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 VOWS

  卡盧仁波切講授

  缪樹廉譯

  要想使佛法的修行真正有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你必須認清輪回的本性是苦,並基于了知此苦而欲從無明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第二,你必須認識正覺或佛果而欲得之。如是,你在輪回與正覺之間作一抉擇,輪回爲你所棄,正覺是你決心想要成就者。

  雖然看來似乎矛盾,但是爲了修行佛法,我們確須像關心佛法的修行那樣關心世間──不是說千方百計去賺錢,而是說認真思考人生于世的真正意義。例如,我們是人,故受爲人之苦:生、老、病、死。我們也屬于輪回的六道,其中包括世間每一衆生經曆的生活。我們必須反複沈思六道中的各種苦況。這就是修行佛法者所必備的那種對世間的關心。

  戒的叁層面

  受戒爲僧或尼的原因是,受戒者了知世事維艱而實無有益。他們受戒是爲了簡化生活及令自己趨向修行。受戒極其重要,因爲它能使我們成爲修行正法之法器。如果我們以法爲倒入碗中的甘露、美酒或奶油,做爲容器之碗,顯然必須是清潔不漏的。若非如此,不管倒入的是什麼,都會變壞或流失。

  受戒分叁個層面:小乘的或外在的層面,大乘的或內在的層面,以及金剛乘的或秘密的層面。上一段所談的受戒,相當于小乘教所說的波羅提木叉,或別解脫戒,爲修行誓約外在的層面。內在的層面相當于容器的內容,是大乘傳統中的菩薩戒,亦即發起對一切衆生之悲心及深悟一切法究竟性空。秘密的層面是金剛乘的修行,有如在容器所盛的飲料中添加一些東西,令味更美,就像在茶中加奶、加糖或加鹽。

  我們中間有很多人都會采取某種步驟委身于法教,不管是否由正式受戒反映出來。我們也許受過在家戒、沙彌尼戒,或者受過比丘或比丘尼的具足戒。我們之中受過菩薩戒的人很多,而且凡是修金剛乘道的人全都受過一些密教的叁昧耶戒。

  我們常常未能持所受戒,當我們有此缺陷時,金剛薩埵觀修法對我們就極有助益。此法也有助于讓我們對持戒實際上會是多麼困難有一清楚的概念。例如,許多人覺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很難持,而菩薩戒就容易持了,至于持密教之戒,則根本不用費力,好像密戒會自持似的。其實,情形剛好相反。如果你想找易持之戒,最容易持的戒就是比丘戒或比丘尼戒,遠較他戒易持得多。

  將佛法叁乘之教傳入西藏的著名印度大師阿底峽,曾經說過,當他開始修行佛法時,先受沙彌戒,再受具足戒。由于細心注意出家諸戒,他能嚴謹持守而無絲毫違犯。後來他又受菩薩戒,結果卻發現自己經常破戒──一天好幾次他都會在思想上或行爲上與菩薩戒的精神不符。但每次他都是在一個小時之內看出自己的過失,發露忏悔,並且重發持菩薩戒之誓。

  于受密教之戒後,阿底峽把他破戒的次數比作塵暴中光亮的金屬盤上所落微塵之數,或比作傾盆大雨所降下的雨滴數。他之破戒是經常不斷的事。

  聽到阿底峽自述的人,心中升起憂慮:「喇嘛,您似乎是說一修金剛乘,就沒有成覺的希望了,因爲會經常不斷的破戒。」

  阿底峽答道:「不,根本不是這樣。事實上,借著佛陀的加持,我們具有善巧方便,可以淨化我們所有的缺失,以及其他不利的因素和不善的品性。」接著,他傳授金剛薩埵觀修法和有關的觀想,作爲不僅在淨化破戒上,又在淨化我們整個身心上,極有效的方便。

  如果我們覺悟到自己的身、語、意與本尊的身、語、意無二無別,則密教諸戒盡在其中,悉得成就。當色是清淨色,一切聲本是真言,以及心定于與本尊有關的叁摩地時,即是圓持諸戒。

  不是說你必須受戒才能修行。你可以在沒有正式受任何戒的情況下發展悲心,有效觀修和證悟空性;但若爲受戒,你遭遇障礙的可能就大得多了。有了某種誓約,即如受戒,或規律的生活方式,則你所作的觀修就更可能産生效果,你也更可能在沒有多種障礙生起的情況下圓成觀修。

  五根本戒

  對所有比丘、比丘尼,以及受過戒的在家人來說,根本戒有五。一是戒殺。你若未受殺戒,則在避免造殺生的不善業方面就比較困難。殺生的行爲能産生極大的障礙,並能導致來世轉生地獄。即使在今生,我們也可看到殺人者受到精神與肉體的痛苦、財産的損失、法律的製裁,甚至死刑。所以就連在此顯而易見的層面上,不殺生也具有多種利益:心安、避免遭受傷害或避免喪失財産和自由。你若誓不殺生,所有上述危險皆可避免。

  二是戒盜。藏語稱賊爲Kun ma有「下」或「降」的意思,暗示偷盜降低你自己生活的品質,使你愈來愈窮;它令你的精神、財富和生活享受日趨衰敗。你偷得愈多,你愈得不到想要得到的東西。在今生,對偷到有種種處罰:罰款、入獄和受苦。而且,偷盜是未來貧困之因,令你轉生爲餓鬼。不偷盜戒有助于避免這些不利的情況。

