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P2

  ..續本文上一頁劑。對沒有正式受戒的人來說,盡量避免用致醉之物就是向前邁進一步。能夠不用所有這些令心狂亂的東西,而專心致力于佛法的修行,那就太好了。

  在佛陀的法教中,我們常常發現重視持戒的話:「戒如大地,支持一切生物及無生物。戒爲諸善之本。」另一經典中說,嚴持戒律,我們即能聞、思法教,而得以進入有效的禅修。若欲修行有效,某種程度的持戒是絕對必要的。

  這並非說,未能高度持戒的人應該灰心,或作此想:「我沒有用。我什麼都做不了。不受戒我就無希望。」意思不是這樣。即使對未受戒的凡夫而言,最重要的也是僅可能依理應付人生,以免貪、瞋、癡心大起,要點在此。

  對己受戒者來說,另一要點是謹防我慢。不管是基于得戒的身分,還是基于豐富的學識,我慢都有違修行的宗旨和有損修行的利益。「我是比丘。我與衆不同。這些人不如我。」此種想法是與受戒的精神完全相反的態度。它能摧毀持戒生活本應發展出來的善德。

  如果你的頭腦很好,因有學問而起我慢,你可能想:「我比這些傻瓜強。他們沒有我懂得多。」這種在智能上的我慢,與對佛法的真正了知相抵觸,而且實能損壞很多修行之益。佛把我慢比作堅硬的石頭,水滴無法于其上留下痕迹。這些水滴代表你從修行所發展出來的善性。如果你的我慢堅固到這種程度,善性就無法透入。如果我們視佛法僅爲智能的消遣,結果也差不多,如果我們只積聚知識而不去實行或體驗所學,則我們的信心與悲心就會減弱,以致漠視法教,而作此想:「這我早就聽過,這我早就懂了。」如是冷漠的態度假若持續下去的話,我們將會達到無可就要的地步,等于是自斷一切被救出愚癡的可能。佛說,假使是罪大惡極的人也可得救,但對佛法無動于衷的人就沒救了,因其心如頑石,堅拒佛法。相反的,菩薩徹底了解經、律、論等所說之法的各方面。但在所有對菩薩的描述當中,從未提到過菩薩有我慢。我慢與證悟是互不相容的。

  有了修行佛法的機會時,應知這些機會來自昔日所積福德,讓你得依積聚更多的福智,以能利他。你也應該了解,你之所以能有這種機會,乃是由于你的喇嘛和叁寶的加持。

  此一法教的重點在于令有善緣者得到鼓勵,不在于令無善緣者感到沮喪。我們不必覺得:「我只是一個在家人,只是一個居士。我未受過任何戒,所以無法成覺。我沒希望。」重要的事感到鼓舞而專注于自己所有,因爲你至少也有佛種。你有寶貴的人身,從而有機會和閑暇去完全實現你本具的成佛潛能。你已得遇法教,特別是金剛乘的法教,使你有證得覺心的方便。一切全靠了解自己所有,認清身在福中,然後善加利用,精進不懈。這就是趨覺之道。

  這是不是說受過戒的人與未受戒的人之間沒有差別呢?不是。二者有所不同。這一點可說明如下。假定有二屋,都放滿了完全相同的寶物,只是其中一屋僅有一門,牢牢鎖住,而另一屋則有多門,悉皆敞開。獨門牢鎖之屋被偷的危險很小,但多門敞開之屋則隨時有喪失寶物的危險。此即正式受過戒而且持戒的人與未受戒的人不同之處。受戒予人防止過失及防止修法之益受損的方便。未正式受戒者則必須起大精進、具大智慧,因爲犯諸過錯與喪失法利的危險無時不在。

