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六日(二):五念门是完整的意识训练方法
我们通过身业口业意业智业这四个角度的学习,通过这四念门的认知,来改变我们的身、口、意、智的作用力,把这个作用力引导到念佛忆佛上。虽然我们有这样一个引导,但它事实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样的,每个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因为前四门是入功德的学习与修持,这个“入”就是我们自身的实践,通过身业、口业、意业、智业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来入功德,入什么功德呢?入佛功德,也就是来体验、观察、了解佛的果地觉。
身业礼拜,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礼拜就是为了达成一个意识的引导——往生彼国意。达成往生彼国意的事实,那就是礼拜,就是折服、皈命、随顺。我们在念佛之时决定往生彼国意,那就是所谓的身业的一个表达。
口业赞叹,为与彼光明相应故。与阿弥陀佛的光明相应是为赞叹,你念得再多那不叫赞叹,你心智与弥陀如来光明相应是为赞叹。所以口业赞叹就是与阿弥陀佛光明相应的一个引导。在此身口意智业的作用力的引导很清晰,就是忆佛念佛与佛相应这样一个过程。
意业作愿,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也好,以佛愿为己愿也好,来提示我们——心不可自知,依愿知心,顺愿观心,顺愿用心的这样一个用心方式,让我们以果地觉来用心,来知心。我们平时的心愿是很杂乱的,那么这个地方的心愿是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再一个就是止九界之过患,安住于念佛成佛的这样一个对应的事实上。如此作愿的意业会成就这样一个功德,同样身业、口业、智业都有其成就的功德。
智业观察,就是废除我们的识心执著,顺应我们的识心入佛的智海,所以这二十九种观察是入佛智海的方便,通过观察来了解——阿弥陀佛情、器世间的二种清净庄严是众生本具清净庄严,那我们这个智业的“智”就成立了,成立什么呢?就转识成智了。这个转不费什么力,怎么转呢?——在观察彼佛的器世间与情世间的二十九种庄严与清净之时,了解了自心本具清净庄严,过去我们的识心中认为烦恼业相、贪嗔痴慢疑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作为,这个识心就在贪嗔痴慢疑上起作用,那么导到弥陀的智愿海中,我们就知道原来我们的心地应该有这样的智慧,具足象极乐世界一样的清净与庄严,它本来是这样的,本具故,只是说我们执著于识心的贪嗔痴慢疑的意识、作为而流转于六道,或者说徘徊于生死的法界中。
入功德,是通过身业、口业、意业、智业的作用的引导来忆佛念佛,与佛相应,这个相应是入功德的一个事实,这四念门念念都让我们跟佛相应。
所以“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个“故”是本有意、本生意,本生无生。这个“彼国意”是固有的,是本具的,是本具意。所以一切众生觉性中本具极乐,但没有这种学习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极乐,那本具也就没有用。现在我们认识了这个本具的极乐,那身业礼拜之时就启发了我们本具极乐的对应,极乐国土的报德转变了我们对现在所有业报的认知——无始以来的沉沦业报实在是我们的迷失所造成的,不是实有的。
那么口业赞叹阿弥陀干什么呢?——与阿弥陀佛的光明相应。如是修行这种相应,是为赞佛功德。我们平时交往、念佛、忆佛,说话的心智是不是与佛的光明相应呢?若有相应之功德内容,有这样实际的利益,那就是赞叹者,那就是赞叹门所入的功德,也就是说我们心智现前作用力的引导与佛得到了相应。
作意者,并舍九界回归净土,遮九界之杂缘,回归于阿弥陀佛殊胜的圆满功德,以此处作为止,所以称为奢摩他——止恶,九界之恶;扬善,极乐之善。那么这个正行者,唯显念佛之成就与相应,其他的都是杂缘。
智慧门,正念观彼,智慧观察,观察彼佛国土种种庄严,器世间情世间庄严清净,以知众生本具妙用之内涵,就是极乐世界的内涵是什么?极乐世界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庄严自在,器世间亦是庄严自在,这个自在是依正二报所具体圆成。我们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就会同时了解到我们执著的娑婆世界的五欲之乐或贪嗔痴慢疑的这种困苦,这种狭隘,这种制约,我们反过来会了解这个五浊恶世的恶处何在?
