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

  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

  (讲于维吉尼亚大学)

  今天上午,我参观了维吉尼亚大学以延长寿命为职志的医学中心。随后我与伊安.史蒂文生博士谈有关转生的问题,也就是人如何从前世转到今生。现在,我要讲我们怎样死亡、死亡的过程、以及如何为死亡预作准备。

  由于死亡非人所欲,故自古以来,死亡就一直是宗教圈内和宗教圈外的研究对象。在佛教里,佛徒初转*轮时所讲的四谛,其中以苦谛为首。苦有三种﹕苦苦、怀苦、行苦(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知是苦后,须认清苦因而除去之。必须培养修道意识,才能灭除苦因。四谛是﹕苦、集(苦因)、灭(苦及苦因之灭)、道(灭苦及苦因之道)。

  四谛又分划为十六种属性,每一谛有四种。苦谛的四种属性是常无、苦、空无我。就无常而言,有二种无常,即粗浅的无常与精神的无常。精细的无常,系指喜欢研究微小分子的科学家所能描述的那种情形,因为此类科学家不以貌取实物。例如这张桌子,表面看来似乎就是昨天在这儿的那一张,但此类科学家不取其表面,而是深入观察构成他的那些小元素内所起的变化。构成外物的质料无时无刻不在分解之中;同样的,观察外物的内在之识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分解之中。这种一刻不停的分解,即是精细的无常。粗浅的无常则是物毁人亡等等。

  对死亡一事加以注意,好处很大。如我在前面所说,如能知苦,即能追究苦因,而且最重要的是,能面对苦。死早晚会来。我们虽不想死,但一受到染业与烦恼的影响,我们就不能免死。若早虑及死而作充分的准备,则此种准备,在死亡真正来临时,即能对我们有所帮助。关心死亡之目的在此。

  贵校的伊安.史蒂文生博士对转生的解释有助于说明我在此所讲的问题。怎会如此?你若只相信有今生,而不相信有来世,则注意死亡与否就没什么关系了。观想死亡及无常,乃是根据有一继续转生之识的理论。一有来世,一有世继续转生,则为死亡预作准备只会对你有益,因为有了准备,你就很可能不再对死亡的过程感到焦虑和恐惧,不致因自心所念而把死亡一事弄得更复杂。

  要想完全克服死亡,必须先断自心的烦恼。因为烦恼断则生断,死亦随断。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精进,观想死亡及无常是有帮助的。由于观想死亡及无常,乃起厌离死亡及无常之心,进而研究克服死亡的方法。

  此外,由于观想死亡及无常,你对那些仅限于今生之肤浅事物的关怀,就会减弱。死亡一定会来。你若把一生完全投入今生的暂时事务,而不为死亡预作准备,则当死亡来临之日,除了精神上的痛苦与恐惧之外,你想不到别的,而且也没有机会从事修行了。这会令你感到后悔。然而,你若会常观想死亡及无常,你会知道死亡必将到来,而有充裕的时间从容准备。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你不会觉得那么难受。不过,我听几位在医院工作的人来说,有些不关心来世的人,比一些忧虑来世的宗教徒死得安逸。

  死时之心是转生来世最近之因,故将临终之心用于修行是重要的。无论此一生中有何善恶,临死时所发生之事特别有力。因此,有必要学知死亡过程如何而为其预作准备。

  菩萨乘中,明确的说是真言乘中,谈到法、报、化三身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果位之佛所有的这三种过程,乃在凡夫位的我们所本具,那就是死亡、中阴及转生;并且提出三道来利用此与成觉要素大致相当的死亡、中阴及转生。在无上瑜迦密续所独有的这些解释中,还说对死亡过程的认识,极端重要。

  在如何为死亡作准备方面,显密佛法中都有说明,真言所作的说明,不仅是根据无上瑜迦密续,也是根据较低的三密续--事密续、行密续和瑜迦密续。何为死亡之本质或本性?为生命的终止。世亲的『俱舍论』中说,生命为暖与识之基,而死亡则是暖与识之功能的终止。因此,当我们这俱粗糙的身体与识结合时,我们就活着;分开时,我们就死了。粗糙之身心、精细之身心与最精细之身心,必须分清;死亡是识与粗糙之身分开,因为最精细之识无法与最精细之身分开,后者只是识所乘之气或内在活力而已。

  死的情况有多种,一种是寿终而死;另一种是福报已尽;第三种是意外死亡,例如,因酗酒、酒醉、开车不慎和公路上发生车祸而死亡。

  至于转生何道,临终可约略看出,那就是看体内暖气集聚的情形。有些人体内的暖气从上半身开始集聚或收缩,也有些人是从下半身开始收缩。从上往下集聚者比较差,从下往上集聚者比较好。

  有些人死得安祥,有些人死得很怕。垂死之人的心中会出现各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事物。

