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九日(一):前四門應達成的事實▪P2

  ..續本文上一頁情世間清淨,才能了解娑婆世界的情世間的濁惡與器世間的濁惡。

  

【舉例:昨天溫州動車發生追尾事故,死了幾十人,受傷二百多人,其中有的人可能正睡著覺就被撞死了。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這種意想不到。動車大家都感覺很好,坐上去很舒服,但是一撞車就不好了,這一撞車,這濁惡世界的猙獰面孔就露出來了。】

  

我們這個濁惡世界之惡,就是它經常會發生惡性事件,群體的、局部的、人爲的、天災的,這個濁惡世界不是我們要強冠一個惡名給它,讓我們去厭棄它,不是。我們可以看看周邊發生的,實際不用說這些事故,就看我們身邊的生老病死,哪一個人不被生老病死糾纏呢?很多人認爲自己很年輕,可我告訴你,再睜開眼睛你頭發就白了,很快很快的。

  

我們對這個濁惡世界的厭,對極樂世界二種清淨的向往,一旦確立了,基本上這個往生不往生我們都不考慮了。因爲你的潛意識中一旦真正揭示了這個東西,即你的潛意識抉擇了,或者說你阿賴耶識裏接受了那個最深的那個種子——雖然我們的佛性在最底層,但它托負著我們整個生命,這樣你就跟它契合了,你就可以放心了。把這個欣厭認識清楚,實際也是放心了,放心什麼呢?放心于你這個清淨國土,那我們就厭離了這個濁惡的世界。

  

濁惡是什麼?我們爲自身求安樂,爲自身作爲的這種心,實際就是濁惡、濁惡的沈澱與積累。你可以仔細地觀察,它所有的果報一定是這樣的。爲什麼很多人打坐的時候,眼睛一閉就睡著了,實際就是因爲很多人認爲自己修行要找一個舒服安樂,這本身就是違菩提的。那你說我不爲安樂我幹啥呢?但這是所謂的違菩提門,你進入了業力之門、苦難之門。那你說我們修行爲了什麼呢?實際要破除這種爲自己安樂的習慣意識。有時大家會需要休息,但要是專門在這裏面修行,那可是走錯門道了,爲自身求安樂就是入了違菩提門了。違什麼呢?違背了道業,你趣向了習慣的苦業的深淵。

  

這一點我們爲什麼要反複去剝離呢?因爲我們習慣于爲自求了,習慣于爲自身的安樂修持了。爲自身的安樂修持是人天經地義的基本要求,人不爲自己的安樂爲什麼呢?人一舉心動念就逃不出這個羅網。我們經常聽到“不爲自身求安樂,但得衆生得離苦”的話題,但基本上跟我們沒太大的關系。說“不爲自身求安樂”,下面說反正我要找安樂;“但得衆生要離苦”,衆生有苦跟我有什麼關系呢?就象這個車一追尾,這麼多人沒了,不知道跟我們有什麼關系?可能這裏面沒有一個跟他有關系的親戚,有關系早就哭鼻子了。因爲跟大家沒有關系呀,什麼爲衆生得離苦,爲什麼衆生啊?什麼是衆生啊?他沒有理念。這就是濁惡世界我所的一個堅固習氣,這個“我所”,我的依正二報,就是這麼個狀態,我們在這個世界基本的考慮、感知與作爲就是這些東西。

  

我們厭棄這個娑婆世界,包括其衆生世間的濁惡我們也應該厭離,實際爲自身求安樂這些作爲都是濁惡的。如果現在突然站出來一個雷鋒那樣的人說,我不爲自己做,真是爲人民服務,大家一定認爲他是個傻子對不對?因爲這是個濁惡的時代了,大家不允許他了。現在誰敢去做好事?別人馬上說你要收多少錢啊?對不對?衆生世間濁惡實際就是我們整個人群的共業意識已經造成濁惡了。你要是不厭棄,你的作爲很自然地還跟它契合,那你就進入了濁惡的器世間與情世間的深淵,那就是娑婆世界。實際你也不用動本位,但你這個意識上沒有出離的願望,沒有欣厭的角度與思維,那我們根本不知道在修什麼?雖然你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磕著頭,說我這麼舒服、我這麼舒服……,那你磕了半天等于沒有修。

  

但我們也習慣了,想一想每天爲別人、爲衆生得離苦去動一個念頭,那是一個什麼樣子呢?那太偉大了吧?所有的護法都會跑你那兒,所有的龍天菩薩都跑你那兒護持你了,說你敢動這樣的念頭,娑婆世界都不動這個念頭了。我們看看自己一天動幾個念頭爲衆生得離苦來修行?我們認真一點嘛,對不對?該認真時得認真啊。

  

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劫濁見濁命濁衆生濁煩惱濁,實際看一看,我們就是生活在這裏面,習慣了。這種習慣不細細地剖析它、認識它,那是溫水效應,你一點都不警覺,一直泡到老死你都不知道,把你泡熟了。溫水效應這個試驗,把蛤蟆放在水裏面慢慢加溫,一直到燙死了它也不會出來,但要是一下子很熱,它就跳出來了。要知道真是讓我們厭離了,我們心地一下就走出來了。

  

所以前四門的修持,欣厭成就是一定要抉擇的。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五2011年7月25日

  

《安居第六十九日(一):前四門應達成的事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