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九日(一):前四門應達成的事實

  

安居第六十九日(一):前四門應達成的事實

  

“並舍九界”是念佛中一個特定的提法,“唯佛是念”這個抉擇是淨土法門十分主要的、特征性的教導、引導的焦點。但是我們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中把念佛就搞得比較複雜一些,要麼是除了念佛名、讀一本經,其他什麼也不准接觸;要麼就把它搞得很複雜。我們怎麼比較清晰、准確地來運用這個法則呢?使我們在短暫的人生中有一個真正的成就,或者相應的作爲。

  

我們對“叁流”——遠公、慈愍和善導大師的教法體系有了一個認識,實際重點是提倡隨順佛願來念佛的,天親菩薩五念門的主題思想是讓我們入願心莊嚴,就是以佛功德爲身心皈依、安住的一個清晰的選擇,摒棄那種雜亂的、多頭緒的思維認識。

  

前四門所有的學習基于一個准則——舍離九界我與我所。不管是用什麼樣的言詞,目的就是達到這樣一個作爲,讓我們來超越我與我所的製約,隨順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來真正揭示一切衆生真如心地的實際莊嚴或作用,這裏面有叁種菩提相應的進趣,而我、我所也是娑婆世界的一個特別的特征。

  

在前四門學習中,我們就會得到所謂的無染清淨心。無染清淨心是菩提心一個特定的標志。我們對九界所有的眷戀、執著、作爲,乃至尋覓,都使我們的心地受到了汙染,爲什麼呢?在這個真如心地中容不得一絲牽挂、染著。

  

“並舍九界”實際是把我們所有除念佛以遠的東西都做摒棄。這個修持不是需要我們每天在整個相續過程中都能做得到,這要求未免有些高,我們有沒有一念、十念這樣相續的認知呢?若有,我們就會對無染清淨心有入菩提分的善巧。

  

在接觸回向門前要是不把這些處理清楚,我們就不知道用什麼來回向于有情?或者說我們基于什麼東西、什麼因緣來修這個返向往生的修法?我們對返向往生的內容就會茫然。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說我回向于自己的親人、朋友乃至回向無量無邊的法界有情。雖然這樣說,有沒有這種支撐呢?若是不爲自求,那就是無染清淨心的一個成就相,得入無染清淨心。無染清淨心又揭示了我們衆生本有的菩提心。爲自求者,就多有生命的缺陷和不足,正是這種不足給我們帶來了爲自求的願望與動力。

  

所謂入菩提的善巧,也揭示了我們所謂的本具。因此入功德門,不管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不管是身業口業意業智業,在這四門中我們反複體會了一個東西——與阿彌陀佛依正二報有一個印契,使我們的本具心起作用。本具心起作用就是無染清淨心。這個心表現在不爲自求。我們平時在生活中、修行中、念佛中是不是在爲自求呢?這很容易看得到。你不並舍九界,你作爲一個念佛人,一定會爲自求,不管你是求叁昧,求忏悔,求福德,不管是求什麼,你總是爲自求。爲自求就是心中有虧欠、有染著,那麼本具心就不起作用,而我們九界的業習,或參差不齊的對待心還在起作用,我、我所還在起作用。

  

我們讓本具心怎麼起作用?實際也就是在“禮拜如來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在這個“故有”上起了作用,禮拜不過是一個輔助的行爲。禮拜阿彌陀佛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這個“生彼國”,是本有之生,是一切衆生本具心的自然安住。極樂世界是一切衆生本來清淨心的本家本國,也就是一切衆生本具心的作用力所顯現出來的。所以身業禮拜,是一切衆生本來往生。說“本來往生”,我們很容易感覺到那就不需要什麼作爲了,但它其實就是在作爲下産生的作用,所以禮拜的表達就是本來往生的作用力,使我們的生命、身體有所歸向,有所作爲,這個作爲實際就是往生彼國。往生彼國是本有的,本有的你得有這個表達,沒有這個表達,它就不起作用,就沒有作爲,而沒有作爲,往生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無意義的名詞。所以身業禮拜阿彌陀佛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我們要讓這個意識起作用。這個意識是本有的,是本具的,不是我們用造作對立分別的心能建立的,也不是爲自求這樣的心能成熟起來的,所以它是無染清淨心的一個真實表現。

  

第二門亦複如是,口業贊歎,稱彼如來名,與彼如來光明相應,如實修行相應。這個相應是與阿彌陀佛的無礙光、無等光、無邊光、智慧光,乃至無量的光明相應,具足圓滿。如此稱念之時就是相應之時,相應引發了我們對佛陀光明的贊美,也是對自心意樂的回歸,所以又有安清淨心與樂清淨心。這個安清淨心是以饒益衆生爲方便,那麼無染清淨心以自意樂爲方便。我們在稱念阿彌陀佛這個光明名號之時,與光明相應,是稱贊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一個原始的緣起,或者說是它真正的動力所在。所有的索求心,爲自求、爲自安樂等這樣的心不是真正的動力,那是一個表相。就實際的心地、實際的作爲來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是我們意識法界最深處發出來的聲音,這個聲音遍布在法界,這個贊美是契合性的喜悅。

