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四日(二):于無佛法世界住持莊嚴▪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得你了,那時候欲學則晚了。這個“晚”,就是你用不上力了。很多人經常會這樣說,哎呀,這個事情怎麼做不成,你看別人那麼大的福報,什麼都是垂手而得的。他只看到人的果報了,而看不到人的因。作爲一個凡夫,就是去求別人的果,而不去求別人的因。很多人看到一些搞企業的人成就了,一些人在官宦的位置上成就了,一些人在自己的理論體系上有成就了,有的人修行道德有所成就,去羨慕這個,而不去看他的因地的作爲,不去依他的果返照他的因有什麼作爲,不去這樣看,所以就有很多怨氣,很多不足,很多自卑,或者很多在此處迷失的一種糾纏,結果浪費了自己大好的人生。因爲每一個人的本具與諸佛的本具是沒有差別的,但就是我們從來沒有認知它,沒有運用過它,因爲你沒有機會去認知它。

  

我們觀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莊嚴,就是以入功德爲方便——入佛功德,依佛功德爲自功德方便,來作認知對比,來消融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的迷失與業力的貧瘠。因爲我們大部分在顛倒與不足的心智中去掙紮、渴望、索取,結果造成了心靈的貧瘠的相續。諸佛如來他們順著本性具足、本性莊嚴、本性清靜這個順性的作爲,他們圓滿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一切處就是自在力、方便力、通變力,饒益有情而無所畏懼。我們若是沒有超越九界這樣一個徹底的隨順與觀察,那難免在這個六道的業中沈淪。

  

前天我們講到很多人叁惡道尚不願意出離,況且善道?況且聖道?我們都知道殺盜妄淫、愚癡固執、破戒、壞人善緣,這都是惡道的作爲。財色名食睡,誰都知道這是地獄的根、惡道的根、惡道的作爲,但是又有幾個不去做呢?爲什麼你知道還去做呢?——不是真知,是聽別人講這會墮叁惡道,你根本不相信,因爲你的業還不成熟,你現在在惡道的邊緣徘徊而知,撞到苦的時候說真苦,但是有一刹那的善緣護持著你,你感覺到又不苦了,你又繼續造惡的東西了,又去在惡的地方徘徊了。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在善惡邊緣徘徊的特別多。我們每個人與他人一對比的時候,都有太多的不足,但我們這裏面沒有任何的埋怨,都是自作自受的。你靜靜地沈澱下來,看到都在自作著、自受著,那我們下面繼續在做,就繼續在受。我們若真正認識到自作自受,那埋怨社會、埋怨父母、埋怨親朋好友周邊人的機會就沒有了,對自己的作爲就負起責任了。恰恰是越愚癡、越固執的人、罪惡越多、痛苦越多的人,埋怨、指責他人、推脫責任的東西越多,反省的機會越少,負起責任的主動性基本上很少見過。

  

所以觀察阿彌陀佛的殊勝功德,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人群裏,它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法則,令我們只要對自己生起一點點責任感,那就會如實地去實踐這個法則。有人說我們沒有這個責任怎麼辦呢?那我們就結個善緣。這個簡單,實際就是擯棄了九界的作爲,因爲九界的作爲太複雜了。這個易行道,易行就易在這個簡單的隨順觀察、簡單的思維、從本淨、本源思維。因爲佛不過是代表著一切衆生的本具,所以從本具處作爲緣起,修行易行,直指究達。這樣一個依佛果地覺的因地心,其本身殊勝,其結果一定是殊勝的。所以我們要是依正修行來修持,我們這一生很容易能隨順著佛願,隨順著法性,隨順著自身的究竟意樂,也就是本具的功德,那就容易安住在真正安心的這個事實的利益上來。那麼在這樣一個分段死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使自己甯靜下來,安詳從容起來,使自己如實起來,使自己那種掙紮的、扭曲的、自我殘害的心,真正變得健康,因爲具足就健康,因爲清淨就輕快,因爲本來莊嚴就無所虧欠,就會享受這個人生與依報,而不是在這裏面去掙紮——在這本來具有的心地中去再增加一個虧欠的心;在本來清淨的心中再去把所謂的心垢去掉;在本來莊嚴的心中再去修建一些所謂的莊嚴。不需要。他會甯靜地、以休息的心態生活在這個世俗的末端,必然會歸向于究竟的清淨的國度,乃至成就無上菩提,這是一個必然的趣向。

