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的寶座。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我心想:「奇怪?這是什麼意思啊?」後來讀到《事師五十頌》,我才了解。天噶仁波切是個比丘,老烏金祖古是個菩薩,爲了不失禮,天噶仁波切頂禮自己的寶座時,觀想烏金祖古坐在寶座上面,這是對的!
如果你自己所皈依的上師有上述情形,當你向他頂禮時,旁邊若沒有人,需不需要搬一尊佛像放在他面前,或是拿一本法本放在他面前,然後才拜?不需要!會如此頂禮,是爲了避免小乘或一般凡夫譏笑:「你是比丘,怎麼拜一個在家居士?」爲了避免他們造口業,頂禮時才故意放一本經書或一尊佛像,他們譏笑時,就說:「前面有經書、有佛像啊,我在拜經書、拜佛像。」如果沒有外人在的時候,當然就是拜自己的上師。
即使傳承是允許結婚的,身爲上師至少也都受了居士戒和菩薩戒,但這不意味著一般居士也可以傳法,這一點大家要厘清。
第五偈
若獻座位若起立,作事業等諸敬事,
有禁戒者普應作,唯離拜及非妙業
這一偈提到,上述禮拜以及洗足等等應該回避,以免外人、不了解的人産生非議,除此之外,其他譬如獻座、上師起立、行供養的時候,毋須避諱外人,應該如實照常。
上樂金剛釋本、時輪金剛無垢光的釋本等,對于如何獻寶座給上師,以及上師起立時,弟子應立即起立,如何供養等等,都有非常明確的論述。
小乘弟子質疑說:「《毗奈耶經》雲:所頂禮之處,只有佛及學年較高者。」小乘堅持只頂禮佛陀與長老之外,不頂禮其他,如此密乘不是與小乘違背了嗎?這個問題聖天菩薩在《思擇焰》之中進行論證,特別指出:出家人也可以頂禮在家菩薩。所以出家比丘、比丘尼也可以頂禮在家上師。
時輪金剛的釋本提到:「從律部的觀點來說,爲了讓正法長久住世,首先必須獲得信仰者的尊重。」因此,如果有比丘形相的金剛上師出現,那麼就不應再依止在家的金剛上師,可是仍然可以從在家的金剛上師祈求灌頂。
甯瑪巴大部份都是在家菩薩,這些大菩薩持有他們自己所屬的傳承,如果想要學修該傳承,唯有從他那裏獲得灌頂、允許,才能夠修學。
第六偈
上師及與其弟子,同等失壞于誓句,
勤勇軌範及弟子,最初應互相觀察。
這一偈說到了上師跟弟子之間要互相觀察,不要太沖動就皈依,皈依完了就離開。這就像鳥在鳥巢之中,羽翼尚未豐滿就學飛,直接一跳,就摔下來了。
成爲密乘的師徒關系之前,如果未曾審慎的相互觀察,那麼將來上師與弟子都非常可能違背了彼此的叁昧耶戒。上師要觀察弟子是否與密乘相應,堪爲密乘的法器;弟子要觀察上師是否具備傳承、具有德相。
師徒之間相互觀察,不是看對眼而已,必須有所依據。「獅子的乳汁不可放在土製的容器中,否則容器極容易破裂。」這是西藏的一句諺語。獅子的奶水譬如金剛上師的甘露,泥土做的碗譬如非法器。將珍貴的甘露倒在非法器之中,土碗不但不能承受,還會破掉。土碗破掉,甘露焉可存在?