  

一般我們沒有安清淨心來稱念阿彌陀佛的時候,的確都在探索,在尋求著爲什麼要念佛,許多人念佛在找感覺,希望得到一個意外的驚喜,或者說希望突然會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或者突然一摸自己的面目,變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了,很多美好的夢想,很多幻想。那麼安清淨心不是這樣子的,因爲它不爲自身的安樂去修持,只爲與佛光明相應來印契與隨順,在隨順與印契過程中産生安樂與喜悅,來入菩提道業,所以他又是菩提分修行的善巧。

  

我們作爲學佛人,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離不開無上菩提心的熏修與作爲,因爲我們不是外道。雖然念佛這個法門這麼簡潔,這麼明快,這麼徹底,他也離不開無上菩提心的熏修與作爲。只是說我們冠這個名字不冠這個名字,那你不冠這個名字,往往你就會脫離這種佛法“不爲自身求安樂,但得衆生得離苦”的這種大自在力、這種真正解脫的力、智慧力與慈悲力。我們往往認爲爲自求,爲自的安樂去修持,但這恰恰就違背了佛教入世的最基本的教法。

  

所以現在修行者多不得益于佛法,就是違菩提心的修持,多是入違菩提門。這個違菩提門就是爲自身修持,爲自身安樂修持。前面講摒棄九界、摒棄娑婆等等說法,可能大家感覺這跟我們還沒太大的關系,實際九界是我們生命的依正二報,是我們爲自求的所有的表現,要不然我們在安清淨菩提心的熏修作爲下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第叁門就比較簡單——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彼國。幹什麼呢?止九道之徘徊,趣向于極樂世界,這是究竟的安樂之地,是一切衆生的必然歸趣,那就是以佛願爲己心。此處這個阇摩他的修持止九界之過患,也就是止所有的爲自求的修持、爲自身安樂的修持作爲。如果我們不陷于九界的徘徊,那我我所也就沒有什麼依從了,這個安清淨心也必然成爲一個修行的事實,違菩提心的作爲我們就自然遠離了。

  

前兩天我遇到一個居士也也跟我談這個事情,他說我們那個地方大家念佛,念念念都很迷茫啊,我們也修行,也很勤苦。實際大家修行是修行,但他不去關注他的發心,不去關注他的用心,不關心他的法則,他只關心我在做什麼,然後這個作爲的感覺在不斷地變化,這個感覺不知道趣向于什麼地方,那麼修來修去就迷茫了,這個迷茫是必然的結果。爲什麼呢?就是不知道發菩提心的殊勝與重要,不知道本具心的重要,也就是沒有隨順佛願來觀察,來深入地了解我們身心世界細微的自我審思與作爲。我們沒有彈起生命的主旋律,我們的生命沒有一個主調子,那就是雜亂無章的,就是不斷地爲自己摸索著一些感受,爲自己尋求著一些安樂,尋求著一些安慰,那我們十年二十年一生修持乃至多生的修持都是背道而馳的,即都是違菩提心的修持。

  

這五念門中,對前四門的利益我們若不做這樣的回顧,怕大家有一個迷失。觀察門我們用的功夫就大一些,把極樂世界二十九種情世間、器世間莊嚴做了一個觀察,其二種清淨是我們決定皈依的地方。我們知道娑婆世界是二種濁惡的地方——器世間濁惡,情世間濁惡;極樂世界是器世間清淨、有情世間清淨。這樣我們有一個大的欣厭,這個欣厭並不是讓我們住在欣厭的角度,而是讓我們認知娑婆世界的不可依從性與極樂世界的必歸性,不在這個地方含糊。對此有含糊的人念著“南無阿彌陀佛”,還想染著娑婆世界,那還在做違菩提的種種業行。

  

學習佛法不是一個高尚的詞,它是一個很實在的真正的自身利益。雖然是不爲自求,但在這個不爲自求、不爲自身安樂的修持中,真正得到了自他的安樂,這是一個實際的利益。爲自求的人因爲永遠遵循著一種虧欠、不足的心在這個世界去掙紮,去摸索,他就違背了菩提的道業,所以在世俗的苦業中沈淪,在世俗的迷失中沈淪。這種沈淪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慣,是我們無始以來已經造成的依正二報的一個事實。這個事實是我們應該厭棄的,因爲它形成了爲自求的情世間與器世間二種濁惡的世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描述,是我們通過深思熟慮的觀察的。雖然天親菩薩在此處寫了二十九種莊嚴——四種菩薩正修行,佛陀的八種功德,國土的十七種莊嚴,不過是一些點滴的描述,讓我們認識二種清淨的世界與濁惡世界的一個對比。我們觀察了彼世界的器世間清淨與…

《安居第六十九日(一):前四門應達成的事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