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手印▪P4

  ..续本文上一页过菩萨的初地、二地和三地时,我们会愈来愈感到我空和真正的心性。这使得我们的成觉之欲逐渐减退。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此点。当你今天早上从纽约某处动身前来听法时,你的心中先是有一个很强的意愿:「我要去听法。」你越趋近说法之处,你就越不需要为听法一事担心,因为你离说法之处越来越近。当你终于抵达时,心中若再想:「我非去听法不可」,那就毫无意义,因为目的已达,有能求和所求的成觉之欲,会逐渐消失,用不着把它看成障碍;就某一方面而言,成觉之欲,有其必要。

  问:我在修禅观时,心老是乱跑,我该怎么办?

  答:为了要能善修禅观,必须修止。修止可平息一切烦恼,让你心定于一。

  初修止时,那种经验有如河水自山顶而下:心老是跑,全是妄念。随后,在第二阶段,心如河水留至平原,既缓且稳。复次,在最后阶段,河水入海,容于其中。

  精进与虔诚有助于你如是静心,心静之后即能善修禅观。

  问:我的身体不够强壮,要我盘腿打坐很困难,甚至不可能,更不用说伏身顶礼之类了。这是不是说我不能修禅观?

  答:年轻力壮的人,完全按照坐禅的姿势去坐很重要;如法持身,对身体和禅观都有助益。但年纪大的人,健康不良或身体虚弱的人,则可用多种其他姿势修行禅观,甚至躺着都成。禅观是心的事,不是身的事。因此,你若能善用心修,就能修得好。

  问:我的生活中,须做之事太多,所以没有很多时间修行,我该怎么办?

  答:西藏有个故事,讲两位年轻人。一位很聪明,常想有关轮回和觉境方面的事,以及这两种情况的意义。另一位对世间不太好即修行非常好有基本的认识;此外,他就不明了了。有一次两人交谈,后者说:「修行佛法似乎真的很难,也很费力。专力致志于修行佛法,的确是一件辛苦和麻烦的事。」前者说:「没那么难。不管你做什么,都是随时随地在积善积恶;正如你走路时,口所言、手所做都能成为善行。即使只是单纯的走路,如果踩死了昆虫的话,也成了杀生。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善恶有关。并不一定要做大事才算是善──只要你能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成了。」

  走路时,你如果来到一座美丽的花园,即可将你所感受到的花园之美供养给三宝或你的上师。如是供养时,你可以怀着真诚的意愿,愿一切众生皆能因而增长福德、加深智德、精进于道。这样,一个平凡的感受即能转化为供养,而你的动机又能使你的供养变得非常伟大和有力。如若碰见一个畜生,你可以做些极简单的事,例如念「嗡嘛尼贝美吽」,让它听到;此即播下善种。虽然所费之力只不过是念六字真言,但仍是有益之举。

  问:获得高等证悟时有何征候?发生何事。

  答:试想有一百尊不同的佛像,每一尊皆显现多种形色,分布在全球各地,诸如印度、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法国。试想同时观想所有这些尊不同的佛像。事实上,我们若能把一尊佛像观想得清清楚楚,那就很不错了。这是因为我们当前之心量太有限,在菩萨初地,心可于一剎那遍观一百尊像,清晰无遗。此即心得自在。

  当此阶段的自在之心开始表现出来时,它还是受某些约束,但其能力已大大超过我们目前的经验。有个故事可作说明。一位名叫遮兰达拉〈Jaland-hara〉的大成就者持有「喜金刚密续」的某一传承。他给一位弟子灌顶,并传予观想喜金刚本尊身相的修法。然后,遮兰达拉教那位弟子去闭关。

  喜金刚身相有十六臂,颇为复杂。那位弟子观此身相,并于观中与之认同。他修得极有成就,达到自觉是本尊及真能显现十六臂的地步。此时,遮兰达拉来看他的弟子修得如何。他一到就对弟子说:「你应该给我洗脚。」印度天气炎热,灰尘遍地,所以当有客自远方来访时,主人都用清凉的水给客人洗脚,以表示尊敬和礼貌。经过长途跋涉,遮兰达拉看来的确又热、又累、又脏。他的弟子端来一盆水给他洗脚。遮兰达拉说:「一只手洗一只脚。」于是,弟子开始用左手洗上师的右脚,用右手洗上师的左脚,但他低头一看,却猛然发现上师有四只脚。这难不倒他。他立刻化现两只手以补不足,用四只手洗四只脚。接着,上师的脚变成八只。这也不难;他化现成八只手就解决了。后来上师的脚又变成十六只,他也化现成十六只手来应付。可是突然之间,他发现自己面对的竟是三十二只脚,这可把他给难住了:他把观想的十六只手当真,以致不能超越十六。

  问:谈空是否无大手印法所独有?

