他?」他们说:「这个神经病在这里大放厥词,说噶mb已经破戒了。」噶mb说:「拜托!拜托!请你们不要打他,我刚刚真的有破戒。」所有人通通吓一跳,说:「你刚刚不是坐在轿子里面吗?你怎么破戒?」他说:「我从轿子的门缝、窗棂,看到外面有位小姐非常漂亮,我心里有动念,所以我破戒了,被我哥哥知道,所以你们不要打他。」
这表示什么?这位哥哥是一个成就者,已经洞悉一切,连圣者心的变化,他都了若指掌啊!可是这样的瑜珈士,行为自如自在,却是完全颠倒世俗的规范。以世俗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密续成就者,这些人全是疯子。我还没有疯,所以我不是!
第七,自矜而伐。没错,这位上师是有一些功德,譬如有一些神通,但是却把自己吹捧成万佛之佛了。当你观察一位上师的时候,如果这位上师跟你大吹法螺,说他多厉害、几岁就吃素、几岁就会怎样,修得多好多好,你大概可以每听到讲一个好就打一个叉,讲十个好就打十个叉。
今天有个弟子打电话给我,有人邀请他去参加一个法会,叫无遮法会。我说:「什么无遮?明天会下雨哩,还不赶快搭布棚。」我问是哪个仁波切?他说:「那个仁波切是台湾人,叫做严仁波切,姓氏的严。」我说:「如果是仁波切就一定有法号,怎么会用俗家的姓?他是做什么的?」他说:「以前是做生意的,卖佛教文物流通。」我说:「骗子啦!不用去!」太多了!
有这七点让大家检视,大家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了解,什么是一位合格的上师。但是,这只是从表面,其实他心里想什么,你看不出来。我的意思是,不要随意相信,但也不应该随便批评。你可以不用相信,但也不要批评,因为批评对自己没有帮助。
为什么现在假的上师那么多?这是供需的问题,因为有市场!如果学佛的人对佛法稍有常识,那就不会被宗教骗子所骗,他怎么不来骗我?一定是你去求他嘛!你制造了机会受骗。所以不要一味去怪罪神棍,本来没有神棍的,神就神,哪来还有一个棍?是自己的取舍。
我有一个弟子,初次来结缘的时候,跟我说她跟她先生非常恩爱,她的先生就是她的仁波切。数年之后,她开车要撞她先生,我说:「你先生是你的仁波切,你怎么可以开车撞他?」她说:「他现在是魔鬼。」我说:「怎么了?」「我发现他这几年来一直都骗我,他在外面有小老婆。」我说:「他有小老婆又不是今天的事,是他还没有跟你结婚就有的啊!只是妳不知道而已。你不知道的时候,他是仁波切,现在知道了,他变成恶魔,那我觉得你还是不知道比较好。」人不要活在这种自我催眠、吹嘘之中,谨记!
今天所听闻的,如果对大家有一些帮助的话,希望大家牢记在内心之中。世上没有假的上师,只有不当的动机,招惹恶业相应现前。因为自己的动机不正确,所以恶业现前,才会跟所谓的假上师相应。相信佛法,源自正确的学佛动机。
《事师五十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