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与果地教法

  

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与果地教法

  

在佛陀教法中,它有两个机制,是我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个是所谓的因地教法,一个是果地教法。

  

我们知道,净土教法是讲“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而因地教法,例如我们三皈依后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切菩萨都会发这样的愿,这个愿是因为在他自己的作为中尚未表现出来,他就先把这个“因”作为一个种子来表达,或者说把发心作为种子了。种子要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然后有一个结果。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次序,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都是这样一个次序——种下一个种子,有土壤有水份有阳光,人适当地来调整,去除杂草,它就会成长,慢慢地成熟,慢慢地我们要求的结果都会表达出来。因地,是通过种子,成长、成熟、结果的这样一个使用过程。

  

那么果地呢?它不是这样子。如阿弥陀佛二百一十亿佛土的审视,都是依诸佛已经成就的果地、已经成就为事实的教法,在这个成熟的基础上,阿弥陀佛又经过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五劫的思维等成熟了十劫前的佛果,即弥陀的果地觉,这个果地是我们面对的,诸佛的果地并不是我们面对的。

  

我们不是说为了不断地把弥陀与诸佛区分开来,实际不是这样子。但若是没有这个区分的过程,那我们对这个果地,或者说果地觉、果地教的认知就总是有含糊,总是在因地上会用功夫。为什么呢?在我们印象中,在我们的阿赖耶识记忆中,有一个很清晰的应该是种子、成长、成熟、结果这样子的认识。但弥陀的果地觉是已经成熟的一个结果——极乐世界是已经成熟的;接引众生、无条件地平等回施众生是成熟了的;已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往生彼国,这也成熟了;顺愿能往生,这也是成熟的。这都是在这个成熟的果地教下施展的一个特定的表现。

  

我们不能它们混淆起来。这个果地觉的成熟的使用,就象我们现在吃到的云南的芒果,它已经成熟了,并不是说现在刚刚投下种子,是已经成熟了,果子已经堆满那个地方了。你说我要去栽树。那你就吃着这个果子去栽树,这样你对结果的味道是有充分体验的。弥陀这个教法,是让我们对弥陀极乐世界这个教法的内容有十分充分的体验,没有这个体验,你就很难去“果地觉为因地心”,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叫果地觉与果地教,那你怎么来拿它来作心呢?就是说你怎么来作为呢?你无从下手!但是现在大部分成熟的概念就是种子——成长——成熟——结果这样一个使用过程,说你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果地教也是这样一个因果,但是其缘起、起步不一样,它的起步就是果。因地教法的起步是种子。一说“心作心是”,要是没有果的证实,我们是做不到的。你想心作心是,你一会儿烦恼业习又来了,你说我怎么心作心不是呢?我是想心作清净啊、安乐啊、远离诸业习、远离烦恼啊?怎么做不来呢?因为你依的不是果地这个已经成熟的这个果,你不是依的果教,你不是依的果地心,“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个心你没用,那心作心是做不来的。

  

藕益大师判净土的三个根性——即心即是者,就是利根所成,若是学教,若是学宗下,教已开圆解,宗下已明心见性,这样的人是十分猛利的,那念佛则即心即是,那么即心往生,即心成就,即心安乐,所以念佛时即是往生时、成佛时、度生时——这个话只能彻悟禅师这么说,为什么呢?他证悟以后念佛,他是有所悟境而契入即心即是的,他知道“即心”的这个心是什么心,而不是我们泛泛的烦恼心、迷失心、颠倒心、染著心、垢心,不是这个心!我们把自己的杂染意识、颠倒妄想当作我们的心了,那最多最多说是一个因地心。什么因地呢?烦恼的因地,颠倒的因地,迷失的因地,还谈不上什么成佛的因地。很多人就拿这个因地的心,或者说杂缘的心、杂业的心就说我心作心是去了,结果按藕益判的这三个根性——即心即是,你不是;心作心是这种中性根性,你不是;依佛愿力普摄九界,任何根性都不谈了,都能往生,这样的根性你也不是。那你是什么根性呢?哦,原来你在这个法之外徘徊,即你没有入这个法益,你在因地的教法或理念中徘徊,那么你就是在果地教的教法外徘徊,你没有契入这个教法。

  