有的人就说我就是一个蛆一样,在大粪里生活惯了,极乐世界我不向往了。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这就是我们说的从恶道中来的有情,染著心重故,他会有这样的心地。但这只是业习,要认识到这是业习,你就可以摈弃它。着染重者,就会有这样的心理,五浊恶世就是一个粪坑他也会待在里面,为什么呢?——所谓于此法不生喜者,此人从恶道中来。这个恶道实际是恶习所染著,这样的人是有的,也没问题,就是涉足到我们自己也没问题,要知道它是业习,非是实有。因为业无所属这是一定的,你要当成这就是我,那你可能还会有一段沉沦的机会,这个教法不是与你无缘,是给你种下个种子,只是现缘不熟如此而已。
不是说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吗?那这一类有情我们怎么愿他往生呢?象这个作愿门——究竟意义上、顺性意上、意乐意上愿其往生,但在别业作为上我们只能祝福,你说我要强制他,把他抓到极乐世界去,那你有大慈悲大方便可以的。这一类的人就比较顽固一些,虽然业报很苦很惨,甚至他能感觉的到,但是他强制于此。遇到这类有情怎么办呢?一个是耐心,再一个一定要提出来业无所属这个事实状态,或者说无自性。用这个无自性性与业无所属,耐心地去提示,不断地提示。那你提示他了,他还是烦恼还是不听怎么办?经常会遇到居士、出家师父说,跟家人讲,家人不光不去学,还会反过来说一些诽谤伤害的话。没有问题,我们在自己的念佛中多回向给这一类的有情,多在这个根本的意乐教诲上、法则上不断地供养他、回施他,总有一个因缘会成熟的。因为从究竟意上一切众生再固执的业也会散坏,再愚痴的业也会消除。
前四门的修持是入功德善巧,是我们自身利益的一个主题的修持。身业口业意业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反复地去实践运用。尤其是第四门,对凡愚有情来说,观察是十分重要的,或者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我们能去做这个二十九种观察,去读一遍,去认识一遍,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利益。有的人说我不喜欢这一类东西,我就喜欢赌赌博、喝喝酒、去做一些财色名食睡的东西,也没问题,但毕竟我们遇到了净土这样的教法,是必然会透视九界业力的一个殊胜因缘。尤其是作愿门——以佛愿为己愿,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止九界之过患,止九界止恶缘,扬一真法界之真实。——这样一个愿望一旦在你心中过一遍,它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金刚菩提种子。那你说我不能过一遍,要是有这样的人,引导他念一遍就行。
那我们再来看在这个浊染业深陷其中的人,我们也就不会生起烦恼,或者说有一丝爱护,有一丝有机会再来给他供养的这样一个心念就好。因为我们一般对这类人容易升起厌恶或者排斥——心想为什么人这样不自爱不自尊呢?我们很容易生起这种责怪或者说对抗,或者说放弃。
实际作为一个真正的念佛人,我们第五门的学习主题就是对这一类现缘中的一些修行。所以第五门中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这个悲心,恰恰是在这些身陷恶缘之中的众生面前,它起的作用才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善根已经成熟的众生,有的人一言就觉悟了,就警觉了,言下就得到了安心的利益,言下就知道了自性真实,自我的宽容与尊重成为事实了,自我的鄙视与残害他就会舍弃。但有一部分有情他不光不这样,他会变本加厉,甚至去诱惑他人,或是群体堕落,那这个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违缘了,这个违缘恰恰就是念佛法门中要面对的一个相当主体的人群。所以第五门的修持就是所谓的出功德门,称为方便智。出功德就是于一切功德自己不再去寻求它,也不再去亲证它,只是说把种种功德利益回施于有缘。方便智业,这个方便了实际是予人方便。方便智的修持就是要打破自我的执著,所以这个第五门对我们念佛人来说整个是一个翻天覆地的修行方式。
第五门的修行主题是成就悲心。你说这个悲心是不是一种强制的骄慢呢?不是。这个悲心是予人方便的真实的心地。所谓的出功德也好,利他也好,予人方便也好,不过是一种念佛的修行方式罢了,这种方式原则上说看似在利人、予人方便,究其究竟意来说还是菩萨依利他为自利方便,那你说这不是还是自私的一个心理么?不是。这是天亲菩萨乃至历代祖师对这个修法的一个评判,它的作为是予人方便的,它的实际效果是成就悲心,它根本的归结还是达成自利,因为为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是依圆满的心地去与人交往,但毕竟还是在熏习圆满,还是在学习怎样来作这样一个圆满的心地。
一切诸佛如来出世莫不是具足悲智二法,我们前面讲的四门中,入功德,实际是自利之修持,它有三种无染心。这三种无染心实际就是前四门修持的一个特定的表达——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
无染清净心实际是一切众生…
《安居第六十六日(二):五念门是完整的意识训练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