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二日(一):意樂的真實與相續▪P3

  ..續本文上一頁n="left">以前我認爲這個意樂提一提,不直接去談這些東西,可能人舒服一些,現在想一想,爲了大家的意樂,還是談一談,當然也遮一些東西。希望大家警覺自己內心的意樂與需求,警覺一下。你過去怎麼樣,我們誰也不會怎麼樣誰。自己要警覺自己的意樂——我們究竟要做個什麼?我們這一生一生的主題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守護呢?別人不問,我們自己會不會問問自己呢?我們讓別人問很困難,問自己是很容易的。但要是我們平時不提示自己、問問自己的主題是什麼,自己問自己的人也不多,可能就這樣過了。真正逼迫你問自己生命主題的時候,也可能很多人就晚了。

  

運用意樂,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說,反而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大事情,不至于趨向于苦果的這樣一個重要的舉措。那麼在這樣一個初發心、相續與結果可視的念佛法門中,我們很容易看到自己人生的這種不准確,人生的這種迷惑、遷怒,或者人生的這種習慣的徘徊,習慣給我們帶來的一些苦楚,很容易看得到的。因爲念佛,必然是一眼就看得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心裏所有的心所與作爲你都能看得到的,乃至動念的趣向你都能看得到的。

  

我們真正作爲一個念佛人,自業他業共業千變萬化,我們總不離于念佛、憶佛,總不離于贊佛,總不離于隨順佛陀的威德、善巧、無染、智慧與慈悲,而不是迷失于自業他業共業的業相中去。

  

我回憶回憶這些找我算賬的菩薩的作爲,大部分人就是在某個時刻一爆發,爆發性的,突然一個爆炸性的東西,他會突然說起來,你感覺有點太突然了,平時不是這樣子的,平時也在念佛在修行,甚至于還在教育別人,還在影響別人等等,突然爆出來了一些與佛法絕對違犯的一些說法,你感覺到——哦,含怨,平時就含著這個東西了,含不住了就爆出來了。這一爆他怎麼痛快說什麼,你感覺不應該說這些話,但都說了,就是不能承受。

  

  

生命的升華

  

我們平時做事做人,可以這樣細細地去審觀,因爲這是大家自身的事情。但我們自己審思清楚了,也可以幫助別人。

  

意樂是一個很松弛的心理作爲,也很大方,他會給人帶來寬緩的現下,當然有喜悅,有力量,這樣我們在作爲的時候就很有力,他有這種有力、喜悅的內容,這個內容你會體會的到,那麼我們就不會在做這個事情之外再去索取什麼了,我們就會有一個等持的力量。這個等持,過去稱爲正受。正受會使人心情有安樂的東西,安樂與輕快就會表現出來,這是個必然的。我們在當下要是真正由意樂來引發我們的作爲,它就會表現這種相續,這個輕安就會表現出等持。等持,我們一般說“叁昧力”,乃至會出現變化善巧。這個變化,不是被壓變化的,是你可以主動進趣變化的,這一類東西可以引發于通力。

  

但我們要是沒有意樂這個大方有力的作爲,他就會變異,就會向未來索取,就會沈澱一些垃圾性的東西,沈澱一些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不滿,對他人的不滿,對作爲的不滿。這些不滿就會産生幽怨,産生一些恨與迷失。一旦忍受承受不了就會爆發一些惡性的表達或者作爲,那就稱爲惡果。

  

意樂畢竟是一個善的趨向。你可以去實踐的。假使我們用意樂來引發我們的念佛,就動這麼一個心念——我很快樂地念佛。那你在念佛的時候,別人不會看著你皺著眉頭要計較個啥的,你不會的。你感到很松弛,這個地方你就會有力量,因爲你沒有什麼負擔,你也很從容,就是說你不會急躁,你會遠離這種急躁的過失。很多人爲了數字啊,爲了作爲啊,爲了達到某個效果,就很急躁,于功利,那麼等持的東西就會喪失。

  

等持是什麼?就是你的作爲和你的心理狀態是契合的。它就有正受。什麼叫正受呢?就是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什麼效果呢?很多人修行在追求這個追求那個,不需要追求,你這個意樂把握的准確了,他就有力,就有內容,你就會體會到它准確的相應的內容。這個內容是你根本想象不來的。很多人在念佛中一旦正受的東西現前了,人就會産生一種所謂法喜充滿的法喜。這個輕安就會使你慢慢地充盈起來,有充盈的感受。那麼這個等持,就會使你真正的遍滿。因爲充盈會遍滿,過去說法喜充滿。那麼就會出現那種變化力、善巧力。這個力量不是我們的思維,不是我們的想象,不是我們的妄想能造就出來的,他的來源一定是從意樂這個作爲實踐的。要沒有意樂,我們很多作爲就必然沈澱出一些埋怨啊,責任啊,計較啊,或者說一些我付出沒有得到對等的收獲的那種不好的感受。那就會産生一些無意義的結果。而意樂、等持、正受不是這樣,不是壘砌這些名詞,它就是這個過程。

