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六十九日(一):前四门应达成的事实

  

安居第六十九日(一):前四门应达成的事实

  

“并舍九界”是念佛中一个特定的提法,“唯佛是念”这个抉择是净土法门十分主要的、特征性的教导、引导的焦点。但是我们现在社会的普遍现象中把念佛就搞得比较复杂一些,要么是除了念佛名、读一本经,其他什么也不准接触;要么就把它搞得很复杂。我们怎么比较清晰、准确地来运用这个法则呢?使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一个真正的成就,或者相应的作为。

  

我们对“三流”——远公、慈愍和善导大师的教法体系有了一个认识,实际重点是提倡随顺佛愿来念佛的,天亲菩萨五念门的主题思想是让我们入愿心庄严,就是以佛功德为身心皈依、安住的一个清晰的选择,摒弃那种杂乱的、多头绪的思维认识。

  

前四门所有的学习基于一个准则——舍离九界我与我所。不管是用什么样的言词,目的就是达到这样一个作为,让我们来超越我与我所的制约,随顺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来真正揭示一切众生真如心地的实际庄严或作用,这里面有三种菩提相应的进趣,而我、我所也是娑婆世界的一个特别的特征。

  

在前四门学习中,我们就会得到所谓的无染清净心。无染清净心是菩提心一个特定的标志。我们对九界所有的眷恋、执著、作为,乃至寻觅,都使我们的心地受到了污染,为什么呢?在这个真如心地中容不得一丝牵挂、染著。

  

“并舍九界”实际是把我们所有除念佛以远的东西都做摒弃。这个修持不是需要我们每天在整个相续过程中都能做得到,这要求未免有些高,我们有没有一念、十念这样相续的认知呢?若有,我们就会对无染清净心有入菩提分的善巧。

  

在接触回向门前要是不把这些处理清楚,我们就不知道用什么来回向于有情?或者说我们基于什么东西、什么因缘来修这个返向往生的修法?我们对返向往生的内容就会茫然。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说我回向于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回向无量无边的法界有情。虽然这样说,有没有这种支撑呢?若是不为自求,那就是无染清净心的一个成就相,得入无染清净心。无染清净心又揭示了我们众生本有的菩提心。为自求者,就多有生命的缺陷和不足,正是这种不足给我们带来了为自求的愿望与动力。

  

所谓入菩提的善巧,也揭示了我们所谓的本具。因此入功德门,不管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不管是身业口业意业智业,在这四门中我们反复体会了一个东西——与阿弥陀佛依正二报有一个印契,使我们的本具心起作用。本具心起作用就是无染清净心。这个心表现在不为自求。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修行中、念佛中是不是在为自求呢?这很容易看得到。你不并舍九界,你作为一个念佛人,一定会为自求,不管你是求三昧,求忏悔,求福德,不管是求什么,你总是为自求。为自求就是心中有亏欠、有染著,那么本具心就不起作用,而我们九界的业习,或参差不齐的对待心还在起作用,我、我所还在起作用。

  

我们让本具心怎么起作用?实际也就是在“礼拜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在这个“故有”上起了作用,礼拜不过是一个辅助的行为。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个“生彼国”,是本有之生,是一切众生本具心的自然安住。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本来清净心的本家本国,也就是一切众生本具心的作用力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身业礼拜,是一切众生本来往生。说“本来往生”,我们很容易感觉到那就不需要什么作为了,但它其实就是在作为下产生的作用,所以礼拜的表达就是本来往生的作用力,使我们的生命、身体有所归向,有所作为,这个作为实际就是往生彼国。往生彼国是本有的,本有的你得有这个表达,没有这个表达,它就不起作用,就没有作为,而没有作为,往生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无意义的名词。所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我们要让这个意识起作用。这个意识是本有的,是本具的,不是我们用造作对立分别的心能建立的,也不是为自求这样的心能成熟起来的,所以它是无染清净心的一个真实表现。

  

第二门亦复如是,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与彼如来光明相应,如实修行相应。这个相应是与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无等光、无边光、智慧光,乃至无量的光明相应,具足圆满。如此称念之时就是相应之时,相应引发了我们对佛陀光明的赞美,也是对自心意乐的回归,所以又有安清净心与乐清净心。这个安清净心是以饶益众生为方便,那么无染清净心以自意乐为方便。我们在称念阿弥陀佛这个光明名号之时,与光明相应,是称赞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一个原始的缘起,或者说是它真正的动力所在。所有的索求心,为自求、为自安乐等这样的心不是真正的动力,那是一个表相。就实际的心地、实际的作为来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是我们意识法界最深处发出来的声音,这个声音遍布在法界,这个赞美是契合性的喜悦。