  从真言宗的观点来解释死亡的过程,无上瑜迦密续中说死亡粗糙之气或活力的终止。由于死与内在的活力有关,而这些内在的活力又以身为依,所以对身体结构的认识很重要。真言宗谈到这些问题时是讲脉、气、明点。显教说有八万脉,真言宗则说有七万二千脉,其中三个最为重要,那就是从前额至头顶沿脊柱直下到底的中脉,以及其左右二恻之脉。内气或内在的活力,种类很多,最重要的有十种,即五主气和五副气。基本的明点是红明点与白明点。一般说来,众生之死都差不多,这是就死亡过程皆以死亡净光的出现为终结而言;不过,由于内气与明点所造成的脉流有多种,故垂死之人所见之相也有多种。而且,由于身体上的小异,每个人的死亡过程也都稍有不同。

  在死亡的各阶段中,据说有二十五种要素分解,其名为二十五相法﹕

  五蕴﹕色、受、想、行、识。

  四大﹕地、水、火、风。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尘﹕色、声、香、味、触。

  五凡智﹕基本的大圆镜智、基本的平等性智、基本的妙观察智、基本的成所作智、基本的法界体性智。

  在实际的死亡过程当中,此诸要素次第分解。显示这些阶段的有不同的内在微象,也有不同外在微象。这些微象,只有在死者的四大未因病而过分削弱时,以及死者非因意外猝毙时,才能逐步依序出现。你若在公路上意外死亡,以下要讲的八个阶段则一时齐现,让你没有机会再现任何法,因而受到双重损失,既受意外死亡之苦,又不能像逐步迁化时那样有机会修相应之法。如果是自然死亡,这些微象就会逐步依序出现。

  表示第一阶段的是色蕴的分解。这是说地大渐失其力,愈来愈不能作为识之所依了。与此同时,你体内水大作为识之所依的能力愈来愈明显;此一过程名为『化地大为水大』,其外在的微象是,你的四肢廋了下去,面容憔悴。你会觉得身体往地下沉,视力模糊不清。

  根据『密集金刚密续』的说法,此时内在的微象是你的眼示升起幻觉。不过,根据《时轮密续》的说法,你此时觉得看到了烟。此一说法上的差异,乃是修此二密续者在体内的脉、气、明点等结构上,彼此稍有不同所致,特别是在头顶脉轮和咽喉脉轮上的脉瓣有多有少。此二密续都详谈脉的六个中心,略谈脉的四个中心,但在脉瓣的数量上所说的有异。

  随后,在第二阶段,受蕴分解。此时水大之力减弱,也就是它作为识之所依的能力减弱,致使水大作为识之所依的能力更为显著,其外在的微象是,体内液体枯干--口干、眼略干而少动。根据『密集金刚密续』的说法,此一阶段的内在微象是,你又看到了烟的感觉。

  在第三阶段,想蕴分解。此时火大之力减弱,也就是它作为识之所依的能力减弱,致使风大作为识之所依的能力更为显著,其外在的微象是,你对热的感觉减低,你的体温已退;就你的心念而言,你对亲人事务的记忆衰退。内在的微象是,你觉得看到了萤火虫或四射的火花。

  在第四阶段,行蕴分解。此时风大作为识之所依能力减弱。外在的微象是,你的呼吸停止,内在的微象是,你觉得看到了发自火焰的强烈红光;先前所见之萤火虫等,变得愈来愈微细,只剩下一团红光。通常,人都认为这就是死,因为你的心不再跳动,呼吸也已停止。如果有医生来看,他会说你已经死了;不过,在我们看来,你仍在死亡亡过程当中,还没有死。你五官的感觉虽已消失,但你的意识仍在,然而,这并非说你能复活。

  意识含有很多精细的层面。关于识的数目,佛经中有不同的说法,如九识、八识、六识和一识,虽然最常见到的说法是六识。依经唯识宗(THEMINDDNLSCHOOLFOLLOWINGscriptURE)主张有八识--眼、耳、鼻、舌、身五识、意识、末能识及阿赖耶识。后二识也以不同的意识见于其他经典;因此,使用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两个名词,并不一定就是肯定此唯识宗所说的八识。

  除了仅依数目所作的划分外,识又可分为心王与心所,心王能知某一事物的本质,心所则能区别该事物的特色。识的一般特性是唯明唯知,乃一切识所共具。识体唯明,了无障碍;其功用则是依事物之相而知。

  例如,眼识之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能见之眼、所见之物,此处系指可见之形或色,以及前一剎那之识。具备了这三个条件,能见可见之形色的眼识就产生了。此三条件,各有不同的功用。此识之体所以唯明唯知,乃是由于前一剎那之识如此;此识之所以能知可见之色而不能知声,乃是由于能见之眼;此识之所以能起某种形色的影像,乃是由于所见之物。此即粗识产生的方式。

  不过,在死亡过程当中,粗识所依之眼、耳等官能已衰、与眼、耳等相关之识也因而终止。可是,意识中仍留有四个粗细层面,所以在四大于前四个阶段中分解之后,还有四个阶段是识分解的阶段。较粗之识首先分解,从八十种概念开始。此八十种概念,分为三组,分别表现以下三个较细层面之心的特微。其中三十三种具有鲜明白色相心之性;四十种具有鲜明红色增长心之性;七种具有鲜明黑色近成就心之性。为此三组概念坐骑之内气或活力,其变动程度(大、小、中),可用以说明与此三个较细层面之心相关的气或活力运转的性质…

《西藏人对死亡的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我与无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