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六十六日(二):五念门是完整的意识训练方法▪P2

  ..续本文上一页本来的佛性,也就是自心。说这个人很有智慧,实际是他心智无染罢了,说这个人很愚痴,他不过染著固执罢了。人的智愚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去分别——这个人很固执,很较真,很多习气的染著,他摆脱不了,这就是个很愚痴的人;这个人很清净,很干净,他不固执于某个东西,不染著于某种东西,他就是很有智慧。所以无染心就是智慧心。在智慧门中,天亲菩萨是这样判的——无染清净心,智慧者所行,远离违菩提。所谓违菩提者,就是为自求,固执己见,固执己得失,违菩提的作为实际就是一个染著的心,是一个迷失者所行为,而无染清净心是智慧者所行。

  

那我们在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样一个故有的意建立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到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本来是具足、本具极乐、本具无生、本具无染、那也就本具庄严。阿弥陀佛把它展示出来,我们往生彼国,或者说知道这个教法跟我们是没有对立的,心安住于此,无有对待,所以十万亿刹土离此不远,一念信即是,此信无远无内无外。世尊讲的过此西方十万亿国土是个什么概念?是个什么作为?实在是我们的无量的业的累积造成的隔阂、对待与距离。

  

那么这个安清净心,就是我们所谓的心常作愿,作什么愿呢?——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那就是以佛愿为己愿,止九界之杂缘。止九界杂缘就是安清净所在。我们令一切众生安住在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教法中、这样一个实际的功德中,这个愿实际就是以佛愿为己心,以己心随顺佛愿而作观察的一个止恶扬善的正修行,这个修行就是所谓的安清净心。怎么来安心呢?以佛愿为己心、为己愿之时,心必然得安。要不然我们的心就会杂乱无章,业习熏染,纠缠不清,你没办法去安躁动迷失纠缠那样一颗心,你安不下来。那么这个安清净心实在是令自他安住于彼国这样一个究竟透彻的心地的观察与皈命,这样一个愿望,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清净的事实,就是安心的事实。我们想利人,又有利他的这样一个念佛的方式、方便,我们在此处不确认,那我们就没有入这个功德,就没有这个功德力,想利人是没有方便的。所以欲得成就悲心与利人方便,自利法门的熏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推动,在第五念门,即回向门的修持过程中,往往会回顾到前四念门的修持,这往返二种往生是互动的。

  

在学习净土中,说往生彼国,这个是没问题的,大家都是知道念佛时就是往生时,就是成佛时,就是度生时,这四个“时”实际也就是一念所成,大概学习净土的人对这个次序都没问题。这一念圆成是一个愿力的究竟处,是我们意识愿望的一个究竟所在。

  

但是返向往生,这是净土教法的一个特定名言。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法师、善导大师这些教法的相续中,返向往生的修持是必须的。我们对往生极乐世界没问题,但对返到娑婆世界这个“返向”怎么来认知呢?你说明明我们还蹲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怎么能往,怎么能返呢?所以不动其位啊。心智往返没有问题吧?我们的心中用智慧的观察力来往返,这个没问题,我们这个色身往也没有往,返也没有返,还在这个娑婆世界这样靠着,但是你的心智没问题吧?你的意乐没问题吧?你的意念没问题吧?所以称为念门,回向门也是念门,这五念门其主体的训练就是这个意念。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好,成佛也好,度生也好,就是一个意念的训练,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会了解到我们的心念可以做凡夫,可以六道里轮回,也可以在九界里徘徊,也可以成佛。那么这个意念——念佛成佛就简单了,念佛度生也就简单了,念佛往生也就简单了,念佛返向也就是个事实。什么事实呢?——意识的事实。在意识法界中它可以产生事实,所谓事实就是作用、作为,我们称为效果。其他训练我们不容易,你说现在跑到极乐世界一趟再回来,可能把这一群人都吓倒了,对不对?这一回来那什么样子啊?所以还是我们说的身不动摇、心智的训练,就是在这五念门中,在返向与往向的往生中,我们去审观自己的意念何作何为?

