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八十種概念及爲其坐騎的氣或活力分解時,內在的微象是白相出現;此即鮮明白色相心,可比作只有月光普照的清朗秋空。這時不再有外在的微象。
當鮮明白色相心機爲其坐騎的氣或活力分解時,一種更精細之心出現,其名爲鮮明紅色增長心、可比作只有微紅或橘色日光普照的清朗秋空。
當鮮明紅色增長心及其坐騎分解時,一種更精細之心出現,其名爲鮮明黑色近成就心,可比作初夜時一片漆黑的清朗秋空。在心的此一階段的初期,你還有知,但隨後覺知的能力衰頹,你好像不省人事了。
當鮮明的黑色近成就心及爲其坐騎分解時,最精細之心出現,也就是死亡淨光或真正的死亡出現,這可作秋日黎明時的天空,除純淨外,了無他相。淨光心又名根本心,因爲它是一切心的根本;其余之心全是外來的。它是無始以來就有之心,生生世世存在于每一衆生之內,連續不斷,直至成佛。有關這一方面的說明,只見于無上瑜迦真言。
在遷化的各個階段當中,保持覺知是重要的;你能保持覺知到什麼程度,你轉生後記憶前生的能力就有多強。這有如夜晚入睡前清醒的下決心次晨何時起床、要做何事,即使于睡眠中未念及此,然而由于先前所作的決定,我們次晨還是能完全按照預定時間起床,並且一起床就能想起該做什麼。同樣的,在死亡的各個階段當中,只要覺知尚存,我們就應全心全意保持覺知的能力。
身體不錯,沒有嚴重衰壞而自然壽終之人,將在最精細之淨光心境中停留叁天左右。于此時間,最精細之識仍住在原來的肉身。有些人例外,他們生前借著修行已能認清心性,並已修過脈、氣、明點,這些人能認識死亡過程,以致在淨光出現時仍然覺知分明。由于具有控製力,他們能依其所願在淨光心境中停留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自從一九五九年我們抵達印度以來,約有十位藏胞有過這種現象。縱然在印度最熱的季節,還有人住于精光達兩個星期之久,猶如入睡,隨跟屍體一樣不再呼吸,但不像屍體那樣發出惡臭。
精細的淨光心中有一絲毫動靜,淨光心即終,識即出離原居之身,你即開始走回頭路,回到鮮明黑色近成就心和看到其余六個層面之相--鮮明紅色增長相、鮮明白色相、酥油燈火相、螢火蟲相、煙相、海市蜃樓相。如果你將轉生欲界或色界--須經中陰始能轉生之界--則在回到鮮明黑色近成就心時,中陰開始。如果你將轉生無色界,則無中陰。
須經中陰者一獲新生命,其中陰期即告結束,那時你再度經曆死亡的八種微象,終止死亡淨光心的出現。如果是胎生,則在母胎中獲得新生命,與在中陰期死亡淨光之後出現鮮明黑色近成就心,是同時的事;因此,生命可說是從淨光心開始的。
一般而言,俗生屬識之最粗層面;死亡屬識之最細層面;中陰則屬識之不粗不細的層面。同樣的,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時當中,醒時屬識之最粗層面;沈睡屬識之最細層面;夢境則屬識之不粗不細的層面。而且,人在昏過去的時候,其心轉細。因此,平常我們每天都經曆心的這些不同層面,雖非全如死亡過程。總之,認清自己的根本心或淨光心,非常重要。若欲證悟最精細之心,第一步是證悟傳統的心性。證悟心性,你就能專注心的本體,逐漸增進識之本質的能力。利用此法,即可製心。製心之力,又有助于終止粗心;粗心一斷,細心自現。若于死前,你能證悟細心,則此細心即可轉成智慧,而智慧則是消滅無明及無明所引起之苦的最有力的武器。修行者所要學的很多,所要修的也很多。
問﹕你說爲死亡預作准備的過程當中,有一部分是在活著的時候去體驗死亡時的各種微象,以便在臨終時能有備無慮。那麼,有沒有一種修法可令識在人還活著的時候離此粗身?您看這是否類似西方所報導的某些瀕死之人的經驗,他們感到自己離開肉身、而入另一較細之身?
