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n="left">以前我认为这个意乐提一提,不直接去谈这些东西,可能人舒服一些,现在想一想,为了大家的意乐,还是谈一谈,当然也遮一些东西。希望大家警觉自己内心的意乐与需求,警觉一下。你过去怎么样,我们谁也不会怎么样谁。自己要警觉自己的意乐——我们究竟要做个什么?我们这一生一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守护呢?别人不问,我们自己会不会问问自己呢?我们让别人问很困难,问自己是很容易的。但要是我们平时不提示自己、问问自己的主题是什么,自己问自己的人也不多,可能就这样过了。真正逼迫你问自己生命主题的时候,也可能很多人就晚了。
运用意乐,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反而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大事情,不至于趋向于苦果的这样一个重要的举措。那么在这样一个初发心、相续与结果可视的念佛法门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自己人生的这种不准确,人生的这种迷惑、迁怒,或者人生的这种习惯的徘徊,习惯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苦楚,很容易看得到的。因为念佛,必然是一眼就看得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心里所有的心所与作为你都能看得到的,乃至动念的趣向你都能看得到的。
我们真正作为一个念佛人,自业他业共业千变万化,我们总不离于念佛、忆佛,总不离于赞佛,总不离于随顺佛陀的威德、善巧、无染、智慧与慈悲,而不是迷失于自业他业共业的业相中去。
我回忆回忆这些找我算账的菩萨的作为,大部分人就是在某个时刻一爆发,爆发性的,突然一个爆炸性的东西,他会突然说起来,你感觉有点太突然了,平时不是这样子的,平时也在念佛在修行,甚至于还在教育别人,还在影响别人等等,突然爆出来了一些与佛法绝对违犯的一些说法,你感觉到——哦,含怨,平时就含着这个东西了,含不住了就爆出来了。这一爆他怎么痛快说什么,你感觉不应该说这些话,但都说了,就是不能承受。
生命的升华
我们平时做事做人,可以这样细细地去审观,因为这是大家自身的事情。但我们自己审思清楚了,也可以帮助别人。
意乐是一个很松弛的心理作为,也很大方,他会给人带来宽缓的现下,当然有喜悦,有力量,这样我们在作为的时候就很有力,他有这种有力、喜悦的内容,这个内容你会体会的到,那么我们就不会在做这个事情之外再去索取什么了,我们就会有一个等持的力量。这个等持,过去称为正受。正受会使人心情有安乐的东西,安乐与轻快就会表现出来,这是个必然的。我们在当下要是真正由意乐来引发我们的作为,它就会表现这种相续,这个轻安就会表现出等持。等持,我们一般说“三昧力”,乃至会出现变化善巧。这个变化,不是被压变化的,是你可以主动进趣变化的,这一类东西可以引发于通力。
但我们要是没有意乐这个大方有力的作为,他就会变异,就会向未来索取,就会沉淀一些垃圾性的东西,沉淀一些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不满,对他人的不满,对作为的不满。这些不满就会产生幽怨,产生一些恨与迷失。一旦忍受承受不了就会爆发一些恶性的表达或者作为,那就称为恶果。
意乐毕竟是一个善的趋向。你可以去实践的。假使我们用意乐来引发我们的念佛,就动这么一个心念——我很快乐地念佛。那你在念佛的时候,别人不会看着你皱着眉头要计较个啥的,你不会的。你感到很松弛,这个地方你就会有力量,因为你没有什么负担,你也很从容,就是说你不会急躁,你会远离这种急躁的过失。很多人为了数字啊,为了作为啊,为了达到某个效果,就很急躁,于功利,那么等持的东西就会丧失。