如果上師傳法給非法器的弟子,非法器的弟子不但不能持有這個法,反而會壞了叁昧耶戒,令該法壞失,對上師、對弟子來說,只有傷害,沒有益處。
依照正式的規矩,上師觀察弟子需六年,弟子若不是法器,便無法持守戒律。同樣的,弟子破戒的時候,上師也犯了泄密的過失。
第七偈
具慧弟子不應從,無有悲愍而忿毒,
貢高貪著不守護,自矜而伐爲上師。
這一偈談到何者應舍,何者應取。什麼樣的上師不應依止呢?當從七點來觀察,只要有其中一項,便不堪做爲上師。
第一,無有悲憫,不具有大慈大悲的心,不願意度化衆生。譬如有金剛上師不願意幫助衆生、不願意傳法給衆生,自己一個人跑到深山去閉關,這不具有慈悲心。
第二,具有忿怒的心,瞋恨心特別強,稍不如意就瞋恨,而且瞋恨之中存在著報複。瞋恨與生氣不同,上師苛責弟子不稱爲慎恨。
許多顯教經典記載,某弟子做了不如法的事,被另一個弟子看到,向佛陀舉發。佛陀把犯錯的弟子找來,問:「你是不是犯錯了?有沒有?」弟子自己發露:「有!我做錯了什麼。」佛陀就予以苛責、斥責,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爾後製訂戒律,從今而後,所有人都不許做這件事,這便是戒律的由來。
戒律是累積好幾十年而成的,不是一天就頒布了250條戒。但是現代人被訓練成不想當「抓耙子」,看到有人犯錯,不願意來跟上師舉報。更可惡的是,犯錯的人竟然威脅新進的人:「我告訴你,在這裏看到的一切事情,都不可以去跟上師說!」只要有人來跟上師舉報,舉報者馬上被圍剿、排斥,這種人是准備下地獄!
據說,第一層地獄距離度母院下面只有十公裏。所謂度母院,任何一個供奉綠度母的地方,皆稱爲度母院。在度母院地下十公裏處,就是第一層地獄。有些人不但明知自己犯錯,還恐嚇別人不得舉發,這種人會深墮地獄,不是不報,時間還沒到哦!很快!地上會裂一個縫,你會掉下去。知情不舉報的人會被縫夾住,只有頭露出地上,聽到下面的每一聲哀嚎,這是共犯。明明知道,卻不舉發,這可能是我們所受的教育。
爲了令佛教長久住世,當我們成爲佛教徒的那一刻開始,就有責任令佛教團體清淨,令佛法長存。如果彼此相互掩飾、包容,一簍橘子會因爲一顆發爛,到最後全簍橘子沒有一顆是完整的。集體包庇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你可以不相信,但我認爲相信比較好,因爲相信對自己有幫助。
過去犯錯那就過去了,不要給我寫十次、百次悔過書,都說弟子無明,做了很多忤逆上師的事。那我就問:「你到底做了什麼事,跟我交代清楚啊!」我聽到很多,每次寫、每次忏悔、每次哭都是說:「我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我也不願意這樣子做啊!求求你赦免我啊!」問題是你連寫出犯錯事實的勇氣都沒有。小心啊!我不會懲罰你,但是業報會自己懲罰自己。
第叁,毒。什麼稱之爲「毒」?喜歡用肢體及語言來讓別人苦惱,譬如嘲諷、給他人取綽號,或是锱铢必較,對別人的怨氣久久不能釋懷。
第四,貢高。認爲自己非常了不起,極爲我慢,超級的我慢。
第五,貪著,就是貪財,爲了自利而貪財。曾經有人問我:「有人傳言洛本仁波切非常愛錢,這是不是真的?」我說:「對啊!我非常愛錢,你怎麼到現在才知道?如果我不愛錢的話,如何建寺利生?我怎麼能不愛錢?我若不愛錢,許多藝術創作就無法進行。我不是非常愛錢,是超級愛的!可是我愛錢有目地啊,我要建寺、造佛像、印經典、要利生啊!」他說:「嗯,我欣賞!」我說:「好!謝謝啊!」
第六、不守護,也就是身語意不持戒。持戒不是只有身體表相持戒,包括內心的思維也要持戒。
十五世噶mb法王有個哥哥,是一位瑜珈士,在祖普寺非常有名,因爲所有人都認爲他是神經病。怎麼神經?有一天,他跟他媽媽說:「爸爸已經死很久了,我非常想做那件事,我們兩個做一次好不好?」他媽媽說:「不可以,傻孩子!你是我兒子,怎麼可以做這個事?不可以!」他一直央求一直吵,後來他媽媽說:「好啦!可是你不可以出去講哦!」聞後,他馬上跑到祖普寺,大聲說:「我媽媽答應跟我做愛。」他媽媽羞得不敢出門,可是羞愧到瀕臨爆炸的時候,開悟了。
諸位不要聽到這席話,就叫你兒子說:「來啊!來啊!」小心啊!你不是瑜珈母,當今也沒有那個噶mb的哥哥瑜珈士。如是說給一般人聽,是沒有人可以接受的,可是確確實實曾經發生過,但她爲什麼開悟?無人能知答案!