答﹕有因過去生中熟修有關之法,以致今生顯現出粗身與心分離之『才能』的事例,也有只因今生修行而有此種能力的事例。明確的說,特殊的夢中身,不僅是心之相,也是現實的精細身,能與普通身分離,而且就像我們平常那樣,能感受外在的事物。我無法詳細說明那時的普通身是仍有乎吸,還是進入一種像入深禅定時粗息停止的狀態。無論如何,精細的身是什麼地方都能去的。而且,沒有粗糙肉身的你,不受距離的限製;你可以深入太空,無遠佛及。然後,你可用依願返回原來的身體。這種情形,在重病時和瀕死之際,都有可能發生。
問﹕我們之中有很多人讀過『西藏死亡經』(TIBETANBOOKOFTHEDEAD),並且對死者在中陰期必會遇到和平與忿怒本尊一事有相當深的印象,但我們大都不屬西藏佛教,沒有受過觀頂和恩准,也沒有受過禅修方面的指導。我們這些事先對諸本尊的形象毫無所知的人,在中陰期仍會看到與書中所說一樣的本尊嗎?
答﹕我想不會,一般來說,『西藏死亡經』所描述的和平與忿怒本尊的形象,乃是爲生前修過與熟悉此諸本尊的人而說。如果修行『西藏死亡經』的人,不能在死前借著認知與利用書中的所說種種情況而得解脫的話,那麼他就在中陰期的每個階段,力求使和平與忿怒本尊依其原先修行時所觀的形象現身。欲使本尊現身的修行者,在中陰期力求保持覺知,以便能認清根本智體,根本心體,也就是心的唯明唯知之性,此即甯瑪派的大圓滿修法。如果原已熟知諸本尊,則此知力可觸發念力,以致當本尊之相逐漸顯現時,修行者能有各種機會喚起覺知,因而證悟終極心性。
問﹕請就日常生活來進一步說明根本心或根本智。
答﹕有時根本心已在識體中産生,而尚未起見。認清此一明知因素是很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有經驗的瑜迦士曾說,若要認清此一明知因素,信法和敬法非常重要,同時還必須接收喇嘛依其自身經驗所給予的指導。在認清此根本心性之前,你難以體驗到它。不過,每天觀察自心,分析根本心性,亦即唯明唯知之性,是有幫助的。在清晨觀察自心,尤有助益,因爲此刻之識較爲清晰。
問﹕沒有正式學過用法的西方人,如果將『西藏死亡經』的譯本中所說應用到臨終者的身上,您覺得這樣做適當或有效嗎?這樣做的該書讀者,若本身具有必要的清淨,其所爲對死者能有助益?
答﹕通常,若非在觀頂、禅修等方面有所准備,那就難以有效。熟悉法教是必要的。因此,臨終之人如果熟悉有關死亡過程的經典,則利用這些經典是有助益的。一般而言,人臨終時,極重要的一點是安然而逝。我們不可讓臨終之人感到激動或不安。我們不應做出令他激動之事;而且從臨終之人的觀點來看,思想清楚也是必要的。
問﹕怎樣增進覺知之力?
答﹕粗識分解之前,你須産生有力的警覺。觀想時,你應熟悉與死亡前所要經曆的各階段類似的情況。在每日的修行當中,我觀想經曆死亡各階段六次或七次。到時是否能成功,還要等著瞧,不過,我至少已在借著激起自己的注意與認知,逐漸獲得成功之因。例如,如果你要去某一地區作戰,你先要研究地圖,認清何處有山,何處有溪,何處有湖等等,這樣當你真到了戰區時,你就能認識你所見之處,知道該做什麼。由于對將會出現的情況,先已熟悉,有了把握,所以你不臨事畏縮和擔憂。
《西藏人對死亡的看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