  問答

  問:有人不願受戒,原因是他們惟恐自己不慎破戒,結果反而比未受戒時還糟。例如,人偶而會踩到昆蟲。

  答:任何殺生行爲都是破戒,但唯一能毀壞所受之戒的殺生行爲是故意殺人。即使殺人,若非故意,也不算完全破戒。除了謀殺以外,任何其他殺生行爲,不管有意無意,都只是犯戒。無論如何,殺生是惡行,受戒與否都是一樣。你逃不掉殺生的後果,即使是意外殺生,也仍含有某種惡業的成分。受不殺生戒旨在立下明確的戒殺誓約。

  有四項考慮可決定任何行爲的嚴重性,那就是行爲的對象、行爲的意圖、行爲的本身和行爲的完成。就殺人來說,有被殺之人、殺人之意、殺人之行及人死之實。此四要素具備,才算完全破戒。若只有其中叁項,就沒有那麼嚴重。若只有其中兩項或一項,則所造成的影響也隨之減低。

  就殺蟲而言,先是認知對象,心想:「這是一只蟲,是活的東西。它有知覺。」其次是動機,心想:「我要殺它。」第叁階段是實際殺蟲。第四是昆蟲死了,殺者心想:「好啊,牠死了。」殺蟲的行爲于焉完成。這是嚴重的殺生,因爲四種要素具備,而構成了有意且完全實現的行爲。

  問:有人未受戒行爲與戒相合,也有人受過戒並能持所受戒。二者之間有何差別?

  答:所積功德之力不同,因爲後者曾在其上師與叁寶面前發心持戒。這增加了持戒之力,使得持戒能極具效果。二者不同之處是自然合德與有意爲善之間的差別,後者乃有意去修某種行爲。過善良生活的己受戒者和過善良生活的未受戒者,其德大致相同,差別似在力量的強弱、真正的穩定與修行的能力。

  問:我們怎樣才能發展持戒?

  答:發展持戒的生活方式,須審察自己的處境。你若是比丘或比丘尼,則如何持戒已有明確的規定。但對一般人來說,就有自作審察的必要了。你須審察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當你了解到某些行爲,例如殺生,是不善業時,你就不再想要去做了。此時你是自己的證人,而戒除殺生或偷盜之類的不良行爲令你獲得大益。如果覺得自己不能過獨身的生活,你至少也可起忠于婚約,不欺騙亦不傷害你的配偶。你自行決定,自作此種誓約的證人。另一方面,已正式受戒者則有最佳的證人──叁寶和喇嘛;這些證人使得任何誓約都更有力。

  問:我在受戒時,非常緊張。我怕將來會破戒,而且有證人在場使得整個氣氛更加令人膽怯。

  答:覺得緊張並不壞,因爲這意謂你認清自己是在重要的證人面前做一件重大之事。受戒的場面使你感到真實有力;它令你害怕,但這並不壞。這表示你也許不完全了解正在進行之事的性質,但至少你對受戒的重大意義有些概念。不過,你若覺得目前正式受戒有害無益,那並非說你自己所立之誓也不行了。生而爲人是持戒的結果,而戒不是比丘或比丘尼才有;戒是規範生活方式的一種誓約,不管是你自己所立,還是從正式受戒而來,它教你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在當前的情況下,避免那使你緊張的受戒也許對你更爲適合。不管屬于正式受戒與否,誓約都是有效的,而你自己所發之不殺生、不妄語或不偷道等願,關系重大,極爲有益。

  問:我對于持戒和過有規律的生活極感困難。我害怕您所說的那些方法,因其與我的個性不合。另一方面,我又認爲自己能誠心接受法教。我怎樣才能在想到持戒就討厭的情形下,繼續樂于接受法教呢?