噶mb非常喜歡他這個哥哥,當他去不丹的時候,帶哥哥同行。噶mb出門一定有兩頂轎子,前面一頂轎子放黑寶冠,噶mb坐後面那一頂,去不丹也是一樣。他的哥哥走在兩頂轎子後面。
噶mb到不丹的時候,有天發現一群喇嘛在打他哥哥。他下轎說:「你們不要打他啊,你們爲了什麼事打他?」他們說:「這個神經病在這裏大放厥詞,說噶mb已經破戒了。」噶mb說:「拜托!拜托!請你們不要打他,我剛剛真的有破戒。」所有人通通嚇一跳,說:「你剛剛不是坐在轎子裏面嗎?你怎麼破戒?」他說:「我從轎子的門縫、窗棂,看到外面有位小姐非常漂亮,我心裏有動念,所以我破戒了,被我哥哥知道,所以你們不要打他。」
這表示什麼?這位哥哥是一個成就者,已經洞悉一切,連聖者心的變化,他都了若指掌啊!可是這樣的瑜珈士,行爲自如自在,卻是完全顛倒世俗的規範。以世俗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密續成就者,這些人全是瘋子。我還沒有瘋,所以我不是!
第七,自矜而伐。沒錯,這位上師是有一些功德,譬如有一些神通,但是卻把自己吹捧成萬佛之佛了。當你觀察一位上師的時候,如果這位上師跟你大吹法螺,說他多厲害、幾歲就吃素、幾歲就會怎樣,修得多好多好,你大概可以每聽到講一個好就打一個叉,講十個好就打十個叉。
今天有個弟子打電話給我,有人邀請他去參加一個法會,叫無遮法會。我說:「什麼無遮?明天會下雨哩,還不趕快搭布棚。」我問是哪個仁波切?他說:「那個仁波切是臺灣人,叫做嚴仁波切,姓氏的嚴。」我說:「如果是仁波切就一定有法號,怎麼會用俗家的姓?他是做什麼的?」他說:「以前是做生意的,賣佛教文物流通。」我說:「騙子啦!不用去!」太多了!
有這七點讓大家檢視,大家就可以輕而易舉的了解,什麼是一位合格的上師。但是,這只是從表面,其實他心裏想什麼,你看不出來。我的意思是,不要隨意相信,但也不應該隨便批評。你可以不用相信,但也不要批評,因爲批評對自己沒有幫助。
爲什麼現在假的上師那麼多?這是供需的問題,因爲有市場!如果學佛的人對佛法稍有常識,那就不會被宗教騙子所騙,他怎麼不來騙我?一定是你去求他嘛!你製造了機會受騙。所以不要一味去怪罪神棍,本來沒有神棍的,神就神,哪來還有一個棍?是自己的取舍。
我有一個弟子,初次來結緣的時候,跟我說她跟她先生非常恩愛,她的先生就是她的仁波切。數年之後,她開車要撞她先生,我說:「你先生是你的仁波切,你怎麼可以開車撞他?」她說:「他現在是魔鬼。」我說:「怎麼了?」「我發現他這幾年來一直都騙我,他在外面有小老婆。」我說:「他有小老婆又不是今天的事,是他還沒有跟你結婚就有的啊!只是妳不知道而已。你不知道的時候,他是仁波切,現在知道了,他變成惡魔,那我覺得你還是不知道比較好。」人不要活在這種自我催眠、吹噓之中,謹記!
今天所聽聞的,如果對大家有一些幫助的話,希望大家牢記在內心之中。世上沒有假的上師,只有不當的動機,招惹惡業相應現前。因爲自己的動機不正確,所以惡業現前,才會跟所謂的假上師相應。相信佛法,源自正確的學佛動機。
《事師五十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