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六日(二):五念門是完整的意識訓練方法

  

安居第六十六日(二):五念門是完整的意識訓練方法

  

我們通過身業口業意業智業這四個角度的學習,通過這四念門的認知,來改變我們的身、口、意、智的作用力,把這個作用力引導到念佛憶佛上。雖然我們有這樣一個引導,但它事實的作用究竟是什麼樣的,每個人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因爲前四門是入功德的學習與修持,這個“入”就是我們自身的實踐,通過身業、口業、意業、智業的禮拜、贊歎、作願、觀察來入功德,入什麼功德呢?入佛功德,也就是來體驗、觀察、了解佛的果地覺。

  

身業禮拜,禮拜阿彌陀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禮拜就是爲了達成一個意識的引導——往生彼國意。達成往生彼國意的事實,那就是禮拜,就是折服、皈命、隨順。我們在念佛之時決定往生彼國意,那就是所謂的身業的一個表達。

  

口業贊歎,爲與彼光明相應故。與阿彌陀佛的光明相應是爲贊歎,你念得再多那不叫贊歎,你心智與彌陀如來光明相應是爲贊歎。所以口業贊歎就是與阿彌陀佛光明相應的一個引導。在此身口意智業的作用力的引導很清晰,就是憶佛念佛與佛相應這樣一個過程。

  

意業作願,願一切衆生往生彼國也好,以佛願爲己願也好,來提示我們——心不可自知,依願知心,順願觀心,順願用心的這樣一個用心方式,讓我們以果地覺來用心,來知心。我們平時的心願是很雜亂的,那麼這個地方的心願是欲令一切衆生往生彼國,再一個就是止九界之過患,安住于念佛成佛的這樣一個對應的事實上。如此作願的意業會成就這樣一個功德,同樣身業、口業、智業都有其成就的功德。

  

智業觀察,就是廢除我們的識心執著,順應我們的識心入佛的智海,所以這二十九種觀察是入佛智海的方便,通過觀察來了解——阿彌陀佛情、器世間的二種清淨莊嚴是衆生本具清淨莊嚴,那我們這個智業的“智”就成立了,成立什麼呢?就轉識成智了。這個轉不費什麼力,怎麼轉呢?——在觀察彼佛的器世間與情世間的二十九種莊嚴與清淨之時,了解了自心本具清淨莊嚴,過去我們的識心中認爲煩惱業相、貪嗔癡慢疑是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的作爲,這個識心就在貪嗔癡慢疑上起作用,那麼導到彌陀的智願海中,我們就知道原來我們的心地應該有這樣的智慧,具足象極樂世界一樣的清淨與莊嚴,它本來是這樣的,本具故,只是說我們執著于識心的貪嗔癡慢疑的意識、作爲而流轉于六道,或者說徘徊于生死的法界中。

  

入功德,是通過身業、口業、意業、智業的作用的引導來憶佛念佛,與佛相應,這個相應是入功德的一個事實,這四念門念念都讓我們跟佛相應。

  

所以“身業禮拜阿彌陀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這個“故”是本有意、本生意,本生無生。這個“彼國意”是固有的,是本具的,是本具意。所以一切衆生覺性中本具極樂,但沒有這種學習我們不知道什麼叫極樂,那本具也就沒有用。現在我們認識了這個本具的極樂,那身業禮拜之時就啓發了我們本具極樂的對應,極樂國土的報德轉變了我們對現在所有業報的認知——無始以來的沈淪業報實在是我們的迷失所造成的,不是實有的。

  

那麼口業贊歎阿彌陀幹什麼呢?——與阿彌陀佛的光明相應。如是修行這種相應,是爲贊佛功德。我們平時交往、念佛、憶佛,說話的心智是不是與佛的光明相應呢?若有相應之功德內容,有這樣實際的利益,那就是贊歎者,那就是贊歎門所入的功德,也就是說我們心智現前作用力的引導與佛得到了相應。

  

作意者,並舍九界回歸淨土,遮九界之雜緣,回歸于阿彌陀佛殊勝的圓滿功德,以此處作爲止,所以稱爲奢摩他——止惡,九界之惡;揚善,極樂之善。那麼這個正行者,唯顯念佛之成就與相應,其他的都是雜緣。

  

智慧門,正念觀彼,智慧觀察,觀察彼佛國土種種莊嚴,器世間情世間莊嚴清淨,以知衆生本具妙用之內涵,就是極樂世界的內涵是什麼?極樂世界衆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衆生世間莊嚴自在,器世間亦是莊嚴自在,這個自在是依正二報所具體圓成。我們在這個觀察的過程中就會同時了解到我們執著的娑婆世界的五欲之樂或貪嗔癡慢疑的這種困苦,這種狹隘,這種製約,我們反過來會了解這個五濁惡世的惡處何在?