  

我們要是不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不是正修行,那沒有問題的,好比你說我求福,我求一個什麼樣的禅定,我求忏悔,我求什麼,那麼就不是一個正修行。四種菩薩正修行,所有講法都是依佛的果地覺來展示的,順性而展示出來的,或者說讓我們的意識作爲順性來觀察,順果地覺來觀察,或者融入果地覺再觀察,融入法性再觀察,再去體驗,融入諸佛的誓願再去體會自己的思維願望,觀察自己的願望,它不斷地讓我們變換角度。

  

我們以前的角度就是對自業他業共業的一種糾纏,對自己習慣的一種執著、固執,把自己封在一個很狹隘的圈子裏面不能自製,甚至過去生一直這麼糾纏不清,這一生還要糾纏,下一生可能還會生生世世去糾纏。而此教法以正修行直指于究竟地,使我們在正行的當下就能了知結果的必然——這個結果一定是佛的果地,它是真實不虛的,何以故呢?你所有的思維言說觀察憶念皆是以依佛的果地覺來作爲一個入手、隨順、融入的方便,不依第二緣,皆依此唯一因緣。

  

以前我們提出來唯佛是念,實際說就是唯佛是正念。你念其他的,你觀察它的業報一定是其他果報。因爲這個心作心是不可思議,在凡夫地即心即是的作爲缺乏一個觀察的階段,所以很多人不能承接即心即是,就是印契之刹那成熟,印壞文成,即脫苦海這樣一個方便教法了不能得見。那麼心作心是有觀察的這個過程,好比說我們執著自己的業習時,你看一看心地的承受乃至過程是個什麼果報,我們念佛之時,你觀察它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緣起、相續過程,即知結果,那我們這樣就有一個心作心是的觀察過程。所以在淨土教法中,我們現在學的二十九種觀察,主體運用是心作心是,這個地方有極大的觀察的空間,我們可以去對比,這個觀察是需要對比的觀察,你要不去對比就觀察不出來。

  

實際我們的習氣真是不可怕,我們寫過它的四個過程——習氣;執著,執著也不可怕;迷失,迷失也不可怕;苦業,我們比較怕苦業。一般習慣來了,人都感到很爽,很自得,人在這個地方都很實。執著,有危機感了,人在這個地方就有點虛了,爲什麼呢?他要執著,就怕脫離習慣。很多人解釋自己的習氣的時候說,哎呀,我實在改不了,我沒法改,習氣太厚了。實際這是一種執著,他心發虛,他有怕的東西。那後面肯定是迷失、迷惑,實際迷惑也不可怕,迷惑後面徘徊出來了,這個也不可怕。但是我們最主要怕什麼呢?——苦果。這個大家都怕,前面的都不可怕,苦果來了,怕了。很多人被抓起來說後悔了,有的人被槍斃的時候後悔了,有的人被打壞了後悔了,有的人被刀砍了後悔了,因爲苦果成熟的時候他後悔了。但在習慣、執著、迷失的地方一般人都不怕,這個地方可以警覺,在哪一處警覺都不晚,那你就可以避免這個苦果,或者說你能覺悟它。沒有一個人說我是沖著苦果去的,但你的作爲,即你的習慣執著與迷惑這本身就是苦果的一個標志,只要你不覺悟它,苦果是必然的。我們要善于觀察對比。

  