  

一般我们没有安清净心来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的确都在探索,在寻求着为什么要念佛,许多人念佛在找感觉,希望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或者说希望突然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或者突然一摸自己的面目,变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很多美好的梦想,很多幻想。那么安清净心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它不为自身的安乐去修持,只为与佛光明相应来印契与随顺,在随顺与印契过程中产生安乐与喜悦,来入菩提道业,所以他又是菩提分修行的善巧。

  

我们作为学佛人,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离不开无上菩提心的熏修与作为,因为我们不是外道。虽然念佛这个法门这么简洁,这么明快,这么彻底,他也离不开无上菩提心的熏修与作为。只是说我们冠这个名字不冠这个名字,那你不冠这个名字,往往你就会脱离这种佛法“不为自身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的这种大自在力、这种真正解脱的力、智慧力与慈悲力。我们往往认为为自求,为自的安乐去修持,但这恰恰就违背了佛教入世的最基本的教法。

  

所以现在修行者多不得益于佛法,就是违菩提心的修持,多是入违菩提门。这个违菩提门就是为自身修持,为自身安乐修持。前面讲摒弃九界、摒弃娑婆等等说法,可能大家感觉这跟我们还没太大的关系,实际九界是我们生命的依正二报,是我们为自求的所有的表现,要不然我们在安清净菩提心的熏修作为下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第三门就比较简单——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彼国。干什么呢?止九道之徘徊,趣向于极乐世界,这是究竟的安乐之地,是一切众生的必然归趣,那就是以佛愿为己心。此处这个阇摩他的修持止九界之过患,也就是止所有的为自求的修持、为自身安乐的修持作为。如果我们不陷于九界的徘徊,那我我所也就没有什么依从了,这个安清净心也必然成为一个修行的事实,违菩提心的作为我们就自然远离了。

  

前两天我遇到一个居士也也跟我谈这个事情,他说我们那个地方大家念佛,念念念都很迷茫啊,我们也修行,也很勤苦。实际大家修行是修行,但他不去关注他的发心,不去关注他的用心,不关心他的法则,他只关心我在做什么,然后这个作为的感觉在不断地变化,这个感觉不知道趣向于什么地方,那么修来修去就迷茫了,这个迷茫是必然的结果。为什么呢?就是不知道发菩提心的殊胜与重要,不知道本具心的重要,也就是没有随顺佛愿来观察,来深入地了解我们身心世界细微的自我审思与作为。我们没有弹起生命的主旋律,我们的生命没有一个主调子,那就是杂乱无章的,就是不断地为自己摸索着一些感受,为自己寻求着一些安乐,寻求着一些安慰,那我们十年二十年一生修持乃至多生的修持都是背道而驰的,即都是违菩提心的修持。

  

这五念门中,对前四门的利益我们若不做这样的回顾,怕大家有一个迷失。观察门我们用的功夫就大一些,把极乐世界二十九种情世间、器世间庄严做了一个观察,其二种清净是我们决定皈依的地方。我们知道娑婆世界是二种浊恶的地方——器世间浊恶,情世间浊恶;极乐世界是器世间清净、有情世间清净。这样我们有一个大的欣厌,这个欣厌并不是让我们住在欣厌的角度,而是让我们认知娑婆世界的不可依从性与极乐世界的必归性,不在这个地方含糊。对此有含糊的人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还想染著娑婆世界,那还在做违菩提的种种业行。

  

学习佛法不是一个高尚的词,它是一个很实在的真正的自身利益。虽然是不为自求,但在这个不为自求、不为自身安乐的修持中,真正得到了自他的安乐,这是一个实际的利益。为自求的人因为永远遵循着一种亏欠、不足的心在这个世界去挣扎,去摸索,他就违背了菩提的道业,所以在世俗的苦业中沉沦,在世俗的迷失中沉沦。这种沉沦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惯,是我们无始以来已经造成的依正二报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我们应该厌弃的,因为它形成了为自求的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浊恶的世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是我们通过深思熟虑的观察的。虽然天亲菩萨在此处写了二十九种庄严——四种菩萨正修行,佛陀的八种功德,国土的十七种庄严,不过是一些点滴的描述,让我们认识二种清净的世界与浊恶世界的一个对比。我们观察了彼世界的器世间清净与…

《安居第六十九日(一):前四门应达成的事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