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四日(二):于无佛法世界住持庄严
菩萨第四种正修行——“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我们昨天把菩萨的第四种正行做了一点点提示,今天看看能不能再从其他一些角度有个提示。
“彼于十方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怎么来住持佛法,怎么来庄严这个世间呢?对所谓的正修行,一定要反复去认知它,这个“正”,唯佛所成就的法与法则,唯佛所成就的果地之觉,其他菩萨声闻独觉等在此处不能说正修。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个住持庄严佛法就是于无三宝处。我们经常会听到人说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我们汉地的佛教出现了断层,很多人就很灰暗,尤其僧法出现了戒律的松散、次序的迷失,或者说人的这种业力的炽盛。实际我们若真观察到这一点了,有这个观察能力的人应该去作为的,作为什么呢?你观察到哪个地方不足,你就去行为那个东西,这样无疑是世间之所需、佛法之所需、僧法之所需,那佛法就不愁不兴盛、不利益世间、不能住世。往往我们在这个地方有一种灰暗与随波逐流的心理,随波逐流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这一条正修行亦复如是,希望我们什么呢?——在无佛法的世界来住持庄严世间。要是有佛法,有佛陀、其他的善知识在传播与守护,也可能你做也行不做也行,但在这些有断层、无有佛法的国度中,以这种住持庄严的需求来说,我们的作为是世间的需求,所以“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往生于无佛法的世界,这是正修行。
一般我们学菩萨戒说要远离恶事,远离八难,远离无佛国土,此处怎么说“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生于无佛法的世界呢?这个地方就提出来了——依佛心来庄严世间,依佛果来回施有情,利益有情,这是此正修行所守护。所以我们看到菩萨的四种修持,莫不是依佛果来弘传于世间,和盘托出,自他享用,若自己,若与有缘,来共享佛果,
这个“共享佛果”是特别重要的。很多人认为我念佛需要谦虚,说自己业障很深,实际这都不是念佛人的事情。你业障深也好,浅也好,这不是念佛人应该提及的事情,念佛就应该赞佛的功德,就应该忆佛的功德。而不是说你业障多深、他业障多深、这个时代业障有多深,这都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我们应该关注的就是佛的功德、佛的作为、佛的不可思议的善巧,应该随顺他的果地的觉悟、果地的愿望、果地的成就来审视印契自心、自己的作为。这样我们就能在忆佛念佛中摈弃自己无始以来的见闻觉知的纠缠与执著,使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的沉淀洗涤一尽,就是说散坏一切业力,闭塞恶道,通达善趣,成就无上觉。这就是随佛觉而觉于佛,这样是一个极殊胜又直接的一个教法,这个教法之稀有就稀有在果地觉因地心。
这个“住持庄严”,就是运用果地觉因地心,来作为一切行人的最初方便。那我们作为一个行持者,无始以来的业力都摈弃于脑后了,你顾不得自己的丑陋与善恶,顾不得这个了,只是在忆佛念佛中去相续,这样悄悄地就站起来一个伟人,这个伟人是什么呢?——就是念佛者,就是大势至,就是文殊大智者。
你说我们对自己过去业力的回忆与忏悔不是很好嘛?因为在业力的这个沼泽地、这个泥潭,你盘旋得越久,那就陷得越深。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道德日下的减劫时代,我们在这里面越去搜索、越去纠缠,就越混乱不堪、污浊不堪。很多人忏悔一段时间以后就变成两种极端——要么就感觉自己从业力里走不出来,要么就在人面前表现自己是个修行人,为什么呢?行了忏法。我遇见过几个用了几年忏悔的人,不敢说什么过失好坏,只能说染著了更多的我执,更多变异的尘垢、改装的尘垢依附在他们的生命与意识中。而这个忆佛念佛就从缘起上直接让我们超越九界,九界善恶非是汝之所思,不需要你思维它,这样我们就有一个极殊胜的方便——就是忆佛念佛,其作为、意识、缘起都很简单直指,任何繁琐多余的包装一概去掉了,直指究竟心地,即一切众生的本具德相。