  

在所谓的方便智中,我们最主要训练的是返向往生,也就是回向众生诸佛功德利益的这样一个熏修方式。这个方式在现在传播的净土修法中不太被提及。因为三经一论,或者五经一论,大家都知道这是净土教法的经典论著。经是什么呢?就是根本依止;论,就是直接间接地传达教法;经是修法的依据;论是修法的内容。但是在国内很多人不知道《往生论》,说你念佛就行了,一句佛号念到底,念到黑,对不对?怎么念呢?不管,就那么念嘛。怎么念呢?就念嘛,成片嘛,不乱嘛。咋成片不知道,咋不乱不知道。啥是不乱呢?反正是乱来,心里很乱,对不对?传达的是不乱,传达的是成片,结果越念越乱,很多乱的乱成一片。因为我遇到很多把门钉起来,把家里闹的一塌糊涂的“念佛人”,我说你们这不是念佛人。

  

那念佛怎么念呢?《往生论》分明有讲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想这样来忆佛念佛,它很准确地告诉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来入功德往生彼国、出功德返向娑婆世界,饶益娑婆世界固执业力有情,令其得到解脱,很清晰!它把净土的修行方式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从三种随顺菩提心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妙乐胜真心,也就是佛心来自利利他,即生得不退转。

  

是“即生得不退转”,它不管死活啊。《往生论》我读了很多遍,我说怎么找不到一个临终的词呢?后来才知道它是意识训练,是意念训练,不是你的色身训练,不是训练你这个壳子是生是灭,不是!这壳子是小小事,壳子后面还有意识,还有作为,还有口业,还有智慧。所以,我们单单从嘴巴上去训练自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想达到功夫成片,难,很难。想说“我忏悔业障令心地清净,我就能达到功夫成片”,也有人达到的,但很多人忏着忏着就忏不下去了,因为什么?——越忏越多,越忏自己业力的滚动性、牵扯性就象绳头子一样越拉越多。在减劫中我们越回忆自己的业就越多,很多人回忆了一段自己的业力以后就垮掉了,就自暴自弃了,就算了吧,就这样子了,也没法达到了,已经不堪收拾了,就破罐子破摔了对不对?为什么?越忏越多,越忏越纠缠,越忏越糊涂,越糊涂压力越大,越大越要忏悔,越忏悔越滚雪球。忏悔门要是一个辅佐门还是很好的,要是一个主题去做,人就会纠缠,特别纠缠,说“我忏悔这么多时间了,怎么还会这么多烦恼,这么多习气”?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去随顺佛的功德,在随顺佛的功德中我们很容易走出自业的纠缠。

  

这个五念门,其经题的名字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文字很短,但是这里面把净土的法和盘托出了,把三经五经的所有的修行内容集中地表现在五念门、三种顺菩提心、往返往生这样一些简单的修行方式上了,使人能很简单易行地去实践这个法则,使念佛人皆有法可以遵循、可以深入、可以细腻地去实践,而不是草率地去念一句佛号就可以了。它很认真地教我们的身业怎么做、口业怎么做、意业怎么做、智业怎么观察、方便智业怎么利世?它层层地深入,每一门都很圆满,每一门又相互有提携与推动,所以《往生论》是对净土教法的一个直接宣化与传播。欲想修行净土,不了解《往生论》,没法修行。

  

但是现在你遇到念佛人,问念佛怎么样?——我一天念了十万声佛。怎么样?——我读经读了五千卷了。下面呢?还是很烦恼。下面呢?哎呀,我业障还是很深啊,不能往生。为什么呢?没有这个教言整体的给予与实践,多方位的观察与实践造成的稳定的修行方法没有达成事实,他只是在一个角度去做,但是做了又没有太多的依据。

  

