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與果地教法
在佛陀教法中,它有兩個機製,是我們比較容易混淆的:一個是所謂的因地教法,一個是果地教法。
我們知道,淨土教法是講“果地覺爲因地心”的。而因地教法,例如我們叁皈依後發的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切菩薩都會發這樣的願,這個願是因爲在他自己的作爲中尚未表現出來,他就先把這個“因”作爲一個種子來表達,或者說把發心作爲種子了。種子要有一個成長、成熟的過程,然後有一個結果。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次序,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都是這樣一個次序——種下一個種子,有土壤有水份有陽光,人適當地來調整,去除雜草,它就會成長,慢慢地成熟,慢慢地我們要求的結果都會表達出來。因地,是通過種子,成長、成熟、結果的這樣一個使用過程。
那麼果地呢?它不是這樣子。如阿彌陀佛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審視,都是依諸佛已經成就的果地、已經成就爲事實的教法,在這個成熟的基礎上,阿彌陀佛又經過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五劫的思維等成熟了十劫前的佛果,即彌陀的果地覺,這個果地是我們面對的,諸佛的果地並不是我們面對的。
我們不是說爲了不斷地把彌陀與諸佛區分開來,實際不是這樣子。但若是沒有這個區分的過程,那我們對這個果地,或者說果地覺、果地教的認知就總是有含糊,總是在因地上會用功夫。爲什麼呢?在我們印象中,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記憶中,有一個很清晰的應該是種子、成長、成熟、結果這樣子的認識。但彌陀的果地覺是已經成熟的一個結果——極樂世界是已經成熟的;接引衆生、無條件地平等回施衆生是成熟了的;已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往生彼國,這也成熟了;順願能往生,這也是成熟的。這都是在這個成熟的果地教下施展的一個特定的表現。
我們不能它們混淆起來。這個果地覺的成熟的使用,就象我們現在吃到的雲南的芒果,它已經成熟了,並不是說現在剛剛投下種子,是已經成熟了,果子已經堆滿那個地方了。你說我要去栽樹。那你就吃著這個果子去栽樹,這樣你對結果的味道是有充分體驗的。彌陀這個教法,是讓我們對彌陀極樂世界這個教法的內容有十分充分的體驗,沒有這個體驗,你就很難去“果地覺爲因地心”,因爲你不知道什麼叫果地覺與果地教,那你怎麼來拿它來作心呢?就是說你怎麼來作爲呢?你無從下手!但是現在大部分成熟的概念就是種子——成長——成熟——結果這樣一個使用過程,說你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果地教也是這樣一個因果,但是其緣起、起步不一樣,它的起步就是果。因地教法的起步是種子。一說“心作心是”,要是沒有果的證實,我們是做不到的。你想心作心是,你一會兒煩惱業習又來了,你說我怎麼心作心不是呢?我是想心作清淨啊、安樂啊、遠離諸業習、遠離煩惱啊?怎麼做不來呢?因爲你依的不是果地這個已經成熟的這個果,你不是依的果教,你不是依的果地心,“果地覺爲因地心”的這個心你沒用,那心作心是做不來的。
藕益大師判淨土的叁個根性——即心即是者,就是利根所成,若是學教,若是學宗下,教已開圓解,宗下已明心見性,這樣的人是十分猛利的,那念佛則即心即是,那麼即心往生,即心成就,即心安樂,所以念佛時即是往生時、成佛時、度生時——這個話只能徹悟禅師這麼說,爲什麼呢?他證悟以後念佛,他是有所悟境而契入即心即是的,他知道“即心”的這個心是什麼心,而不是我們泛泛的煩惱心、迷失心、顛倒心、染著心、垢心,不是這個心!我們把自己的雜染意識、顛倒妄想當作我們的心了,那最多最多說是一個因地心。什麼因地呢?煩惱的因地,顛倒的因地,迷失的因地,還談不上什麼成佛的因地。很多人就拿這個因地的心,或者說雜緣的心、雜業的心就說我心作心是去了,結果按藕益判的這叁個根性——即心即是,你不是;心作心是這種中性根性,你不是;依佛願力普攝九界,任何根性都不談了,都能往生,這樣的根性你也不是。那你是什麼根性呢?哦,原來你在這個法之外徘徊,即你沒有入這個法益,你在因地的教法或理念中徘徊,那麼你就是在果地教的教法外徘徊,你沒有契入這個教法。