  答:空法是佛教的根本。在谈智慧度的「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有从不同观点对空的详尽分析,举出空的十八面来协助我们了解现象空及心空。

  日本佛教及藏传佛教,都强调空义,强调在禅观中证空,同时也都念诵〈属于「般若经」的〉「心经」。语言虽不同,基本概念则皆是:「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句话否定了我们各方面经验的究竟真实性。表面上看,这似乎荒谬可笑。一位显然是六根具足的比丘竟然一本正经的说他无眼、无舌、无耳。他在说些什么?

  想一想梦境就知道了。梦里我们能听、能看、能尝、能嗅、能触、能思,但并没用感官。心转播感官的经验,而又未牵涉到感官。人一醒,梦境即消。醒后,我们把所记忆的梦境视为心造。若将此分析延伸至醒时的情况,我们就会了解一切现象和经验,本质上皆如梦境,因其也有同要的虚幻之性。修禅观时,我们若对空性,及对意念与烦恼的无实性,没有基本的认识,那就会遭遇很多困难,此即为何佛陀要说智慧度法,以及为何「般若波罗蜜多经」迄今仍为人所念诵。

  试想修观音观。在观观音身相时,我们观想自己现观音身。当我躺下睡觉时,观音菩萨是否也躺下睡觉?修观者若将所见之相当作真实自有,就会自找麻烦,产生这类问题。然而,一但了悟心空,这种困惑即无由生。空不会起来,也不会躺下。空不受任何限制。了知心本是空,即能于用心方面得大自在。

  「心经」以咒结尾:「德雅他嗡嘎谛,嘎谛,波罗嘎谛,波罗僧嘎谛,菩提所啥。」是为般若波罗蜜多咒,能息一切苦。此咒将证空的经验浓缩为套语,揭示证空之义:因己见心及心之感受本来是空,故苦无所依,不能生起。

  问:仁波切曾谈真谛与俗谛,如是命名岂不只会加强有二相对之念吗?

  答:在我们直接证得「我」、心及因果究竟非实之前,有必要接受实与非实相对的看法。这也就是说,未成觉前,须采两种立场。我们现在即可采取一切现象究竟非实的立场。由于究竟非实、本来是空,所以一切现象只是依俗为真;它们不是究极实相,而是彼此深有关联。此即所谓法缘起。另一方面,诸法在世俗层面上的运作,也必须予以尊重,因为我们仍然受其约束。一但我们达到究竟的层次,再谈真谈俗,就没意义了──那时我们将超越真俗二名,超越任何有二相对之念。不过,在那种地步之前,既接受一切现象究竟非实,又承认诸法依俗为真,是有益的。

  问:心智所察觉的思想,是心智所生吗?

  答:如果我们断定心智是监视者,监视其所产生的思想,那就把心与心的产品一分为二了;如果一开始就怀着如是的有二相对之见,我们会把情况弄得越来越复杂,而产生一连串的监视者来监视监视者,永无止境。心实非如此。

  同样的,这个光源,我旁边这盏灯,是由其放射之光而自然表现出来的,心亦如是,本性空明之心是当下自然表现为心灵活动。智能只是心的一面,与心灵活动俱生,并能觉知此心灵活动:心中生起的即此觉知,而此觉知即心自然的运作。

  问:大手印的证悟与悲心之间有何关联?

  答:由于认识自心之性,你即开始对轮回中的每一众生有更多的了解。这种了解是自动而全不费力的,能引发你对所有其他众生的悲心。认识了一般心性,你也对心在净与不净两个层面上运作的方式渐能了解。由于了知净与不净是一心的两面,你乃对陷于不净境界的众生发起悲心,对己证清净觉境的众生发起信心。同时,对诸佛菩萨的信心,及对以利一切众生为成觉目标的信心,也都自动增长。

  此外,由于认识心性,你将更有能力应付你所遭受的痛苦、恐惧和沮丧。一旦有此基本认识,你即能更有效的处理一切。例如,假定你的手背上长了一个又大又疼的脓疮,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疗治:按摩它,或轻松的把润肤油揉进去,这样过一段时间也许就会好。或者,你可以用一根针,把疮刺破,让里面的脓立刻流出来。别种修法有如缓和渐进的疗法,而认识心性则是直捣问题的核心。何以故?因为你从认识心性而得以了知一切思想、烦恼、恐惧、不安都只不过是心所投之影而已。

  

《大手印》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自悟自性之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