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P2

  ..续本文上一页剂。对没有正式受戒的人来说,尽量避免用致醉之物就是向前迈进一步。能够不用所有这些令心狂乱的东西,而专心致力于佛法的修行,那就太好了。

  在佛陀的法教中,我们常常发现重视持戒的话:「戒如大地,支持一切生物及无生物。戒为诸善之本。」另一经典中说,严持戒律,我们即能闻、思法教,而得以进入有效的禅修。若欲修行有效,某种程度的持戒是绝对必要的。

  这并非说,未能高度持戒的人应该灰心,或作此想:「我没有用。我什么都做不了。不受戒我就无希望。」意思不是这样。即使对未受戒的凡夫而言,最重要的也是仅可能依理应付人生,以免贪、瞋、痴心大起,要点在此。

  对己受戒者来说,另一要点是谨防我慢。不管是基于得戒的身分,还是基于丰富的学识,我慢都有违修行的宗旨和有损修行的利益。「我是比丘。我与众不同。这些人不如我。」此种想法是与受戒的精神完全相反的态度。它能摧毁持戒生活本应发展出来的善德。

  如果你的头脑很好,因有学问而起我慢,你可能想:「我比这些傻瓜强。他们没有我懂得多。」这种在智能上的我慢,与对佛法的真正了知相抵触,而且实能损坏很多修行之益。佛把我慢比作坚硬的石头,水滴无法于其上留下痕迹。这些水滴代表你从修行所发展出来的善性。如果你的我慢坚固到这种程度,善性就无法透入。如果我们视佛法仅为智能的消遣,结果也差不多,如果我们只积聚知识而不去实行或体验所学,则我们的信心与悲心就会减弱,以致漠视法教,而作此想:「这我早就听过,这我早就懂了。」如是冷漠的态度假若持续下去的话,我们将会达到无可就要的地步,等于是自断一切被救出愚痴的可能。佛说,假使是罪大恶极的人也可得救,但对佛法无动于衷的人就没救了,因其心如顽石,坚拒佛法。相反的,菩萨彻底了解经、律、论等所说之法的各方面。但在所有对菩萨的描述当中,从未提到过菩萨有我慢。我慢与证悟是互不相容的。

  有了修行佛法的机会时,应知这些机会来自昔日所积福德,让你得依积聚更多的福智,以能利他。你也应该了解,你之所以能有这种机会,乃是由于你的喇嘛和三宝的加持。

  此一法教的重点在于令有善缘者得到鼓励,不在于令无善缘者感到沮丧。我们不必觉得:「我只是一个在家人,只是一个居士。我未受过任何戒,所以无法成觉。我没希望。」重要的事感到鼓舞而专注于自己所有,因为你至少也有佛种。你有宝贵的人身,从而有机会和闲暇去完全实现你本具的成佛潜能。你已得遇法教,特别是金刚乘的法教,使你有证得觉心的方便。一切全靠了解自己所有,认清身在福中,然后善加利用,精进不懈。这就是趋觉之道。

  这是不是说受过戒的人与未受戒的人之间没有差别呢?不是。二者有所不同。这一点可说明如下。假定有二屋,都放满了完全相同的宝物,只是其中一屋仅有一门,牢牢锁住,而另一屋则有多门,悉皆敞开。独门牢锁之屋被偷的危险很小,但多门敞开之屋则随时有丧失宝物的危险。此即正式受过戒而且持戒的人与未受戒的人不同之处。受戒予人防止过失及防止修法之益受损的方便。未正式受戒者则必须起大精进、具大智慧,因为犯诸过错与丧失法利的危险无时不在。

  问答

  问:有人不愿受戒,原因是他们惟恐自己不慎破戒,结果反而比未受戒时还糟。例如,人偶而会踩到昆虫。

  答:任何杀生行为都是破戒,但唯一能毁坏所受之戒的杀生行为是故意杀人。即使杀人,若非故意,也不算完全破戒。除了谋杀以外,任何其他杀生行为,不管有意无意,都只是犯戒。无论如何,杀生是恶行,受戒与否都是一样。你逃不掉杀生的后果,即使是意外杀生,也仍含有某种恶业的成分。受不杀生戒旨在立下明确的戒杀誓约。

  有四项考虑可决定任何行为的严重性,那就是行为的对象、行为的意图、行为的本身和行为的完成。就杀人来说,有被杀之人、杀人之意、杀人之行及人死之实。此四要素具备,才算完全破戒。若只有其中三项,就没有那么严重。若只有其中两项或一项,则所造成的影响也随之减低。

  就杀虫而言,先是认知对象,心想:「这是一只虫,是活的东西。它有知觉。」其次是动机,心想:「我要杀它。」第三阶段是实际杀虫。第四是昆虫死了,杀者心想:「好啊,牠死了。」杀虫的行为于焉完成。这是严重的杀生,因为四种要素具备,而构成了有意且完全实现的行为。

  问:有人未受戒行为与戒相合,也有人受过戒并能持所受戒。二者之间有何差别?

