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 VOWS
卡卢仁波切讲授
缪树廉译
要想使佛法的修行真正有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你必须认清轮回的本性是苦,并基于了知此苦而欲从无明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第二,你必须认识正觉或佛果而欲得之。如是,你在轮回与正觉之间作一抉择,轮回为你所弃,正觉是你决心想要成就者。
虽然看来似乎矛盾,但是为了修行佛法,我们确须像关心佛法的修行那样关心世间──不是说千方百计去赚钱,而是说认真思考人生于世的真正意义。例如,我们是人,故受为人之苦:生、老、病、死。我们也属于轮回的六道,其中包括世间每一众生经历的生活。我们必须反复沉思六道中的各种苦况。这就是修行佛法者所必备的那种对世间的关心。
戒的三层面
受戒为僧或尼的原因是,受戒者了知世事维艰而实无有益。他们受戒是为了简化生活及令自己趋向修行。受戒极其重要,因为它能使我们成为修行正法之法器。如果我们以法为倒入碗中的甘露、美酒或奶油,做为容器之碗,显然必须是清洁不漏的。若非如此,不管倒入的是什么,都会变坏或流失。
受戒分三个层面:小乘的或外在的层面,大乘的或内在的层面,以及金刚乘的或秘密的层面。上一段所谈的受戒,相当于小乘教所说的波罗提木叉,或别解脱戒,为修行誓约外在的层面。内在的层面相当于容器的内容,是大乘传统中的菩萨戒,亦即发起对一切众生之悲心及深悟一切法究竟性空。秘密的层面是金刚乘的修行,有如在容器所盛的饮料中添加一些东西,令味更美,就像在茶中加奶、加糖或加盐。
我们中间有很多人都会采取某种步骤委身于法教,不管是否由正式受戒反映出来。我们也许受过在家戒、沙弥尼戒,或者受过比丘或比丘尼的具足戒。我们之中受过菩萨戒的人很多,而且凡是修金刚乘道的人全都受过一些密教的三昧耶戒。
我们常常未能持所受戒,当我们有此缺陷时,金刚萨埵观修法对我们就极有助益。此法也有助于让我们对持戒实际上会是多么困难有一清楚的概念。例如,许多人觉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很难持,而菩萨戒就容易持了,至于持密教之戒,则根本不用费力,好像密戒会自持似的。其实,情形刚好相反。如果你想找易持之戒,最容易持的戒就是比丘戒或比丘尼戒,远较他戒易持得多。
将佛法三乘之教传入西藏的著名印度大师阿底峡,曾经说过,当他开始修行佛法时,先受沙弥戒,再受具足戒。由于细心注意出家诸戒,他能严谨持守而无丝毫违犯。后来他又受菩萨戒,结果却发现自己经常破戒──一天好几次他都会在思想上或行为上与菩萨戒的精神不符。但每次他都是在一个小时之内看出自己的过失,发露忏悔,并且重发持菩萨戒之誓。
于受密教之戒后,阿底峡把他破戒的次数比作尘暴中光亮的金属盘上所落微尘之数,或比作倾盆大雨所降下的雨滴数。他之破戒是经常不断的事。
听到阿底峡自述的人,心中升起忧虑:「喇嘛,您似乎是说一修金刚乘,就没有成觉的希望了,因为会经常不断的破戒。」
阿底峡答道:「不,根本不是这样。事实上,借着佛陀的加持,我们具有善巧方便,可以净化我们所有的缺失,以及其他不利的因素和不善的品性。」接着,他传授金刚萨埵观修法和有关的观想,作为不仅在净化破戒上,又在净化我们整个身心上,极有效的方便。
如果我们觉悟到自己的身、语、意与本尊的身、语、意无二无别,则密教诸戒尽在其中,悉得成就。当色是清净色,一切声本是真言,以及心定于与本尊有关的三摩地时,即是圆持诸戒。
不是说你必须受戒才能修行。你可以在没有正式受任何戒的情况下发展悲心,有效观修和证悟空性;但若为受戒,你遭遇障碍的可能就大得多了。有了某种誓约,即如受戒,或规律的生活方式,则你所作的观修就更可能产生效果,你也更可能在没有多种障碍生起的情况下圆成观修。
五根本戒
对所有比丘、比丘尼,以及受过戒的在家人来说,根本戒有五。一是戒杀。你若未受杀戒,则在避免造杀生的不善业方面就比较困难。杀生的行为能产生极大的障碍,并能导致来世转生地狱。即使在今生,我们也可看到杀人者受到精神与肉体的痛苦、财产的损失、法律的制裁,甚至死刑。所以就连在此显而易见的层面上,不杀生也具有多种利益:心安、避免遭受伤害或避免丧失财产和自由。你若誓不杀生,所有上述危险皆可避免。
二是戒盗。藏语称贼为Kun ma有「下」或「降」的意思,暗示偷盗降低你自己生活的品质,使你愈来愈穷;它令你的精神、财富和生活享受日趋衰败。你偷得愈多,你愈得不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在今生,对偷到有种种处罚:罚款、入狱和受苦。而且,偷盗是未来贫困之因,令你转生为饿鬼。不偷盗戒有助于避免这些不利的情况。