  第叁根本戒是戒妄。你說的任何謊話都對你在成覺之路上的進步有不利的影響。它也使你得到從來不說真話的惡名。但唯一造成完全破戒的口業則是妄言自己的成就。這也許是未得深悟而自稱已得深悟,或不了知法而說廣大甚深法教,宛若了知。如是迷惑衆生,乃極不善業,爲最嚴重的妄語。佛說,作此種妄語,是比殺宇宙間一切衆生更大的惡業,因其令衆生偏離解脫道,令衆生輪回的時間延長及成覺的時日延後,妄言自己的成就,其所造之業遠較僅取衆生的性命更壞。因此,第叁根本戒教我們盡可能避免說謊話,尤其不可妄言自己的成就。

  在比丘戒、比丘尼戒或獨身者所受的家戒中,第四根本戒是戒淫或避免一切性行爲。人極愛好和關心性行爲,把它看作一種極樂。就相對的層面來說,也許真是如此,但究竟的極樂或究竟不變永恒的幸福,遠在性經驗之上,非性經驗所能比,而且就某種意義而言,性行爲還妨礙你證得究竟的極樂。

  金剛乘的生理學,把身體的創造活力描述爲白點〈white tig le〉和紅點〈red tig le〉,二點與性交時的高潮有密切關連。在性行爲中,二點若失其能,就會令身心感到不適,而使我們不能獲得穩定的極樂。

  獨身不是反常的抑製或巨大的苦難。相反的,它有助于成就真正穩定的幸福。佛說,凡夫都把性欲之樂當作人生的極樂。但這種極樂只能招致身心的某種不適感,因爲它決不可能是圓滿的。此一不性的情況,就像老狗啃骨頭一樣;老狗無牙,不能咀嚼,反被硬骨割傷牙床。但在嘗到血味的時候,它心中想:「啊!味道真好,我還要吃。」于是它繼續啃,不曉得它所嘗到的美味是自己的血。它用流血的牙床啃骨頭,使得傷口愈來愈深,終于感染細菌而潰爛。老狗原本認爲極樂之事,結果卻變成痛苦。

  一般來說,性愛的問題,也許不在于性行爲本身,而在于它所導致的更加不良的後果。例如,一對男女本極相愛,若女方爲另一男人所吸引,她原來的情人心中就會立即生起嫉妒、忿怒和執著。只要有愛,就有這些煩惱,如仆隨主。要點是情欲導致許多更加不良、更有害于修道的東西。另一問題,當然是有了性關系,通常都會有子女,一心撫養子女的結果使修行佛法的時間大爲減少。爲了達到簡化生活的實用目的,獨身乃被認爲是精進修行的要件。

  大體而論,我們愈放縱情緒,就愈有放縱情緒的需要;我們愈注意情緒,情緒就愈沒完沒了。不過,有一解決之道:我們可以和愛執一刀兩斷,說:「到此爲此。」我們應以性行爲不再是我們生活之一部分的態度,發獨身誓。只要我們全心全意這樣去做,即無困難。但是我們若注意情緒、放縱情緒,則情緒就會不斷生起,沒完沒了。

  愛戒之後,比丘、比丘尼及獨身居士,應避免任何無謂之舉──遊戲、看電影、看電視、跳舞或唱歌。我們可能會問:「這些有何害處?戒之又有何益?」首先,它們浪費很多時間,而且助長各種其他擾亂修行的活動。其次,它們實爲加強情緒的因素。例如,我們在觀看電視時,就沒在修行佛法。而且,我們在電視上所看到的,通常都會激起情緒的反應,有違我們受戒的目的。

  第五根本戒與麻醉劑有關,特別是酒。酒妨礙神智的清明,而神智的清明則對禅修,尤其是對修金剛乘者,非常重要。依金剛乘的傳統說法,如果從事密教修行的人,爲飲酒故而神智不清,那就等于是種下轉生地獄之因。

  酒常被稱爲衆惡之本。有一傳統故事,講述一位持戒清淨的比丘,一天出外乞食,來到一家門前,被一個女子請進去吃午餐。比丘一進去,她就把門鎖上,用手指著站在上房角落的一只山羊和桌上的一瓶酒,說:「你可以宰那只羊,或跟我做愛,或飲那瓶酒。除非你做這叁件事中之一,我就讓你出去。」比丘自忖:「我是受過戒的比丘。我不能跟這個女人做愛。我也不能任意取動物的性命,因爲我不能殺生。我不該喝酒,但在她所要求的叁件事中,飲酒似乎是危害最小的。」因此他說:「我選擇飲酒。」說著,他把那瓶酒都喝下去。他爛醉如泥,結果引起性欲,而與女人做愛,餓了又宰羊爲食。如是,酒醉導致多種其他罪惡,可能比酒醉本身更壞。

  第五根本戒的含意中,還戒各種麻醉劑,如大麻煙。此戒在字面上是禁用發酵酒、蒸餾酒及任何致醉之物;大麻煙之類令心如醉如狂,似乎是相當明顯之事。有人認爲吸大麻煙能産生一種極樂,這在短暫的時間和有限的範圍內也許是真的,但根本上,它令人愚癡懶惰。吸大麻煙的人白花了很多錢,落得在俗世的工作和佛法的修行方面都一無所成。他們終于在精神上很不愉快,同時在身體上還出了很多毛病。總之,大麻煙剝奪了神智的清明,令其散漫,這一點對發展有效的禅修最爲有害。

  香煙也極有害身心。蓮華生大士及許多甯瑪派中發現大士隱秘法教者,都一致說,吸煙令人轉生下道──連未吸煙而觸到煙霧的人也算在內。因此,你若受過不飲酒戒,就該避免飲酒、吸煙、吸大麻煙,以及避免服用任何令你神智不清或身心功能受損的麻醉…

《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