好比说这个功夫成片,很多人真是不知道功夫成片是个什么内容?有的人说你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就是成片。好了,他就开始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结果越念妄想越多,这是个过程,有的说你把妄想的念头拉回来就好了,久久地妄想就停息了,那有的坚持的一部分人就真的跨越过去了,就了解了所谓的功夫成片,得到了那种宁静,相似的宁静。但大部分人就被这个念佛越干净照见的业力越多,因为象照镜子一样,越平静照见的东西越多,这一个东西就淘汰了很多人。

  

那五念门、念佛法门不淘汰任何人的,你身业过不来,口业过,你口业过不来,意业过,你意业过不了,还有智业过,智业过不了,返向摄化你,就是有这样一群人来帮你,此生不成来生也要帮你!那你在这个净土法门就得到一个不退转的增上缘。但你要依自力修持呢?缺乏的东西太多。所以这个五念门中,不光有自己往生,还有返向利世的现行的修持,就是未离娑婆间,依意识训练来作为一个利世者,依意识往返来作为方便。这个意识,所以它称为念门,五念门。

  

现在普遍的念佛修行中,大概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一本经典读到底,这是比较多的,但又有几个人能读到底?念到底的呢?也有。但它还是淘汰了很多。净土的《往生论》这样一个五门修法是不淘汰任何人的,包括染著于业、固执于自己的业力,迷失在自己的业力、纠缠不清的人也有返向的修持者所摄。

  

真正的返向者,他就会象阿弥陀佛立的誓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会立这样的返向誓愿。这个返向誓愿是什么?——就是以佛陀摄化有情的誓愿为誓愿,作为修持增上缘,若一众生不往生誓不往生,这就是返向往生的一个基本依止,那对所遇到的因缘,他会有极大的耐心与这些有情作为一个修行的顺性认知与交往。他的耐心就是顺性的,顺性就是无量寿,那么照耀十方无所舍离。

  

所以净土教法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方式,它很完整,没有任何的遗漏。我们再回头看常规的现在这些净土的传播者的教法,遗漏了很多人,他把很多人都排除在外了——那些不能成片的人排斥在外,不能一心不乱的人排斥在外,不能做好人的人排斥在外了,有的说不能作恶的人排斥在外,他总是要把一些人排斥在外,那不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了,那这个教法不完整了!我们就面临着一个挑战——阿弥陀佛分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教法分明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蜎飞蠕动,全体利益的一个教法,为什么会有遗漏呢?那就是不完整的教法,我们就要向他讨一个公道了,说“你这个传承有问题”。以后遇到这样传播净土的人了,就可以提醒他们,先让他们忏悔忏悔,再让他们传播净土!为什么呢?误导有情,必然伤害自他!一切学法的人都没有过失,过失就在于这些不健全的、不成体系的教法对人的误导,所以一盲导众盲,相续入火坑。这是个什么样的火坑我不知道,但是要是方法不完整,有遗漏,那么净土这个教法就出问题了。

  

净土就是载负一切,载负一切就是极乐,一切没有遗漏就是极乐的真正面目,安稳一切众生就是极乐世界的所愿所成。要有遗漏那就不是极乐,因为极乐是顺性所显,揭示一切众生的妙用,那就是接纳一切众生,也就是成熟一切众生,也就是圆满一切众生,要是有众生遗漏了,那就不是这个教法,不是完整的这个教法,那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顺性的光明,这个无量光佛刹就是有量的光佛刹了,那称为不了极乐,而是某些人乐、某一类乐了。

  

所以我们学习净土一定要认真,当然对于这个教法的认真,也是出于对我们自身修行的认真,我们对这个教法实践的认真也是我们护持一个教法的认真,那么这个自利利他的悲智的修持与实践就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我们思议不了的功德与利益。诸位菩萨,希望大家在下面有时间的情况,读一读《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二 2011年7月22日

  

《安居第六十六日(二):五念门是完整的意识训练方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