  

有的人就說我就是一個蛆一樣,在大糞裏生活慣了,極樂世界我不向往了。有沒有這樣的人呢?這就是我們說的從惡道中來的有情,染著心重故,他會有這樣的心地。但這只是業習,要認識到這是業習,你就可以擯棄它。著染重者,就會有這樣的心理,五濁惡世就是一個糞坑他也會待在裏面,爲什麼呢?——所謂于此法不生喜者,此人從惡道中來。這個惡道實際是惡習所染著,這樣的人是有的,也沒問題,就是涉足到我們自己也沒問題,要知道它是業習,非是實有。因爲業無所屬這是一定的,你要當成這就是我,那你可能還會有一段沈淪的機會,這個教法不是與你無緣,是給你種下個種子,只是現緣不熟如此而已。

  

不是說願一切衆生往生彼國嗎?那這一類有情我們怎麼願他往生呢?象這個作願門——究竟意義上、順性意上、意樂意上願其往生,但在別業作爲上我們只能祝福,你說我要強製他,把他抓到極樂世界去,那你有大慈悲大方便可以的。這一類的人就比較頑固一些,雖然業報很苦很慘,甚至他能感覺的到,但是他強製于此。遇到這類有情怎麼辦呢?一個是耐心,再一個一定要提出來業無所屬這個事實狀態,或者說無自性。用這個無自性性與業無所屬,耐心地去提示,不斷地提示。那你提示他了,他還是煩惱還是不聽怎麼辦?經常會遇到居士、出家師父說,跟家人講,家人不光不去學,還會反過來說一些誹謗傷害的話。沒有問題,我們在自己的念佛中多回向給這一類的有情,多在這個根本的意樂教誨上、法則上不斷地供養他、回施他,總有一個因緣會成熟的。因爲從究竟意上一切衆生再固執的業也會散壞,再愚癡的業也會消除。

  

前四門的修持是入功德善巧,是我們自身利益的一個主題的修持。身業口業意業智業,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反複地去實踐運用。尤其是第四門,對凡愚有情來說,觀察是十分重要的,或者說在我們這個時代來說,我們能去做這個二十九種觀察,去讀一遍,去認識一遍,就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利益。有的人說我不喜歡這一類東西,我就喜歡賭賭博、喝喝酒、去做一些財色名食睡的東西,也沒問題,但畢竟我們遇到了淨土這樣的教法,是必然會透視九界業力的一個殊勝因緣。尤其是作願門——以佛願爲己願,願一切衆生往生彼國,止九界之過患,止九界止惡緣,揚一真法界之真實。——這樣一個願望一旦在你心中過一遍,它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金剛菩提種子。那你說我不能過一遍,要是有這樣的人,引導他念一遍就行。

  

那我們再來看在這個濁染業深陷其中的人,我們也就不會生起煩惱,或者說有一絲愛護,有一絲有機會再來給他供養的這樣一個心念就好。因爲我們一般對這類人容易升起厭惡或者排斥——心想爲什麼人這樣不自愛不自尊呢?我們很容易生起這種責怪或者說對抗,或者說放棄。

  

實際作爲一個真正的念佛人,我們第五門的學習主題就是對這一類現緣中的一些修行。所以第五門中說“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大悲”。這個悲心,恰恰是在這些身陷惡緣之中的衆生面前,它起的作用才是不可思議的。對于善根已經成熟的衆生,有的人一言就覺悟了,就警覺了,言下就得到了安心的利益,言下就知道了自性真實,自我的寬容與尊重成爲事實了,自我的鄙視與殘害他就會舍棄。但有一部分有情他不光不這樣,他會變本加厲,甚至去誘惑他人,或是群體墮落,那這個就是一個比較大的違緣了,這個違緣恰恰就是念佛法門中要面對的一個相當主體的人群。所以第五門的修持就是所謂的出功德門,稱爲方便智。出功德就是于一切功德自己不再去尋求它,也不再去親證它,只是說把種種功德利益回施于有緣。方便智業,這個方便了實際是予人方便。方便智的修持就是要打破自我的執著,所以這個第五門對我們念佛人來說整個是一個翻天覆地的修行方式。

  

第五門的修行主題是成就悲心。你說這個悲心是不是一種強製的驕慢呢?不是。這個悲心是予人方便的真實的心地。所謂的出功德也好,利他也好,予人方便也好,不過是一種念佛的修行方式罷了,這種方式原則上說看似在利人、予人方便,究其究竟意來說還是菩薩依利他爲自利方便,那你說這不是還是自私的一個心理麼?不是。這是天親菩薩乃至曆代祖師對這個修法的一個評判,它的作爲是予人方便的,它的實際效果是成就悲心,它根本的歸結還是達成自利,因爲爲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雖是依圓滿的心地去與人交往,但畢竟還是在熏習圓滿,還是在學習怎樣來作這樣一個圓滿的心地。

  

一切諸佛如來出世莫不是具足悲智二法,我們前面講的四門中,入功德,實際是自利之修持,它有叁種無染心。這叁種無染心實際就是前四門修持的一個特定的表達——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

  

無染清淨心實際是一切衆生…

《安居第六十六日(二):五念門是完整的意識訓練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