  答:轉心向法的四種觀想,就是針對這一點而來:此四觀會自動引發持戒之誓。你不必勉強發誓持戒,你只要如是觀想,發誓持戒自會成爲你唯一能作的選擇。我們的處境如此,除發誓持戒之外還能做什麼?看清事態,自會發是持戒。講個故事或許能說明此點。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青年是佛的表弟,名叫锺阿悟〈Chungawo〉他娶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妻子。夫婦在一起極爲快樂,但是過分相愛,簡直連離開對方一刻都受不了。無論去哪裏或做什麼,他們總是在一起。有一天,佛見其表弟業已成熟,堪受法教,乃于像往常一樣扥缽行乞食,站在他表弟家門前的路上,等著接受他表弟的任何供養。

  锺阿悟對佛有大信心,雖然極愛其妻,但一見佛站在那裏,就對他的妻子說:「我必須去供養佛。」

  當他出門的時候,他的妻子一把抓住他,說:「你上那兒去?不要離開我。」锺阿悟說:「不要這樣,我只到街底去。佛在那兒。我去供養他一些食物就回來。」他的妻子勉強答應,但把自己的衣邊提起,用舌舔濕,說:「我要你在它幹了之前感回來。」

  锺阿悟說:「好吧。」接著他就去供養佛。當他將佛的缽裝滿時,佛把缽交給他說:「這個你拿著。」然後佛就沿著小路慢步離去。锺阿悟一時感到進退兩難,因爲他想回到妻子身邊,但又不能不聽尊貴如佛者的話。他終于還是跟著佛走了。佛帶他從一條路進入森林,來到佛的住處,那是隱士的庵舍,附有一間佛堂。一路上,锺阿悟心理只是惦念妻子,然而他也知道自己有義務爲佛持缽,至少也要先把缽交還給佛再趕回家去。

  到了庵舍,佛對他說:「把缽放在那兒。我要出去一下。我不在時你留在這兒,可以幫我打掃打掃,灰塵很多,這裏有一把掃帚。」锺阿悟束手無策;時間已過了很久,愈來愈晚,他最想做的就是回去與妻子相聚。但他又再度覺得自己對佛有應盡的義務,所以他動手打掃,盡快把灰塵全部掃出,以便能一路跑回妻子的身邊。誰知愈掃愈髒。每當他以爲完全掃淨了,一轉身卻發現地面較前更髒,又得重掃,可是掃了還是髒。一連好多次都是如此。他終于放棄打掃,丟下掃帚,走出庵舍。

  從庵舍到村莊有兩條路,一是他跟佛來時走的寬廣大道,另一是草木叢生的下山曲徑。「我要走這條偏僻的曲徑,如是才不會碰到任何人,而能盡快返家。」但當他沿著曲徑往下走的時候,他看到迎面來了一個人,不是佛又是誰呢?他想:「我不能讓他發現我在這兒。」于是他鑽入一旁的矮樹叢中,樹枝垂在路邊,形成一個小洞,锺阿悟爬到裏面去,希望躲過佛眼。但佛走近時,樹枝自動揚起,暴露出趴在地上的锺阿悟。佛說:「你在做什麼?跟我來。」佛把他帶回山上,锺阿悟發現自己又遠離了妻子,趨向庵舍。

  如是好多天,佛不斷設法阻止锺阿悟回家。最後,锺阿悟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堅持不肯再住下去。于是佛說:「好吧!不過在你離去之前,讓我給你看點東西,抓住我的衣服。」他突然飛了起來,飛到一座高山頂上,放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是壯麗的景色。

  當他與佛在欣賞風景時,一位衰老消瘦的婦人向他們走來。佛叫锺阿悟注意老婦,並

  問:「誰比較美,是你的妻子,還是這位老婦?」锺阿悟喊著說:「你這是什麼意思?我的妻子比這位老婦美上一百倍,不,一千倍。」佛聽了只是說:「我們到天界去吧!抓住我的衣服。」

  锺阿悟抓住佛的衣服,立即發現自己已在天界,那是由諸天宮所形成的莊嚴境,其中的天人天女皆在享受聲色之娛。一切都是那麼幸福快樂,使得锺阿悟連妻子都不太想了。讓他看過了天界,佛最後又帶他到一座宮殿,那裏住著五百位美麗的天女,有一空著的寶座在殿中央。于是佛問锺阿悟:「誰比較美,是你的妻子,還是這些天女?」锺阿悟說:「這些天女比我的妻子美上一千倍。」佛對他說:「去問問看這裏在做什麼?」锺阿悟走近一位天女,問道:「中央寶座爲何空著?」她回答說:「目前還沒有座主。有一個名叫锺阿悟的人正想受戒。他將爲僧,精進修行佛法,如是所積之德,將可使他得以轉生于此天界。這個寶座就是給他坐的。」