那我們在“心作心是”這個地方憶佛念佛呢?前面說了很多憶佛念佛的方法,我們在憶佛念佛中再看它會是一個什麼緣起、過程與結果,不管是順佛願順法性順我們的意樂,哪怕你短暫的一念。兩念都行,一分鍾、一秒鍾,你去憶佛念佛,你真正地這樣作爲。

  

習慣很多,殺盜妄淫都是習慣,財色名食睡也都是習慣,我們對習慣根本都沒有怕的東西,很多人在這裏反而有樂與踏實的東西,他說這有樂啊,因爲他習慣了,適應了,但後面相續的過程中産生的東西他觀察不到,所以說這都是近利,寸光所見,你看到的就是很短淺的東西,你在這個習慣上得到一個安住。很多人在生活自己的空間中一旦習慣了,就感覺到很舒服,這個很舒服之後就開始執著、放逸、強化自我,然後就迷失,迷失痛苦。但是在單單的習慣這個角度上,我們沒有什麼怕的,這個東西很誘惑人。但是你要是有能看到結果的眼力,深入觀察、細致觀察你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可能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會有新的選擇了,因爲你要是一個智慧者,不說是大智慧,就是這樣一個清晰觀察的智慧、觀察慧,你要是依這樣一個對比者,那你對你的生命的選擇一定會重新開始。

  

你要說我就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我就這麼個人。那也行,但是我感覺到我們總有一天會覺悟的,因爲這是個必然的結果。要是我們在這前叁個過程中(習慣、執著、迷惑)不警覺,苦果現前的時候再警覺也是苦果了。實際上我們生命中每一個相續基本上都很苦的,我們沒辦法去跟這些智者聖者相比,但是好比說你貧瘠的人可以跟那些富有者比,沒有權利的人可以跟那些有權利的人,醜陋的人可以跟那些美貌的人比,你作爲容易迷失的可以跟那些作爲清晰的人比,比一比,實際我們真是……,不說自卑,應該覺悟,應該警覺自己。那你要說我這個都不比了,我不攀比了,我本來具足,那你這個習慣的東西也會散壞。你若真從本來具足的心、平等的心來看,那我們的執著也會散壞。這個對比,不是讓我們攀比的,是來讓我們用觀察的,讓我們來擇取自己的心理作爲。

  

諸位菩薩,因爲我們沒有觀察的習慣,我們有習慣性的習慣。所謂的習慣就是殺盜妄淫、貪嗔癡慢疑,這個習慣是很強的。但是觀察的習慣,尤其我們這個時代,尤其是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人的觀察力更衰敗了。過去中國任何一個中國人出去,什麼都能拿得起的,現在也開始分科分類了,慢慢的,觀察能力、作爲能力都會退失。諸位菩薩應該警覺我們自身的業習、執著與迷惑,起碼說在這叁個過程還沒造成重大惡緣的時候。

  

現在人一般把死認爲是苦果,好比說很多念佛人把臨命終時當成苦果,他就會說我這所有的就是爲了死那一刻鍾我能往生極樂世界,現在的作爲他根本不管,現在的心地、生命的價值、智慧的價值、意識的價值他不問,所以他就在那個苦果上用功夫,那已經晚了。你一定要在這個習慣執著迷失的某個階段去覺悟它,去認知它,才有意義,有價值。當我們在習慣一生起的時候,就象“意樂人生五步驟”,一生起的時候我們就能警覺它,那是最直白的,避免了很多執著迷惑造成的苦果,或者說能覺悟它,或者說就這個習慣而覺悟——習慣顯現自行解脫方便,人得自行解脫方便,那就即心即佛了,那觀察是後效應了。即心即佛,你可以在一個後效應上去審視,但心作心是這樣做一個對比觀察,對凡夫來說,只要願意學習佛法的人、願意覺悟的人、願意離苦得樂的人、有一點法喜的人,這是十分方便的。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2011年7月20日

  

《安居第六十四日(二):于無佛法世界住持莊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