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對死亡的看法
(講于維吉尼亞大學)
今天上午,我參觀了維吉尼亞大學以延長壽命爲職志的醫學中心。隨後我與伊安.史蒂文生博士談有關轉生的問題,也就是人如何從前世轉到今生。現在,我要講我們怎樣死亡、死亡的過程、以及如何爲死亡預作准備。
由于死亡非人所欲,故自古以來,死亡就一直是宗教圈內和宗教圈外的研究對象。在佛教裏,佛徒初轉*輪時所講的四谛,其中以苦谛爲首。苦有叁種﹕苦苦、懷苦、行苦(一切有爲法無常遷動之苦)。知是苦後,須認清苦因而除去之。必須培養修道意識,才能滅除苦因。四谛是﹕苦、集(苦因)、滅(苦及苦因之滅)、道(滅苦及苦因之道)。
四谛又分劃爲十六種屬性,每一谛有四種。苦谛的四種屬性是常無、苦、空無我。就無常而言,有二種無常,即粗淺的無常與精神的無常。精細的無常,系指喜歡研究微小分子的科學家所能描述的那種情形,因爲此類科學家不以貌取實物。例如這張桌子,表面看來似乎就是昨天在這兒的那一張,但此類科學家不取其表面,而是深入觀察構成他的那些小元素內所起的變化。構成外物的質料無時無刻不在分解之中;同樣的,觀察外物的內在之識也是無時無刻不在分解之中。這種一刻不停的分解,即是精細的無常。粗淺的無常則是物毀人亡等等。
對死亡一事加以注意,好處很大。如我在前面所說,如能知苦,即能追究苦因,而且最重要的是,能面對苦。死早晚會來。我們雖不想死,但一受到染業與煩惱的影響,我們就不能免死。若早慮及死而作充分的准備,則此種准備,在死亡真正來臨時,即能對我們有所幫助。關心死亡之目的在此。
貴校的伊安.史蒂文生博士對轉生的解釋有助于說明我在此所講的問題。怎會如此?你若只相信有今生,而不相信有來世,則注意死亡與否就沒什麼關系了。觀想死亡及無常,乃是根據有一繼續轉生之識的理論。一有來世,一有世繼續轉生,則爲死亡預作准備只會對你有益,因爲有了准備,你就很可能不再對死亡的過程感到焦慮和恐懼,不致因自心所念而把死亡一事弄得更複雜。
要想完全克服死亡,必須先斷自心的煩惱。因爲煩惱斷則生斷,死亦隨斷。若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精進,觀想死亡及無常是有幫助的。由于觀想死亡及無常,乃起厭離死亡及無常之心,進而研究克服死亡的方法。
此外,由于觀想死亡及無常,你對那些僅限于今生之膚淺事物的關懷,就會減弱。死亡一定會來。你若把一生完全投入今生的暫時事務,而不爲死亡預作准備,則當死亡來臨之日,除了精神上的痛苦與恐懼之外,你想不到別的,而且也沒有機會從事修行了。這會令你感到後悔。然而,你若會常觀想死亡及無常,你會知道死亡必將到來,而有充裕的時間從容准備。當死亡真正來臨時,你不會覺得那麼難受。不過,我聽幾位在醫院工作的人來說,有些不關心來世的人,比一些憂慮來世的宗教徒死得安逸。
死時之心是轉生來世最近之因,故將臨終之心用于修行是重要的。無論此一生中有何善惡,臨死時所發生之事特別有力。因此,有必要學知死亡過程如何而爲其預作准備。
菩薩乘中,明確的說是真言乘中,談到法、報、化叁身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爲果位之佛所有的這叁種過程,乃在凡夫位的我們所本具,那就是死亡、中陰及轉生;並且提出叁道來利用此與成覺要素大致相當的死亡、中陰及轉生。在無上瑜迦密續所獨有的這些解釋中,還說對死亡過程的認識,極端重要。
在如何爲死亡作准備方面,顯密佛法中都有說明,真言所作的說明,不僅是根據無上瑜迦密續,也是根據較低的叁密續--事密續、行密續和瑜迦密續。何爲死亡之本質或本性?爲生命的終止。世親的『俱舍論』中說,生命爲暖與識之基,而死亡則是暖與識之功能的終止。因此,當我們這俱粗糙的身體與識結合時,我們就活著;分開時,我們就死了。粗糙之身心、精細之身心與最精細之身心,必須分清;死亡是識與粗糙之身分開,因爲最精細之識無法與最精細之身分開,後者只是識所乘之氣或內在活力而已。
死的情況有多種,一種是壽終而死;另一種是福報已盡;第叁種是意外死亡,例如,因酗酒、酒醉、開車不慎和公路上發生車禍而死亡。
至于轉生何道,臨終可約略看出,那就是看體內暖氣集聚的情形。有些人體內的暖氣從上半身開始集聚或收縮,也有些人是從下半身開始收縮。從上往下集聚者比較差,從下往上集聚者比較好。
有些人死得安祥,有些人死得很怕。垂死之人的心中會出現各種愉快和不愉快的事物。