第三根本戒是戒妄。你说的任何谎话都对你在成觉之路上的进步有不利的影响。它也使你得到从来不说真话的恶名。但唯一造成完全破戒的口业则是妄言自己的成就。这也许是未得深悟而自称已得深悟,或不了知法而说广大甚深法教,宛若了知。如是迷惑众生,乃极不善业,为最严重的妄语。佛说,作此种妄语,是比杀宇宙间一切众生更大的恶业,因其令众生偏离解脱道,令众生轮回的时间延长及成觉的时日延后,妄言自己的成就,其所造之业远较仅取众生的性命更坏。因此,第三根本戒教我们尽可能避免说谎话,尤其不可妄言自己的成就。
在比丘戒、比丘尼戒或独身者所受的家戒中,第四根本戒是戒淫或避免一切性行为。人极爱好和关心性行为,把它看作一种极乐。就相对的层面来说,也许真是如此,但究竟的极乐或究竟不变永恒的幸福,远在性经验之上,非性经验所能比,而且就某种意义而言,性行为还妨碍你证得究竟的极乐。
金刚乘的生理学,把身体的创造活力描述为白点〈white tig le〉和红点〈red tig le〉,二点与性交时的高潮有密切关连。在性行为中,二点若失其能,就会令身心感到不适,而使我们不能获得稳定的极乐。
独身不是反常的抑制或巨大的苦难。相反的,它有助于成就真正稳定的幸福。佛说,凡夫都把性欲之乐当作人生的极乐。但这种极乐只能招致身心的某种不适感,因为它决不可能是圆满的。此一不性的情况,就像老狗啃骨头一样;老狗无牙,不能咀嚼,反被硬骨割伤牙床。但在尝到血味的时候,它心中想:「啊!味道真好,我还要吃。」于是它继续啃,不晓得它所尝到的美味是自己的血。它用流血的牙床啃骨头,使得伤口愈来愈深,终于感染细菌而溃烂。老狗原本认为极乐之事,结果却变成痛苦。
一般来说,性爱的问题,也许不在于性行为本身,而在于它所导致的更加不良的后果。例如,一对男女本极相爱,若女方为另一男人所吸引,她原来的情人心中就会立即生起嫉妒、忿怒和执着。只要有爱,就有这些烦恼,如仆随主。要点是情欲导致许多更加不良、更有害于修道的东西。另一问题,当然是有了性关系,通常都会有子女,一心抚养子女的结果使修行佛法的时间大为减少。为了达到简化生活的实用目的,独身乃被认为是精进修行的要件。
大体而论,我们愈放纵情绪,就愈有放纵情绪的需要;我们愈注意情绪,情绪就愈没完没了。不过,有一解决之道:我们可以和爱执一刀两断,说:「到此为此。」我们应以性行为不再是我们生活之一部分的态度,发独身誓。只要我们全心全意这样去做,即无困难。但是我们若注意情绪、放纵情绪,则情绪就会不断生起,没完没了。
爱戒之后,比丘、比丘尼及独身居士,应避免任何无谓之举──游戏、看电影、看电视、跳舞或唱歌。我们可能会问:「这些有何害处?戒之又有何益?」首先,它们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助长各种其他扰乱修行的活动。其次,它们实为加强情绪的因素。例如,我们在观看电视时,就没在修行佛法。而且,我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通常都会激起情绪的反应,有违我们受戒的目的。
第五根本戒与麻醉剂有关,特别是酒。酒妨碍神智的清明,而神智的清明则对禅修,尤其是对修金刚乘者,非常重要。依金刚乘的传统说法,如果从事密教修行的人,为饮酒故而神智不清,那就等于是种下转生地狱之因。
酒常被称为众恶之本。有一传统故事,讲述一位持戒清净的比丘,一天出外乞食,来到一家门前,被一个女子请进去吃午餐。比丘一进去,她就把门锁上,用手指着站在上房角落的一只山羊和桌上的一瓶酒,说:「你可以宰那只羊,或跟我做爱,或饮那瓶酒。除非你做这三件事中之一,我就让你出去。」比丘自忖:「我是受过戒的比丘。我不能跟这个女人做爱。我也不能任意取动物的性命,因为我不能杀生。我不该喝酒,但在她所要求的三件事中,饮酒似乎是危害最小的。」因此他说:「我选择饮酒。」说着,他把那瓶酒都喝下去。他烂醉如泥,结果引起性欲,而与女人做爱,饿了又宰羊为食。如是,酒醉导致多种其他罪恶,可能比酒醉本身更坏。
第五根本戒的含意中,还戒各种麻醉剂,如大麻烟。此戒在字面上是禁用发酵酒、蒸馏酒及任何致醉之物;大麻烟之类令心如醉如狂,似乎是相当明显之事。有人认为吸大麻烟能产生一种极乐,这在短暂的时间和有限的范围内也许是真的,但根本上,它令人愚痴懒惰。吸大麻烟的人白花了很多钱,落得在俗世的工作和佛法的修行方面都一无所成。他们终于在精神上很不愉快,同时在身体上还出了很多毛病。总之,大麻烟剥夺了神智的清明,令其散漫,这一点对发展有效的禅修最为有害。
香烟也极有害身心。莲华生大士及许多宁玛派中发现大士隐秘法教者,都一致说,吸烟令人转生下道──连未吸烟而触到烟雾的人也算在内。因此,你若受过不饮酒戒,就该避免饮酒、吸烟、吸大麻烟,以及避免服用任何令你神智不清或身心功能受损的麻醉…
《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