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六十四日(二):于无佛法世界住持庄严▪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得你了,那时候欲学则晚了。这个“晚”,就是你用不上力了。很多人经常会这样说,哎呀,这个事情怎么做不成,你看别人那么大的福报,什么都是垂手而得的。他只看到人的果报了,而看不到人的因。作为一个凡夫,就是去求别人的果,而不去求别人的因。很多人看到一些搞企业的人成就了,一些人在官宦的位置上成就了,一些人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上有成就了,有的人修行道德有所成就,去羡慕这个,而不去看他的因地的作为,不去依他的果返照他的因有什么作为,不去这样看,所以就有很多怨气,很多不足,很多自卑,或者很多在此处迷失的一种纠缠,结果浪费了自己大好的人生。因为每一个人的本具与诸佛的本具是没有差别的,但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认知它,没有运用过它,因为你没有机会去认知它。

  

我们观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庄严,就是以入功德为方便——入佛功德,依佛功德为自功德方便,来作认知对比,来消融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的迷失与业力的贫瘠。因为我们大部分在颠倒与不足的心智中去挣扎、渴望、索取,结果造成了心灵的贫瘠的相续。诸佛如来他们顺着本性具足、本性庄严、本性清静这个顺性的作为,他们圆满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一切处就是自在力、方便力、通变力,饶益有情而无所畏惧。我们若是没有超越九界这样一个彻底的随顺与观察,那难免在这个六道的业中沉沦。

  

前天我们讲到很多人三恶道尚不愿意出离,况且善道?况且圣道?我们都知道杀盗妄淫、愚痴固执、破戒、坏人善缘,这都是恶道的作为。财色名食睡,谁都知道这是地狱的根、恶道的根、恶道的作为,但是又有几个不去做呢?为什么你知道还去做呢?——不是真知,是听别人讲这会堕三恶道,你根本不相信,因为你的业还不成熟,你现在在恶道的边缘徘徊而知,撞到苦的时候说真苦,但是有一刹那的善缘护持着你,你感觉到又不苦了,你又继续造恶的东西了,又去在恶的地方徘徊了。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在善恶边缘徘徊的特别多。我们每个人与他人一对比的时候,都有太多的不足,但我们这里面没有任何的埋怨,都是自作自受的。你静静地沉淀下来,看到都在自作着、自受着,那我们下面继续在做,就继续在受。我们若真正认识到自作自受,那埋怨社会、埋怨父母、埋怨亲朋好友周边人的机会就没有了,对自己的作为就负起责任了。恰恰是越愚痴、越固执的人、罪恶越多、痛苦越多的人,埋怨、指责他人、推脱责任的东西越多,反省的机会越少,负起责任的主动性基本上很少见过。

  

所以观察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人群里,它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法则,令我们只要对自己生起一点点责任感,那就会如实地去实践这个法则。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责任怎么办呢?那我们就结个善缘。这个简单,实际就是摈弃了九界的作为,因为九界的作为太复杂了。这个易行道,易行就易在这个简单的随顺观察、简单的思维、从本净、本源思维。因为佛不过是代表着一切众生的本具,所以从本具处作为缘起,修行易行,直指究达。这样一个依佛果地觉的因地心,其本身殊胜,其结果一定是殊胜的。所以我们要是依正修行来修持,我们这一生很容易能随顺着佛愿,随顺着法性,随顺着自身的究竟意乐,也就是本具的功德,那就容易安住在真正安心的这个事实的利益上来。那么在这样一个分段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使自己宁静下来,安详从容起来,使自己如实起来,使自己那种挣扎的、扭曲的、自我残害的心,真正变得健康,因为具足就健康,因为清净就轻快,因为本来庄严就无所亏欠,就会享受这个人生与依报,而不是在这里面去挣扎——在这本来具有的心地中去再增加一个亏欠的心;在本来清净的心中再去把所谓的心垢去掉;在本来庄严的心中再去修建一些所谓的庄严。不需要。他会宁静地、以休息的心态生活在这个世俗的末端,必然会归向于究竟的清净的国度,乃至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一个必然的趣向。

  

我们要是不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不是正修行,那没有问题的,好比你说我求福,我求一个什么样的禅定,我求忏悔,我求什么,那么就不是一个正修行。四种菩萨正修行,所有讲法都是依佛的果地觉来展示的,顺性而展示出来的,或者说让我们的意识作为顺性来观察,顺果地觉来观察,或者融入果地觉再观察,融入法性再观察,再去体验,融入诸佛的誓愿再去体会自己的思维愿望,观察自己的愿望,它不断地让我们变换角度。

  

我们以前的角度就是对自业他业共业的一种纠缠,对自己习惯的一种执著、固执,把自己封在一个很狭隘的圈子里面不能自制,甚至过去生一直这么纠缠不清,这一生还要纠缠,下一生可能还会生生世世去纠缠。而此教法以正修行直指于究竟地,使我们在正行的当下就能了知结果的必然——这个结果一定是佛的果地,它是真实不虚的,何以故呢?你所有的思维言说观察忆念皆是以依佛的果地觉来作为一个入手、随顺、融入的方便,不依第二缘,皆依此唯一因缘。

  