從真言宗的觀點來解釋死亡的過程,無上瑜迦密續中說死亡粗糙之氣或活力的終止。由于死與內在的活力有關,而這些內在的活力又以身爲依,所以對身體結構的認識很重要。真言宗談到這些問題時是講脈、氣、明點。顯教說有八萬脈,真言宗則說有七萬二千脈,其中叁個最爲重要,那就是從前額至頭頂沿脊柱直下到底的中脈,以及其左右二恻之脈。內氣或內在的活力,種類很多,最重要的有十種,即五主氣和五副氣。基本的明點是紅明點與白明點。一般說來,衆生之死都差不多,這是就死亡過程皆以死亡淨光的出現爲終結而言;不過,由于內氣與明點所造成的脈流有多種,故垂死之人所見之相也有多種。而且,由于身體上的小異,每個人的死亡過程也都稍有不同。
在死亡的各階段中,據說有二十五種要素分解,其名爲二十五相法﹕
五蘊﹕色、受、想、行、識。
四大﹕地、水、火、風。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五塵﹕色、聲、香、味、觸。
五凡智﹕基本的大圓鏡智、基本的平等性智、基本的妙觀察智、基本的成所作智、基本的法界體性智。
在實際的死亡過程當中,此諸要素次第分解。顯示這些階段的有不同的內在微象,也有不同外在微象。這些微象,只有在死者的四大未因病而過分削弱時,以及死者非因意外猝斃時,才能逐步依序出現。你若在公路上意外死亡,以下要講的八個階段則一時齊現,讓你沒有機會再現任何法,因而受到雙重損失,既受意外死亡之苦,又不能像逐步遷化時那樣有機會修相應之法。如果是自然死亡,這些微象就會逐步依序出現。
表示第一階段的是色蘊的分解。這是說地大漸失其力,愈來愈不能作爲識之所依了。與此同時,你體內水大作爲識之所依的能力愈來愈明顯;此一過程名爲『化地大爲水大』,其外在的微象是,你的四肢廋了下去,面容憔悴。你會覺得身體往地下沈,視力模糊不清。
根據『密集金剛密續』的說法,此時內在的微象是你的眼示升起幻覺。不過,根據《時輪密續》的說法,你此時覺得看到了煙。此一說法上的差異,乃是修此二密續者在體內的脈、氣、明點等結構上,彼此稍有不同所致,特別是在頭頂脈輪和咽喉脈輪上的脈瓣有多有少。此二密續都詳談脈的六個中心,略談脈的四個中心,但在脈瓣的數量上所說的有異。
隨後,在第二階段,受蘊分解。此時水大之力減弱,也就是它作爲識之所依的能力減弱,致使水大作爲識之所依的能力更爲顯著,其外在的微象是,體內液體枯幹--口幹、眼略幹而少動。根據『密集金剛密續』的說法,此一階段的內在微象是,你又看到了煙的感覺。
在第叁階段,想蘊分解。此時火大之力減弱,也就是它作爲識之所依的能力減弱,致使風大作爲識之所依的能力更爲顯著,其外在的微象是,你對熱的感覺減低,你的體溫已退;就你的心念而言,你對親人事務的記憶衰退。內在的微象是,你覺得看到了螢火蟲或四射的火花。
在第四階段,行蘊分解。此時風大作爲識之所依能力減弱。外在的微象是,你的呼吸停止,內在的微象是,你覺得看到了發自火焰的強烈紅光;先前所見之螢火蟲等,變得愈來愈微細,只剩下一團紅光。通常,人都認爲這就是死,因爲你的心不再跳動,呼吸也已停止。如果有醫生來看,他會說你已經死了;不過,在我們看來,你仍在死亡亡過程當中,還沒有死。你五官的感覺雖已消失,但你的意識仍在,然而,這並非說你能複活。
意識含有很多精細的層面。關于識的數目,佛經中有不同的說法,如九識、八識、六識和一識,雖然最常見到的說法是六識。依經唯識宗(THEMINDDNLSCHOOLFOLLOWINGscriptURE)主張有八識--眼、耳、鼻、舌、身五識、意識、末能識及阿賴耶識。後二識也以不同的意識見于其他經典;因此,使用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這兩個名詞,並不一定就是肯定此唯識宗所說的八識。
除了僅依數目所作的劃分外,識又可分爲心王與心所,心王能知某一事物的本質,心所則能區別該事物的特色。識的一般特性是唯明唯知,乃一切識所共具。識體唯明,了無障礙;其功用則是依事物之相而知。
例如,眼識之産生,必須具備叁個條件--能見之眼、所見之物,此處系指可見之形或色,以及前一剎那之識。具備了這叁個條件,能見可見之形色的眼識就産生了。此叁條件,各有不同的功用。此識之體所以唯明唯知,乃是由于前一剎那之識如此;此識之所以能知可見之色而不能知聲,乃是由于能見之眼;此識之所以能起某種形色的影像,乃是由于所見之物。此即粗識産生的方式。
不過,在死亡過程當中,粗識所依之眼、耳等官能已衰、與眼、耳等相關之識也因而終止。可是,意識中仍留有四個粗細層面,所以在四大于前四個階段中分解之後,還有四個階段是識分解的階段。較粗之識首先分解,從八十種概念開始。此八十種概念,分爲叁組,分別表現以下叁個較細層面之心的特微。其中叁十叁種具有鮮明白色相心之性;四十種具有鮮明紅色增長心之性;七種具有鮮明黑色近成就心之性。爲此叁組概念坐騎之內氣或活力,其變動程度(大、小、中),可用以說明與此叁個較細層面之心相關的氣或活力運轉的性質…
《西藏人對死亡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