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與果地教法▪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從哪兒來的話呢?我們念佛就是隨順得入的使用——用佛的果地覺回向于衆生,令自他二利得以現前,平等地表現出來,平等地安心、平等地安住,清淨地回施。這樣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可以打包,送給彌陀了。我們把無始以來的業徹底地清洗了一次,再來看泛出來的習氣與反撲、蒙蔽,就淡化它了。所以古人講,在彌陀教法中,衆生業猶如烘爐片雪,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在這個巨大的諸佛的功德藏中,在順性的圓滿的表現中,它全部都不頂用了,它沒有力量,它沒有根了!

  

這是我們一定要去嚴肅面對的地方!要不然你心裏一直在批判,而不知道這裏講的是什麼?你用那一套來批判這個,真是很困難,因爲兩個說的不是一個話,一個雞,一個鴨,你說是雞叫錯了,還是鴨叫錯了?過去善知識批評這一類人說是“逐塊癡犬”,你扔個磚頭,他隨著就跑了,但他不知道你講的是什麼,而去捕捉、執著你的一句話去了。古人說智者猶如鵝王擇乳而食,雖然乳和水混在一起了,但鵝王可以把它們分開,擇乳而食。我們可能要去學習鵝王,即擇取對我們有營養的東西、有意義的東西,不要去做癡犬,抓住一句話就咬來咬去的,很累人很累人。

  

因地施教與果地施教,一個是修行、修補,因爲不圓滿,修修補補剛好,這是因地所作爲的,一定是沒問題的;果地是現前的圓滿使用,它不需要修補。你看我們要修行的十大願王,沒有一個修補的,唯有忏悔業障,即自己執著自身了;又如五念門中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的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也都是讓我們使用的,沒有一個幹其他什麼的。

  

一定要看清楚這一點!費費工夫啊,菩薩。要不然我們一定要用修補的心使用果地覺,很困難,真不是一條路子!果地覺因地心,就如吃大米種稻谷一樣;因地增上修持,就如沒有吃到大米,還不知道什麼是種子,還在尋求,因爲因地的種子是不准確的,好比說你念阿彌陀佛說我要求一心不亂,你也不知道是什麼種子呐;說我忏悔業障,你也不知道是什麼種子;我要達到清淨心,你也不知道這是什麼種子;我要身體健康,我要發大財,我要事業順利,那是什麼種子?就是說你在尋找種子。

  

而我們體驗著它的果實去種這個東西,是那麼的清晰,即我們知道我要種的就是這個結果。念佛亦複如是,平等安心,清淨安心,圓滿使用,圓滿就是把我們所有糾纏的業打包了,裝在圓滿這個罐子裏面了,再掏出來,都是圓滿的東西;寄給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那兒都是圓滿平等的,你再要回來也沒問題,也是平等清淨的了,因爲那個地方一處理,被同化了。

  

所以,修補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東西,而果地這個唯佛與佛知的東西,我們不斷地去引導,希望大家有個接觸,實際過去祖師們都舉了很多很多的例子。對這個地方一定要有耐心。果地與因地,一個是使用,一個是在尋覓。前者已經成熟了,圓滿就是結果,是事實,是力。使用這個,而不是尋覓。若依著修補的心、因地的心、增上的心,你都在尋找。

  

我們不反對尋找種子的人,就是說念著阿彌陀佛,尋找著他是個什麼樣的種子,我們不反對,但這畢竟是個彎路。而直接地使用,必然是這個教法的真實,所以易行就易行在這個地方了。爲什麼判教判爲聖道難行與淨土易行二法呢?每一個教言,只要完整地立宗立教的,它一定有自己的判教。淨土的判教就是——淨土是易行道!因地修持稱爲聖道,是難行道。你一點兒一點兒地證實,沒問題的,一點兒問題都沒有,曆代大家都是這麼幹的。

  

這就是淨土宗的判教,從龍樹菩薩,到天親菩薩,一直延續到我們中國,這個判教是十分清晰的,從來沒有含糊過!曆來的祖師,不管是教下、宗下,都是回歸到淨土上,所以淨土爲歸,是十方同歸的一個教法。你說我們直接歸不行嗎?那有的人不行,說我就要做一點兒什麼然後再歸。也行,因爲他已經熟悉這些修行的方式了,那了不起。但此處易行就在于使用圓滿的結果與願力,不需要任何的花架子。它難信,難在什麼地方呢?因爲九界沒法去用自力認同,你只能用佛力,隨順佛力,難就難在九界人自力不許,因爲它是佛證的果,你許不了,所以世尊講這些菩薩、聲聞猶如從生盲,就是說生下來他就沒有看到過這個東西,即他沒有證到這個地方,他就沒有看到。唯佛與佛親證于此。所以九界的自力是不許的,這就是難信。我們隨順佛的願力,那就易行。不信順,就難行,聖道修行易信,因爲所有的自力都會許可它,即你能認同,你會說它有道理,很好,是這樣的,所以叫易信難行。這太易信了,因爲我們都在這裏面,就是說符合我們的心願,符合我們的凡夫知見,我們生下來就會這一套,

  

你看這個評判的分水嶺是什麼呢?一個就是“從生盲”,在沒有證到佛道之前,我們誰都看不見這個東西究竟是個什麼,但是我們隨順佛願,能感知得到,能親證這個圓滿。要是用自力,都不許,因爲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它的圓滿的景象是什麼?所以很多人在這個地方反而吃不住,就是說他感受不到內容。所以世尊講——世人喜小術,不喜無上道。爲什麼喜小術呢?——馬上就有感覺。因爲他認同,他的習慣接受,你給他一錢就是一錢,給他一兩就是一兩,他說這多實在啊,你看一步是一步。所以那就是說坐飛機的人一點兒都不實在,走路的人多實在啊!因爲走路的人一步是一步,對不對?那你坐汽車也不實在了,一骨碌滾過去了。我們已經“實在”慣了,我們生生世世的意識就是——我自己這一步走不過去,那才不行呐!