  答:所积功德之力不同,因为后者曾在其上师与三宝面前发心持戒。这增加了持戒之力,使得持戒能极具效果。二者不同之处是自然合德与有意为善之间的差别,后者乃有意去修某种行为。过善良生活的己受戒者和过善良生活的未受戒者,其德大致相同,差别似在力量的强弱、真正的稳定与修行的能力。

  问:我们怎样才能发展持戒?

  答:发展持戒的生活方式,须审察自己的处境。你若是比丘或比丘尼,则如何持戒已有明确的规定。但对一般人来说,就有自作审察的必要了。你须审察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当你了解到某些行为,例如杀生,是不善业时,你就不再想要去做了。此时你是自己的证人,而戒除杀生或偷盗之类的不良行为令你获得大益。如果觉得自己不能过独身的生活,你至少也可起忠于婚约,不欺骗亦不伤害你的配偶。你自行决定,自作此种誓约的证人。另一方面,已正式受戒者则有最佳的证人──三宝和喇嘛;这些证人使得任何誓约都更有力。

  问:我在受戒时,非常紧张。我怕将来会破戒,而且有证人在场使得整个气氛更加令人胆怯。

  答:觉得紧张并不坏,因为这意谓你认清自己是在重要的证人面前做一件重大之事。受戒的场面使你感到真实有力;它令你害怕,但这并不坏。这表示你也许不完全了解正在进行之事的性质,但至少你对受戒的重大意义有些概念。不过,你若觉得目前正式受戒有害无益,那并非说你自己所立之誓也不行了。生而为人是持戒的结果,而戒不是比丘或比丘尼才有;戒是规范生活方式的一种誓约,不管是你自己所立,还是从正式受戒而来,它教你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在当前的情况下,避免那使你紧张的受戒也许对你更为适合。不管属于正式受戒与否,誓约都是有效的,而你自己所发之不杀生、不妄语或不偷道等愿,关系重大,极为有益。

  问:我对于持戒和过有规律的生活极感困难。我害怕您所说的那些方法,因其与我的个性不合。另一方面,我又认为自己能诚心接受法教。我怎样才能在想到持戒就讨厌的情形下,继续乐于接受法教呢?

  答:转心向法的四种观想,就是针对这一点而来:此四观会自动引发持戒之誓。你不必勉强发誓持戒,你只要如是观想,发誓持戒自会成为你唯一能作的选择。我们的处境如此,除发誓持戒之外还能做什么?看清事态,自会发是持戒。讲个故事或许能说明此点。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青年是佛的表弟,名叫锺阿悟〈Chungawo〉他娶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妻子。夫妇在一起极为快乐,但是过分相爱,简直连离开对方一刻都受不了。无论去哪里或做什么,他们总是在一起。有一天,佛见其表弟业已成熟,堪受法教,乃于像往常一样扥钵行乞食,站在他表弟家门前的路上,等着接受他表弟的任何供养。

  锺阿悟对佛有大信心,虽然极爱其妻,但一见佛站在那里,就对他的妻子说:「我必须去供养佛。」

  当他出门的时候,他的妻子一把抓住他,说:「你上那儿去?不要离开我。」锺阿悟说:「不要这样,我只到街底去。佛在那儿。我去供养他一些食物就回来。」他的妻子勉强答应,但把自己的衣边提起,用舌舔湿,说:「我要你在它干了之前感回来。」

  锺阿悟说:「好吧。」接着他就去供养佛。当他将佛的钵装满时,佛把钵交给他说:「这个你拿着。」然后佛就沿着小路慢步离去。锺阿悟一时感到进退两难,因为他想回到妻子身边,但又不能不听尊贵如佛者的话。他终于还是跟着佛走了。佛带他从一条路进入森林,来到佛的住处,那是隐士的庵舍,附有一间佛堂。一路上,锺阿悟心理只是惦念妻子,然而他也知道自己有义务为佛持钵,至少也要先把钵交还给佛再赶回家去。

  到了庵舍,佛对他说:「把钵放在那儿。我要出去一下。我不在时你留在这儿,可以帮我打扫打扫,灰尘很多,这里有一把扫帚。」锺阿悟束手无策;时间已过了很久,愈来愈晚,他最想做的就是回去与妻子相聚。但他又再度觉得自己对佛有应尽的义务,所以他动手打扫,尽快把灰尘全部扫出,以便能一路跑回妻子的身边。谁知愈扫愈脏。每当他以为完全扫净了,一转身却发现地面较前更脏,又得重扫,可是扫了还是脏。一连好多次都是如此。他终于放弃打扫,丢下扫帚,走出庵舍。

  从庵舍到村庄有两条路,一是他跟佛来时走的宽广大道,另一是草木丛生的下山曲径。「我要走这条偏僻的曲径,如是才不会碰到任何人,而能尽快返家。」但当他沿着曲径往下走的时候,他看到迎面来了一个人,不是佛又是谁呢?他想:「我不能让他发现我在这儿。」于是他钻入一旁的矮树丛中,树枝垂在路边,形成一个小洞,锺阿悟爬到里面去,希望躲过佛眼。但佛走近时,树枝自动扬起,暴露出趴在地上的锺阿悟。佛说:「你在做什么?跟我来。」佛把他带回山上,锺阿悟发现自己又远离了妻子,趋向庵舍。