  

就象七菩提分——你有正念了,就會擇法,擇法就會精進,精進就會出現所謂的輕安,輕安就會出現所謂的喜悅,那就會出現定,定你再一舍,就是平等安住。那你就會真正體會到叁昧力之後的變化,即你的生命的升華,或者說意識道德的升華,或者說意識空間的升華。

  

我們很多人就停在一個地方,他的生命就不能升華,他永遠生活在一個層面,或者說生活在一個墮落的層面上,而不能去升華出來,爲什麼呢?就是沒有一個意樂的透視。

  

意樂不是外求的,意樂實在是一個內在的熏修。他不會去外求于、計較于外部環境對自己的得失、大小,這都沒有意義了,他不必要去考究這些東西了,就是說他不操這個心了,也不浪費這個經曆了,那麼內在熏修的機會就加重了。我跟大家拜這幾十分鍾的阿彌陀佛,每次拜的時候,我要是嚴格地用一個意樂去觀察,基本上動個念頭幾十分鍾的禮拜就結束了。要是心裏稍微顧一些其他東西,就感到時間有點長,感到禮拜這麼多呢?稍微心一散漫,往外一漫溢,有時候就會出汗,就會感到爲什麼要這樣拜來拜去的?但是一內斂,你自己按照所謂的方法去實踐的時候,時間就太快了,你就感到還沒有拜呢,身體還沒有發動呢,就已經結束了。爲什麼呢?這個內斂會使我們的精、神、氣迅速在生命內部起到一個樂的東西,就是說有內容,這個內容會使你從容起來,很從容很從容的,我們說從容不迫,讓你在你自己心靈深處去感知、深觀的時候,外面的時間太快了。

  

很多人就有這樣的感覺,逢到知己、朋友在一起,一天一瞬間就過去了。但是要遇到自己的怨怼、一個很煩的事情,度日如年,一秒鍾都不想,有的幾分鍾就要瘋掉了。那爲什麼呢?就是這個內容的問題呀,他不知道這個內容是我們心裏的一個主動。你若知道這個時間是主動的,那你什麼時間都可以從從容容,象你遇到最好的親人、最好的朋友,真是“有朋來自遠方不亦樂乎”那種心理去做每一個事情,對待每一個事情,讓你的心充滿那種喜悅。什麼喜悅呢?哎呀,時間太快了。那種喜悅,那種輕快的喜悅,要不然我們就是熬煎生命,太痛苦了。很多人違背自己的意志做事情,真是度日如年啊。太劃不來了,大好的時光讓給別人,那不是浪費了麼?可惜啊,青春年華就這樣悄悄地熬煎過去了。

  

我在般舟道聽他們講,哎呀,不得了啦,我在這一天一夜中感覺象幾十年就過去了。那是什麼呢?——熬煎了。那個熬煎還沒有啥,那就在一個空間內,他怨恨誰呢

  ——他說,阿彌陀佛你怎麼搞這麼個東西呀?但他出來的時候就不那樣想了。而要是說在這個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或者修行的大環境中,那意樂就象個發動器一樣,我們都知道你任何一個機器你要發動一下,尤其飛機發動起來了,到那個高度就可以慢慢地,很省力地飛行了,那個發動機很不費油,速度也很快。但發動這一刻是十分重要的。意樂呢?是一個很好的發動機,是一個很精密的發動機,你在任何國家都買不到,只能在你這兒買到的。我們要是沒有這個意樂,就發動不起來我們修行的結果——就是你自己的真實,你體會不到很深的法益。也許你知道某個階段了,你會感到哎呀,這有啥意思呢?很多人說念佛啥意思呢?修行啥意思呢?所以說他就向往世俗,世俗的一點一滴他都不放,要他修行那就受熬煎了。爲什麼呢?他沒有這個力,就是沒有這樣一個啓飛的高度。所以作爲念佛人,這個地方一定要審視清楚。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十八2011年7月18日

  

《安居第六十二日(一):意樂的真實與相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