以前我们提出来唯佛是念,实际说就是唯佛是正念。你念其他的,你观察它的业报一定是其他果报。因为这个心作心是不可思议,在凡夫地即心即是的作为缺乏一个观察的阶段,所以很多人不能承接即心即是,就是印契之刹那成熟,印坏文成,即脱苦海这样一个方便教法了不能得见。那么心作心是有观察的这个过程,好比说我们执著自己的业习时,你看一看心地的承受乃至过程是个什么果报,我们念佛之时,你观察它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缘起、相续过程,即知结果,那我们这样就有一个心作心是的观察过程。所以在净土教法中,我们现在学的二十九种观察,主体运用是心作心是,这个地方有极大的观察的空间,我们可以去对比,这个观察是需要对比的观察,你要不去对比就观察不出来。

  

实际我们的习气真是不可怕,我们写过它的四个过程——习气;执著,执著也不可怕;迷失,迷失也不可怕;苦业,我们比较怕苦业。一般习惯来了,人都感到很爽,很自得,人在这个地方都很实。执著,有危机感了,人在这个地方就有点虚了,为什么呢?他要执著,就怕脱离习惯。很多人解释自己的习气的时候说,哎呀,我实在改不了,我没法改,习气太厚了。实际这是一种执著,他心发虚,他有怕的东西。那后面肯定是迷失、迷惑,实际迷惑也不可怕,迷惑后面徘徊出来了,这个也不可怕。但是我们最主要怕什么呢?——苦果。这个大家都怕,前面的都不可怕,苦果来了,怕了。很多人被抓起来说后悔了,有的人被枪毙的时候后悔了,有的人被打坏了后悔了,有的人被刀砍了后悔了,因为苦果成熟的时候他后悔了。但在习惯、执著、迷失的地方一般人都不怕,这个地方可以警觉,在哪一处警觉都不晚,那你就可以避免这个苦果,或者说你能觉悟它。没有一个人说我是冲着苦果去的,但你的作为,即你的习惯执著与迷惑这本身就是苦果的一个标志,只要你不觉悟它,苦果是必然的。我们要善于观察对比。

  

那我们在“心作心是”这个地方忆佛念佛呢?前面说了很多忆佛念佛的方法,我们在忆佛念佛中再看它会是一个什么缘起、过程与结果,不管是顺佛愿顺法性顺我们的意乐,哪怕你短暂的一念。两念都行,一分钟、一秒钟,你去忆佛念佛,你真正地这样作为。

  

习惯很多,杀盗妄淫都是习惯,财色名食睡也都是习惯,我们对习惯根本都没有怕的东西,很多人在这里反而有乐与踏实的东西,他说这有乐啊,因为他习惯了,适应了,但后面相续的过程中产生的东西他观察不到,所以说这都是近利,寸光所见,你看到的就是很短浅的东西,你在这个习惯上得到一个安住。很多人在生活自己的空间中一旦习惯了,就感觉到很舒服,这个很舒服之后就开始执著、放逸、强化自我,然后就迷失,迷失痛苦。但是在单单的习惯这个角度上,我们没有什么怕的,这个东西很诱惑人。但是你要是有能看到结果的眼力,深入观察、细致观察你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可能我们在这个地方就会有新的选择了,因为你要是一个智慧者,不说是大智慧,就是这样一个清晰观察的智慧、观察慧,你要是依这样一个对比者,那你对你的生命的选择一定会重新开始。

  

你要说我就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我就这么个人。那也行,但是我感觉到我们总有一天会觉悟的,因为这是个必然的结果。要是我们在这前三个过程中(习惯、执著、迷惑)不警觉,苦果现前的时候再警觉也是苦果了。实际上我们生命中每一个相续基本上都很苦的,我们没办法去跟这些智者圣者相比,但是好比说你贫瘠的人可以跟那些富有者比,没有权利的人可以跟那些有权利的人,丑陋的人可以跟那些美貌的人比,你作为容易迷失的可以跟那些作为清晰的人比,比一比,实际我们真是……,不说自卑,应该觉悟,应该警觉自己。那你要说我这个都不比了,我不攀比了,我本来具足,那你这个习惯的东西也会散坏。你若真从本来具足的心、平等的心来看,那我们的执著也会散坏。这个对比,不是让我们攀比的,是来让我们用观察的,让我们来择取自己的心理作为。

  

诸位菩萨,因为我们没有观察的习惯,我们有习惯性的习惯。所谓的习惯就是杀盗妄淫、贪嗔痴慢疑,这个习惯是很强的。但是观察的习惯,尤其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人的观察力更衰败了。过去中国任何一个中国人出去,什么都能拿得起的,现在也开始分科分类了,慢慢的,观察能力、作为能力都会退失。诸位菩萨应该警觉我们自身的业习、执著与迷惑,起码说在这三个过程还没造成重大恶缘的时候。

  

现在人一般把死认为是苦果,好比说很多念佛人把临命终时当成苦果,他就会说我这所有的就是为了死那一刻钟我能往生极乐世界,现在的作为他根本不管,现在的心地、生命的价值、智慧的价值、意识的价值他不问,所以他就在那个苦果上用功夫,那已经晚了。你一定要在这个习惯执著迷失的某个阶段去觉悟它,去认知它,才有意义,有价值。当我们在习惯一生起的时候,就象“意乐人生五步骤”,一生起的时候我们就能警觉它,那是最直白的,避免了很多执著迷惑造成的苦果,或者说能觉悟它,或者说就这个习惯而觉悟——习惯显现自行解脱方便,人得自行解脱方便,那就即心即佛了,那观察是后效应了。即心即佛,你可以在一个后效应上去审视,但心作心是这样做一个对比观察,对凡夫来说,只要愿意学习佛法的人、愿意觉悟的人、愿意离苦得乐的人、有一点法喜的人,这是十分方便的。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2011年7月20日

  

《安居第六十四日(二):于无佛法世界住持庄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