  如是好多天,佛不断设法阻止锺阿悟回家。最后,锺阿悟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坚持不肯再住下去。于是佛说:「好吧!不过在你离去之前,让我给你看点东西,抓住我的衣服。」他突然飞了起来,飞到一座高山顶上,放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是壮丽的景色。

  当他与佛在欣赏风景时,一位衰老消瘦的妇人向他们走来。佛叫锺阿悟注意老妇,并

  问:「谁比较美,是你的妻子,还是这位老妇?」锺阿悟喊着说:「你这是什么意思?我的妻子比这位老妇美上一百倍,不,一千倍。」佛听了只是说:「我们到天界去吧!抓住我的衣服。」

  锺阿悟抓住佛的衣服,立即发现自己已在天界,那是由诸天宫所形成的庄严境,其中的天人天女皆在享受声色之娱。一切都是那么幸福快乐,使得锺阿悟连妻子都不太想了。让他看过了天界,佛最后又带他到一座宫殿,那里住着五百位美丽的天女,有一空着的宝座在殿中央。于是佛问锺阿悟:「谁比较美,是你的妻子,还是这些天女?」锺阿悟说:「这些天女比我的妻子美上一千倍。」佛对他说:「去问问看这里在做什么?」锺阿悟走近一位天女,问道:「中央宝座为何空着?」她回答说:「目前还没有座主。有一个名叫锺阿悟的人正想受戒。他将为僧,精进修行佛法,如是所积之德,将可使他得以转生于此天界。这个宝座就是给他坐的。」

  锺阿悟急忙回去问佛:「我现在能受戒吗?」佛说:「好。」他们返回人间,佛为锺阿悟授比丘具足戒,于是锺阿悟成为僧伽的一份子,开始精进修行。

  一天,佛召集诸比丘,对他们说:「我的弟子都是很好的比丘。你们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致力于成等正觉。只有一人例外,那就是锺阿悟,他持戒的唯一目的是要转生天界,去享世俗之乐。你们应跟他断绝来往。我要你们不跟他讲话,不跟他同座,对他完全不理不睬。」

  此时,锺阿悟正要全力做一个非常清净的持戒比丘,也就是做佛的好弟子,他因心中想着那些天女,而把自己的妻子全都忘了,并且竭尽所能,善持诸戒。突然间,他发现自己遭到排斥,没人肯跟他讲话。他一讲话,别人就转身走开。别人既不肯跟他同座,也不肯跟他共餐,令他感到极端沮丧。他终于去问佛:「我有什么不对?为何没人理我?」

  佛说:「不要担心。这次我们去看看地狱吧!抓住我的衣服。」锺阿悟抓住佛的衣服,他们很快就到了。佛带他经过地狱之一,在那里他们看见有被烧的、被煮的、被锯成两半的或受其它苦刑的,皆乃宿业所致。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大锅前,锅中全是溶化的铁浆,由几个面目狰狞的恶鬼在搅拌,虽然其中实无一人。锺阿悟走向一个恶鬼。问道:「为什么别的锅里都有人,唯独这个锅里没有?」恶鬼说:「有一个名叫锺阿悟的比丘,自以为持戒非常清净。持戒的功德将可使他得以转生天界,但福报一尽,这个锅就是他的家了。」锺阿悟闻言心惊胆颤,于是佛又把他带回人间。

  至此,锺阿悟了知俗事俗念皆无意义,而且自己实应将心完全放在成佛上。结果他成为极有成就的禅修者,以能一心修禅,不为声色所动而著名。

  这个故事的要点是,了知死亡、无常、轮回之苦及业因果报,你自会发誓净修正法。

  受戒有助于断除某些害人害己的行为,是对治烦恼的一种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受戒;其实,大多数的人都难以接受严峻的出家戒,离开家人等为僧为尼。这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或不切实际的,同时他们也不应觉得非受戒不可;对治烦恼,还有别的方法。由于佛陀慈悲加持,我们获得有关菩提心的法教,亦即对一切众生慈悲的法教。此外,还有善巧方便能转化烦恼,而不必予以断除或压抑。因此,行者无须与家人和朋友断绝关系。

  佛圆寂前的最后遗训是:「我已开示你们解脱之道。实际获得解脱要靠你们自己」。上师可以开示我们解脱之道,但我们必须亲证才行。菩提心道,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敞开的。

  问:善行的功德何以会丧失?

  答:功德及修行之益的丧失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因自身的成就而起我慢。有害的想法是:「我的善行如是,所积功德如是,真了不起。我一定是颇为出众的人。」第二种有损功德之效果的作法涉及悔恨,例如:布施后心怀此想:「啊,我不该布施那么多,真傻。」第三种是瞋恚。心生强烈的恶意,能损坏善行的功德。我们以功德回向防止功德丧失。只要功德仍为我们自己所有,它就可能丧失,然而一但我们诚心无着的把功德拿出来与一切众生分享,那就连上述三种原因都损坏不了它。我们以简单的功德回向来防止所有这些烦恼。

  

《戒》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