  

所以這個易信、難信的交接點就是許與不許。果地教爲自力不許,它就難信了;因地教,自力都許,它就易信,但特別難行,因爲大家太容易相信,但做不到,也有做到的,但少,現在越來越少。按世尊授記,這個時代還是有的,五千歲中常有聖者出現,但是少之又少!少到什麼程度呢?反正不好見。剛見一個,你認爲他是聖者,如果是真聖者,他就死掉了,若是假聖者,他就滅掉了、變掉了,所以現在人不要塑造哪個是聖人,一塑造這個人就快被打倒了,或者就要死掉了。一定是這樣的結果!

  

我們爲什麼反複地要把這個淨土的判教及它的教言的體系給大家提示呢?這個教言,佛在《無量壽經》中講了九個難——“佛告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爲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是修行。”最後放到信順上了。因爲什麼呢?就這麼難,九個難,就是九界不能自許的,就是一切世間難信。《佛說阿彌陀佛經》中也講——我與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這個“難”是說什麼呢?——難信之法。世尊講這個難信,不是爲難我們的,因爲順著自己的業力,誰都沒法去相信!你怎麼想都想不通。得入有叁種方便——若開圓解,如智者大師之類的;若徹悟心性,如永明延壽大師、徹悟禅師之類的;第叁類可能就是一切凡夫,若清淨隨順,就是放一放自己的知見,將個人的知見打個包,就清淨了。怎麼打包呢?現在電腦上可以處理,很多小孩子煩惱了,他們操作電腦習慣了,就建議說——你把自己所有的煩惱做個郵件,打包寄過去,投到垃圾桶裏,然後徹底刪除!再也找不到了。你坐那兒怎麼想都想不來了,原來徹底刪除了。

  

阿彌陀佛的教法分明是希望我們打一次包,把自己,把他人,把共有的業力徹底打一次包,如一念法中,你做一個清淨的隨順者,一樣可以來體會到這個法門的實際利益。因爲開圓解不是不行,但我們要學很多很多的教,要很系統地學;徹悟心性,也不是不行,但你要十年二十年地修,據記載第一個到放光寺的叫無窮禅師,他二十年參一個話頭。你試一試,二十天你幹不幹?“悟”這個詞很好聽,也很高尚,只看這個人開悟了,一了百了多好啊,但不看人家幾十年的功夫怎麼用的?甚至生生世世怎麼積累的?只知道一了百了,但不知道他了(liao)了很久了,費了很大的功夫了。

  

打包,我們現在都學過電腦嘛,沒有學過的,先學一學怎麼打包、壓縮,怎麼刪除、徹底刪除!你再尋找不到就行了。我們在自己的意識法界中,完全可以打包的!你說打了包又反複出來了,那沒有問題的,很簡單,因爲你知道徹底處理過了,你知道舉心動念都是業都是習,它都在影響著我,雖影響我,但知道它是沒有自性的,我已經處理過了,刪除過了,阿彌陀佛幫我刪除過了,最少我融入過阿彌陀佛的智海中了,那我不管了,我再一想,都是跟阿彌陀佛有關系了。不要忘了電腦是我們人類製造的,我們在那上面都可以刪除清楚,腦袋中就不能刪除清楚了?機器都可以做,我們人就不能做了?所以打包我們可以去做的,即清淨隨順,我們把它清清底、打打包,然後壓縮、徹底刪除!你再查查不出來了,那時候就知道原來供養給彌陀了,就基本上可以知道什麼叫心作心是了。果地覺爲因地心,你作個心,心作再心是,你再看它是個什麼?我們拿著自己的顛倒妄想習氣得失心等等,說我想個什麼,光去貪大求多了。

  

讓大家打包,不是坑害大家的,沒有這個概念,是讓我們去用一個方法——學會把自己所有的知見意識打包。學會打包。你說我真不願意打,我再收回來。沒問題,垃圾桶裏還有。有人會這樣的,扔掉了,一看不行的,還有寶貝,那再去撿回來。實際在我們這個法界中,扔掉了就撿不回來了,撿回來也不是它了,變質了!

  

所以九界不能自許的,我們就稱爲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啊!你越細細地思維,隨順佛力,你就歡喜踴躍,隨順自力,總是不許!難!就是說我們用自己的業力意識思維,是不許的!我們自己下去可以思維——隨順佛願,聽聞佛名,依佛功德,依佛願力,我們在這個法上就很歡喜的,打包太好了,顯示了我們自性的具足與清淨莊嚴,那太好了!要是隨順自己的業力,你看自己的得失,一想,我丟這扔那,我劃來劃不來?我積攢這麼多業,要好好享受享受,雖然都是苦業,也是自家寶藏,總是舍不得啊,對不對?

  

菩薩們,此處就提示提示,不提示不行。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七月初一2011年7月31日

  

《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與果地教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