因为我们真是没办法一点一滴地去认知自己本具的德相,或者说一切众生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这样一个真如心性或者真如心智,我们无从认起。我们见闻觉知的习惯基本上一举手一投足就是自业他业,就是见闻觉知的习惯的积累,别无他物,那你怎么来超越呢?这无量无边无始以来的累积,这些业有多深呢?我们是很难思维的。释迦文佛举了一个例子——他在因地有一劫中,仅做纯白毛狗的尸骨堆起来,就象须弥山一样高,不要说其他杂类生命。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意识的主体相续都不是一劫两劫千百万劫了,我们用一个“无始”来讲,无始以来,就是不可称计。为什么说在六道中我们不可择取呢?因为无始以来我们轮回的业力的交织,你很难把握哪个交织点会在某个时间成熟,你把握不了,不能超越,那么就不知道这个无始以来的业的纠缠与牵制会把你牵制到哪一个道上去?那么念佛法门在这个繁杂的无始以来的业相中给我们下了一个重手,说——你摈弃它,不要去思维它,你就念佛忆佛,在这个简单与究竟的直指上用功夫,在这个彻底处、根本处用功夫,无始以来无尽的杂缘与作为我们一时摈弃,借着佛愿,借着佛力,借着阿弥陀佛的接引、释迦文佛的推荐这个力量,摈弃它,要不然我们一生多生根本纠缠不清。
许许多多有宿命的菩萨们,一旦观察到他们宿世一生一生的轮回,都会产生极大的惊慌,所以说许多阿罗汉、大成就者在证得三明之时,观察自己观察他人八万大劫生生世世的轮回,乃至以天眼照见未来八万大劫生命之相续,多生怖畏,多怖畏轮回之苦、轮回之业力的交织,这个交织是不可自制的。要是我们有天眼与宿命,可能我们现在这些所谓的学佛者,就不会这样从容地去造业,这么从容地面对着轮回,这么有耐力地面对这些苦的折磨。
很多人说我们身上怎么有很多双重人格、多重性的性格?有的人会某个阶段表现得很愚痴很固执,突然有某个阶段变得很灵动很善巧,有些阶段他又变得很人性,有时候真是变得很粗糙,有时候很凶残,有时候又很调柔,有时候又象一个智者、一个哲人,这就是无始以来在我们的生命意识(潜意识、表层意识)中、习惯中打下了太多的烙印,这个烙印我们一时总结不出来,因为我们不是明白人,没有力量去看到过去的生生世世。即使这些阿罗汉们能看到八万大劫,世尊在很多经典上还称他们弱智,而我们不要说八万大劫,谁能看一劫?能看十生、百生?中国藏地很多喇嘛们转世,多的转到二十几世了,一般转到五世、七世、八世、十几世的比较多,他们的转世——一个是他们自身的业与誓愿的相续,再一个就是他们的上师对他们的认定,这两种因缘套定了一个法则,但这并不见得是宿命与天眼的相续。我们不是明白人,因为我们不明白自己也不明白他人的生命,如果再不明白这个时代的共业,那我们基本上是一个彻底的糊涂人。很多糊涂人还继续制造糊涂,继续制造恶业,继续制造迷失,那就继续沉沦。
你说我不制造我干什么呢?因为你不明白你生生世世的过去,更不明白你生生世世的未来会是什么,你也无从明白,所以大家就在这种业力中去寻求一些相似的安慰,满足一些业习上的杂作杂为,果报可想而知的,人人都知道——迷失上加一个加号,再迷失,沉沦以后再加一个加号,再沉沦。那你说他乐于此。那就是愚痴业,因为这么苦、这么难,还要乐于此,那不是很愚痴么?
所以阿弥陀佛这样的教法就把我们无始以来在九界乃至六道,说六道实际是比较好听的,因为可能我们很多人真还没有机会去三圣道徘徊,但此处把三圣道也囊括在里面了,就是不希望我们在不了义的法则上再去浪费这一生宝贵的生命。你说在三圣道中修行还在浪费吗?在弥陀的教法中就算是浪费!你要是得遇了这样一个究竟直指的教法,再去所谓的声闻缘觉菩萨上去修持,那你就是浪费,那你就不是正行者。
这个地方说的就比较重一些,但它的确是负责任的,负什么责任呢?它把这个教法简单化了、直白了,剥掉了这些不了义的伪装或过程。我们在六道无始的的徘徊是无量无边的,你承认不承认不关重要,但是你反思不反思真是很重要,你有没有反思你的生命的价值与趣向,这很重要!很多人不要说反思了,他沉浸在自己的业力,感觉用力还不足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反思的机会。等到痛苦了,所有的作为的功能都开始衰败的时候,开始反省了。衰老了、恶缘炽盛的时候、可能关进监狱里了、或者腿打断了、或者腰折了、或者瘫痪了的时候,就开始反醒自己了,开始回忆自己这一生的作为了。那个时候你要有法则了也可以修行,因为你不得不放弃你世俗的贪婪的作为、或者说你世俗的自由。
但是要是我们在健康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有力的时候、还有机会学习佛法的时候不去学习,不去实践观察,不在究竟的教法上去认真,而在自己的业习上去徘徊,真正业习成熟的时候就由…
《安居第六十四日(二):于无佛法世界住持庄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