  锺阿悟急忙回去問佛:「我現在能受戒嗎?」佛說:「好。」他們返回人間,佛爲锺阿悟授比丘具足戒,于是锺阿悟成爲僧伽的一份子,開始精進修行。

  一天,佛召集諸比丘,對他們說:「我的弟子都是很好的比丘。你們都是爲了利益衆生而致力于成等正覺。只有一人例外,那就是锺阿悟,他持戒的唯一目的是要轉生天界,去享世俗之樂。你們應跟他斷絕來往。我要你們不跟他講話,不跟他同座,對他完全不理不睬。」

  此時,锺阿悟正要全力做一個非常清淨的持戒比丘,也就是做佛的好弟子,他因心中想著那些天女,而把自己的妻子全都忘了,並且竭盡所能,善持諸戒。突然間,他發現自己遭到排斥,沒人肯跟他講話。他一講話,別人就轉身走開。別人既不肯跟他同座,也不肯跟他共餐,令他感到極端沮喪。他終于去問佛:「我有什麼不對?爲何沒人理我?」

  佛說:「不要擔心。這次我們去看看地獄吧!抓住我的衣服。」锺阿悟抓住佛的衣服,他們很快就到了。佛帶他經過地獄之一,在那裏他們看見有被燒的、被煮的、被鋸成兩半的或受其它苦刑的,皆乃宿業所致。隨後他們來到一個大鍋前,鍋中全是溶化的鐵漿,由幾個面目猙獰的惡鬼在攪拌,雖然其中實無一人。锺阿悟走向一個惡鬼。問道:「爲什麼別的鍋裏都有人,唯獨這個鍋裏沒有?」惡鬼說:「有一個名叫锺阿悟的比丘,自以爲持戒非常清淨。持戒的功德將可使他得以轉生天界,但福報一盡,這個鍋就是他的家了。」锺阿悟聞言心驚膽顫,于是佛又把他帶回人間。

  至此,锺阿悟了知俗事俗念皆無意義,而且自己實應將心完全放在成佛上。結果他成爲極有成就的禅修者,以能一心修禅,不爲聲色所動而著名。

  這個故事的要點是,了知死亡、無常、輪回之苦及業因果報,你自會發誓淨修正法。

  受戒有助于斷除某些害人害己的行爲,是對治煩惱的一種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受戒;其實,大多數的人都難以接受嚴峻的出家戒,離開家人等爲僧爲尼。這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不可能的,或不切實際的,同時他們也不應覺得非受戒不可;對治煩惱,還有別的方法。由于佛陀慈悲加持,我們獲得有關菩提心的法教,亦即對一切衆生慈悲的法教。此外,還有善巧方便能轉化煩惱,而不必予以斷除或壓抑。因此,行者無須與家人和朋友斷絕關系。

  佛圓寂前的最後遺訓是:「我已開示你們解脫之道。實際獲得解脫要靠你們自己」。上師可以開示我們解脫之道,但我們必須親證才行。菩提心道,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敞開的。

  問:善行的功德何以會喪失?

  答:功德及修行之益的喪失原因,主要有叁種。第一是因自身的成就而起我慢。有害的想法是:「我的善行如是,所積功德如是,真了不起。我一定是頗爲出衆的人。」第二種有損功德之效果的作法涉及悔恨,例如:布施後心懷此想:「啊,我不該布施那麼多,真傻。」第叁種是瞋恚。心生強烈的惡意,能損壞善行的功德。我們以功德回向防止功德喪失。只要功德仍爲我們自己所有,它就可能喪失,然而一但我們誠心無著的把功德拿出來與一切衆生分享,那就連上述叁種原因都損壞不了它。我們以簡單的功德回向來防止所有這些煩惱。

  

《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