等持是什么?就是你的作为和你的心理状态是契合的。它就有正受。什么叫正受呢?就是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什么效果呢?很多人修行在追求这个追求那个,不需要追求,你这个意乐把握的准确了,他就有力,就有内容,你就会体会到它准确的相应的内容。这个内容是你根本想象不来的。很多人在念佛中一旦正受的东西现前了,人就会产生一种所谓法喜充满的法喜。这个轻安就会使你慢慢地充盈起来,有充盈的感受。那么这个等持,就会使你真正的遍满。因为充盈会遍满,过去说法喜充满。那么就会出现那种变化力、善巧力。这个力量不是我们的思维,不是我们的想象,不是我们的妄想能造就出来的,他的来源一定是从意乐这个作为实践的。要没有意乐,我们很多作为就必然沉淀出一些埋怨啊,责任啊,计较啊,或者说一些我付出没有得到对等的收获的那种不好的感受。那就会产生一些无意义的结果。而意乐、等持、正受不是这样,不是垒砌这些名词,它就是这个过程。
就象七菩提分——你有正念了,就会择法,择法就会精进,精进就会出现所谓的轻安,轻安就会出现所谓的喜悦,那就会出现定,定你再一舍,就是平等安住。那你就会真正体会到三昧力之后的变化,即你的生命的升华,或者说意识道德的升华,或者说意识空间的升华。
我们很多人就停在一个地方,他的生命就不能升华,他永远生活在一个层面,或者说生活在一个堕落的层面上,而不能去升华出来,为什么呢?就是没有一个意乐的透视。
意乐不是外求的,意乐实在是一个内在的熏修。他不会去外求于、计较于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得失、大小,这都没有意义了,他不必要去考究这些东西了,就是说他不操这个心了,也不浪费这个经历了,那么内在熏修的机会就加重了。我跟大家拜这几十分钟的阿弥陀佛,每次拜的时候,我要是严格地用一个意乐去观察,基本上动个念头几十分钟的礼拜就结束了。要是心里稍微顾一些其他东西,就感到时间有点长,感到礼拜这么多呢?稍微心一散漫,往外一漫溢,有时候就会出汗,就会感到为什么要这样拜来拜去的?但是一内敛,你自己按照所谓的方法去实践的时候,时间就太快了,你就感到还没有拜呢,身体还没有发动呢,就已经结束了。为什么呢?这个内敛会使我们的精、神、气迅速在生命内部起到一个乐的东西,就是说有内容,这个内容会使你从容起来,很从容很从容的,我们说从容不迫,让你在你自己心灵深处去感知、深观的时候,外面的时间太快了。
很多人就有这样的感觉,逢到知己、朋友在一起,一天一瞬间就过去了。但是要遇到自己的怨怼、一个很烦的事情,度日如年,一秒钟都不想,有的几分钟就要疯掉了。那为什么呢?就是这个内容的问题呀,他不知道这个内容是我们心里的一个主动。你若知道这个时间是主动的,那你什么时间都可以从从容容,象你遇到最好的亲人、最好的朋友,真是“有朋来自远方不亦乐乎”那种心理去做每一个事情,对待每一个事情,让你的心充满那种喜悦。什么喜悦呢?哎呀,时间太快了。那种喜悦,那种轻快的喜悦,要不然我们就是熬煎生命,太痛苦了。很多人违背自己的意志做事情,真是度日如年啊。太划不来了,大好的时光让给别人,那不是浪费了么?可惜啊,青春年华就这样悄悄地熬煎过去了。
我在般舟道听他们讲,哎呀,不得了啦,我在这一天一夜中感觉象几十年就过去了。那是什么呢?——熬煎了。那个熬煎还没有啥,那就在一个空间内,他怨恨谁呢
——他说,阿弥陀佛你怎么搞这么个东西呀?但他出来的时候就不那样想了。而要是说在这个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或者修行的大环境中,那意乐就象个发动器一样,我们都知道你任何一个机器你要发动一下,尤其飞机发动起来了,到那个高度就可以慢慢地,很省力地飞行了,那个发动机很不费油,速度也很快。但发动这一刻是十分重要的。意乐呢?是一个很好的发动机,是一个很精密的发动机,你在任何国家都买不到,只能在你这儿买到的。我们要是没有这个意乐,就发动不起来我们修行的结果——就是你自己的真实,你体会不到很深的法益。也许你知道某个阶段了,你会感到哎呀,这有啥意思呢?很多人说念佛啥意思呢?修行啥意思呢?所以说他就向往世俗,世俗的一点一滴他都不放,要他修行那就受熬煎了。为什么呢?他没有这个力,就是没有这样一个启飞的高度。所以作为念佛人,这个地方一定要审视清楚。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十八2011年7月18日
《安居第六十二日(一):意乐的真实与相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