所以這叁種根性十分重要,我們要把這個地方來做區分。若是不區分這個,十分危險,很多人學了以後就象擡杠一樣,我這兩天接了幾個短信,就是拿因地教的東西來批判。我說你批判的很對,批判的力度也很好,但是你徘徊在果地教之外,就是說你講的不是果地教的東西,你狠批也無所謂,你說的再相似,但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議這叁種根性與你無緣。這是藕益大師判的淨土修法的叁種根性,實際是一切修法的根性。我們知道,每個宗在立宗之時,必須要有其判教方法、施教體系,否則它就全然不爲一個教法。淨土是一個完整的教法,我們若不了解,就會在這個法之外找麻煩,但你再找麻煩也不相幹!你若是徘徊在果地教之外而去說果地教,你總是用因地的次序去講,那個也一定沒問題,但它就不是果地教這個話題。
那果地教特定的因緣在什麼地方呢?它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1)隨順得入
我們修前四念門,都是以隨順得入、入佛功德爲方便,這個“入功德”的體製就是隨順,因爲除佛以遠,唯佛與佛能了解的內容,你不隨順則無法得入。你說我要搞明白才去隨順,搞不明白就去隨順,要是出問題了怎麼辦呢?所以說我們才講《往生論》這一套真是很繁雜的體系,給大家反複地講,幹什麼呢?——希望你能明白點什麼。實際此處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因爲唯佛與佛親證、親知、所傳達的內容。你說我一定要明白以後才能去信順,要真這樣堅持,那我們就多念阿彌陀佛,以願力加持,成就你的信忍順忍二種功德。因爲阿彌陀佛的願望中有——他們衆生聞我名號,即得信順二種忍。那沒問題的,這個事情佛也給你完成了。
因爲這是唯佛與佛能徹知的教法,我們只能依經典不增減地給大家回施,依祖師們不增減的教法再來回施,讓大家有一個貼切的隨順,或者說依佛的願力,我們有一個得入、信順的機會。果地是已經成熟的結果,你得入幹什麼呢?你要知道這是唯佛與佛才能知的東西,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了!雖然我們有無量劫的善根聚集到我們遇到淨土法門這樣一個機會與因緣,但是文殊普賢之類的大菩薩,他們也要乘佛的願力去了知佛法的實質內涵。若違背了這個,一樣得不到利益!我們每每一讀經,就會讀到——尓時文殊師利法王子乘佛威神加被,從座而起,頂禮佛足,然後啓發某一個說教。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內容呢?我們作爲一個薄地凡夫怎麼來認知它呢?——彌陀的願力所加,使我們有信順得入的機會,如此而已。這就是難的地方,唯佛與佛能徹知這個教法,那我們只能去隨順著佛陀的教言來回施,嘗試著去做。
2)得入的使用
我們是來使用佛陀果地成熟的力量,而不是修證、修補。“果地覺爲因地心”就是使用,使用佛的果地心、果地願。是果地所成就的願心,而不是因地的願心,因地是表一個種子,果地表一個事實,一個已經成熟的事實,也就是說它的作用力是我們可以使用的。
我們要是不去使用佛已經成熟圓滿的心,那我們就開始用因地的種子了,這個使用叫修行,或者說修補,去圓滿它。而此處一起步就是本來圓滿。爲什麼呢?——佛的果地覺來證實我們的法性身,本來圓滿是一定的,這是一個特定的教法,其特定就特定在——它本來圓滿,即我們用的這個事實就是圓滿的,而不是要修出來一個什麼東西,此處無可修補,但你只要去使用它。因地上是一定要修補的,因爲不足、忏悔、次第增上。而此處沒法增上,因爲使用的事實的圓滿,所以只能平等地修行,平等地安住,平等地運用,所以稱爲平等回施。
菩薩,這一點要是區分不開,是十分大的一個嚴肅問題,對我們來說是十分嚴肅的!你會走一個特大的誤區,繞一個特大的彎子,你把果地覺就當成你想象的增上修持去搞,行不行呢?也行,只是把它變味了,果地教就不成果地教了,就成因地的自我雜緣的雜染心的一種自我揣度下處理的教法,而不是本來圓滿的隨順。
阿彌陀佛的果地已經圓滿了,成佛已經十劫,這十劫來是圓滿無缺地來回施給衆生的,他回施的是事實,是他的果地,果地是什麼?是證實了本來的圓滿。他回施給我們,實際就是說我們本來圓滿,幹什麼呢?——令你平等地運用。這沒有增上增減的東西,所以入願心莊嚴,成就願心莊嚴。這個教法就是依佛的果地成就的心願來做我們的因地,即我們現前的作爲的緣起。
很多人就特別堅持增上修持這個角度,一說就是你不種種子,怎麼能成長、成熟?但一堆蘋果放在這兒,人家說你吃個蘋果再種蘋果樹,他就煩惱了,但你煩惱什麼呢?你就是不種蘋果樹,蘋果也在那兒放著的。爲什麼呢?是佛證實的一個東西。
有人說圓滿了,那我們就天天睡覺吧,或者天天就可以做惡了…
《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與果地教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