所以这三种根性十分重要,我们要把这个地方来做区分。若是不区分这个,十分危险,很多人学了以后就象抬杠一样,我这两天接了几个短信,就是拿因地教的东西来批判。我说你批判的很对,批判的力度也很好,但是你徘徊在果地教之外,就是说你讲的不是果地教的东西,你狠批也无所谓,你说的再相似,但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这三种根性与你无缘。这是藕益大师判的净土修法的三种根性,实际是一切修法的根性。我们知道,每个宗在立宗之时,必须要有其判教方法、施教体系,否则它就全然不为一个教法。净土是一个完整的教法,我们若不了解,就会在这个法之外找麻烦,但你再找麻烦也不相干!你若是徘徊在果地教之外而去说果地教,你总是用因地的次序去讲,那个也一定没问题,但它就不是果地教这个话题。

  

那果地教特定的因缘在什么地方呢?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1)随顺得入

  

我们修前四念门,都是以随顺得入、入佛功德为方便,这个“入功德”的体制就是随顺,因为除佛以远,唯佛与佛能了解的内容,你不随顺则无法得入。你说我要搞明白才去随顺,搞不明白就去随顺,要是出问题了怎么办呢?所以说我们才讲《往生论》这一套真是很繁杂的体系,给大家反复地讲,干什么呢?——希望你能明白点什么。实际此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因为唯佛与佛亲证、亲知、所传达的内容。你说我一定要明白以后才能去信顺,要真这样坚持,那我们就多念阿弥陀佛,以愿力加持,成就你的信忍顺忍二种功德。因为阿弥陀佛的愿望中有——他们众生闻我名号,即得信顺二种忍。那没问题的,这个事情佛也给你完成了。

  

因为这是唯佛与佛能彻知的教法,我们只能依经典不增减地给大家回施,依祖师们不增减的教法再来回施,让大家有一个贴切的随顺,或者说依佛的愿力,我们有一个得入、信顺的机会。果地是已经成熟的结果,你得入干什么呢?你要知道这是唯佛与佛才能知的东西,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了!虽然我们有无量劫的善根聚集到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这样一个机会与因缘,但是文殊普贤之类的大菩萨,他们也要乘佛的愿力去了知佛法的实质内涵。若违背了这个,一样得不到利益!我们每每一读经,就会读到——尓时文殊师利法王子乘佛威神加被,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然后启发某一个说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内容呢?我们作为一个薄地凡夫怎么来认知它呢?——弥陀的愿力所加,使我们有信顺得入的机会,如此而已。这就是难的地方,唯佛与佛能彻知这个教法,那我们只能去随顺着佛陀的教言来回施,尝试着去做。

  

2)得入的使用

  

我们是来使用佛陀果地成熟的力量,而不是修证、修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使用,使用佛的果地心、果地愿。是果地所成就的愿心,而不是因地的愿心,因地是表一个种子,果地表一个事实,一个已经成熟的事实,也就是说它的作用力是我们可以使用的。

  

我们要是不去使用佛已经成熟圆满的心,那我们就开始用因地的种子了,这个使用叫修行,或者说修补,去圆满它。而此处一起步就是本来圆满。为什么呢?——佛的果地觉来证实我们的法性身,本来圆满是一定的,这是一个特定的教法,其特定就特定在——它本来圆满,即我们用的这个事实就是圆满的,而不是要修出来一个什么东西,此处无可修补,但你只要去使用它。因地上是一定要修补的,因为不足、忏悔、次第增上。而此处没法增上,因为使用的事实的圆满,所以只能平等地修行,平等地安住,平等地运用,所以称为平等回施。

  

菩萨,这一点要是区分不开,是十分大的一个严肃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十分严肃的!你会走一个特大的误区,绕一个特大的弯子,你把果地觉就当成你想象的增上修持去搞,行不行呢?也行,只是把它变味了,果地教就不成果地教了,就成因地的自我杂缘的杂染心的一种自我揣度下处理的教法,而不是本来圆满的随顺。

  

阿弥陀佛的果地已经圆满了,成佛已经十劫,这十劫来是圆满无缺地来回施给众生的,他回施的是事实,是他的果地,果地是什么?是证实了本来的圆满。他回施给我们,实际就是说我们本来圆满,干什么呢?——令你平等地运用。这没有增上增减的东西,所以入愿心庄严,成就愿心庄严。这个教法就是依佛的果地成就的心愿来做我们的因地,即我们现前的作为的缘起。

  

很多人就特别坚持增上修持这个角度,一说就是你不种种子,怎么能成长、成熟?但一堆苹果放在这儿,人家说你吃个苹果再种苹果树,他就烦恼了,但你烦恼什么呢?你就是不种苹果树,苹果也在那儿放着的。为什么呢?是佛证实的一个东西。

  

有人说圆满了,那我们就天天睡觉吧,或者天天就可以做恶了…

《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与果地教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