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p align="left">
善始善终的念佛人
有一年我们打七,打了几个七以后我下山了,回到寺庙里,有一个出家师父跑来跟我说,他不信阿弥陀佛了。我说你过去信过吗?他说过去信。我说现在为什么不信了?他就讲他们家里人的果报,大家都念佛,结果堕到地狱里去了,这念什么佛呢?念佛有什么用呢?我说你念的是地狱,没有念佛呀。
所以我们信佛,这个意乐不是业相,意乐是心念所依。他把自己的业相跟念佛并联了。他不说是他的心念所依,很多人会打来电话问,我们家里人去世了是不是往生了?他能到哪一道?我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可以评判的——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心念所依,自己怎么祝福的
借用哪种力量?回向哪种力量?给他引哪个路?再一个是他自身的作为。
我们要到某个地方的目标不清晰、在徘徊的时候,来个明白人,你说我要到某个地方怎么走?他告诉你怎么走。你听的清楚了,或者你请他干脆领你一段路,到明确的地方再舍你。对方若能领一段路,你很轻松就到达目的地了。我们亲人去世以后,会在十字街头——他们的中阴就是在徘徊,这时候要来一个明白人,心理所依清晰明白,他有力又明了,他就可以给自己的亲人直接去领路,所以过去的人说在49日中,一七,二七,三七,七七之间去用一些方法,去回向,劝导自己家里亲人去极乐世界这样明确的目标,不要在业力海中被业风吹荡、迷失。
有的菩萨说我梦见我们家里人怎么样了,梦见他到恶道里了,那我就不信佛了,或者说几个人都梦见他到恶道里了,结果就不信了,不信自己的亲人往生极乐世界。这还是心念所依,心念所幻现的梦,把它当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了,那可就悲惨了。所以许多人用梦兆来评价净土的修行,就很惨了。所以我们平时的意乐与意愿很重要,梦兆业相,这些如幻的,没有自性的,业力的,跟念佛反而关系都不大了。九界你都可以超越它,你就不能去在意这个东西。你所在意的是念佛的得力,随顺佛法的得力,随顺佛誓愿的得力处,其他的你不能关注。要不然我们想去走出这个苦业,太困难了,因为你把自己把他人导向苦业的果报了,因为你在执着,你在迷惑中,你在相续这个过程中这么作为,结果一定是苦业。
作为念佛人可以看一看临终须知。临终须知无外乎是给对方一个明确的导向,决定的导向,一点都不能含糊的一个指引,一个有力明了的指引,令对方能进趣极乐世界。但很多人就不断地去摸头,摸胸口,摸膝盖,摸脚,看哪儿还有气,反正脚上有气了就是地狱了,膝盖有气就是畜生了,小腹有气就是鬼道了,天天就祝福这些东西,胸就人道去了,额上一摸去了天道了,顶上一摸往生了,就天天摸这个东西,没有用。那你说这是不是个评判的东西呢?可以的,但我们主要的用心不能在这个地方,因为在这儿你就是对待一个宿命的业力是一样了,你就是个旁观者,看戏的人,你也不去真正善良地引导他了,你若引导他,你就有些主动的作为——说法、念佛、引导、劝化等等,你就不会等着摸那个热量在哪儿了。
我认识许多国内的助念团的这些菩萨们,现在还有一些助念团在不断地成立,他们就会来谈一谈助念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很多助念的人到以后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我可以让你往生;再一个就是怎么这么多念佛的人,往生的这么少呢?心就灰了,不愿意再助念了。就这两个结果。
我们若不知道意乐与心念所依的作用力,在征兆上用功夫无疑是现缘业力的一个状态,不管它是不是事实,你起码不是念佛人,念佛人就是说即使这是一个事实,你也要也念佛,因为你是念佛人。就是说我们的业力苦已经成熟了,我们也应该念佛,这是念佛人。你不能说我的苦业成熟了,我就不念佛了,我不信佛了,因为什么?——我受苦了。这是个什么话呢?但是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所谓的念佛人,你要小心他,小心什么呢?他不念佛,他念自己的业,然后把这个业的脏水泼到佛身上,说你看我念佛我怎么还这么苦呢?他迷惑了,他执着于自己习惯的染着了,他就沉浸在自己苦业的果报上了,他没有心系于佛。我们知道下品下生,乃至到命终之时,苦相现前,种种恶报现前,恶境现前,这个时候所谓的善知识,真正若够得上是善知识,够得上个是念佛人,你就为他念佛,劝他念佛,那么地狱化成清凉池,那就能往生彼国,乃至十念。我们要不知道这一点,我们不能做一个善始善终的念佛人。什么叫善始善终?——什么样的果报面前你都应该念佛。你不能因为你的果报不好,你家人的果报不好,你周边的果报不好,就不念佛了,你说这念佛没有用,没有用是你不念佛了,你念佛一定有用!你所缘的东西出问题了。
为什么要谈这个意乐呢?虽然看着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很多人就忽略这个事情——即意乐的真实与意乐的相续。好比说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不管什么样的境地,什么的现缘,什么的状态,他人什么现缘,他人什么状态,自己什么状态,念佛是一个相续的意乐,这样你会成就。因为自己的色身出问题了,因为自己的家庭工作单位出问题了,因为自己的亲人出了什么不正常的事情,就把这些责任推给佛陀了,然后自己就不念佛了,说这个果报没啥意思,那么这就出问题了,就落在念苦果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算账”了。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在初发心的相续中没有认真。我们作为正修行者,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小心。
警觉自己的意乐
所以意乐这个话题,我还是希望大家自己从作为、心灵中去自我审视。我们过去什么样子,我们不管他,也不用计较,现在我们自己要正面地认知与运用,运用这个所谓的意乐。过去什么样子已经过去了对不对?你追也追不回来了,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所以把我们念佛的初发心、相续、结果认识清楚,要有意乐。这样你成就是必然的,要是没有这个意乐,你还在一个被迫的情况下去念佛,去学习,去做居士,做出家人,最后算账很麻烦,实际算账是个苦果。我遇到这个算账的菩萨现在的结果,回想回想真是初发心你怎么不提醒他呢?算账一定是个苦果,就是没有得到回报的那种怨恨与迷失,表现的特别厉害,这是很苦的一个结果。
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念佛人,从初发心开始,在相续与结果的过程中,要同等地对待,即用意乐来贯穿着整个过程,要不然真是很麻烦。或者说我们要依着佛果发心,依着这个相续,依着这个结果,就是始终一如的一个修持,就是每一个当下无间修,实际是道不可须臾离,从初发心到相续中是一样的。
因为遇到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就比较敏感这个地方。许多学佛人,平时他忽略,不要意乐,就是被迫的。这个不意乐、被迫都很细微,看不见,但心理总是有点不情愿不意乐,这个东西沉淀起来就不得了了。可能一时沉淀也没有啥,积累就不得了了。可能积累你要是认识它了也没有啥,积累的不能承受就不得了了。
一个居士找我说,有一个出家人舍戒时埋怨很多人,出家做得好不好是自己的事,他为什么会埋怨别人呢?我说主要是积累的太多了,我说你回忆回忆,你们交往的过程中,会不会给他一些沉淀的东西?——他不情愿而你去推动他,而不是引发他的意乐,你推动他一下,他去做了,他因为某个当时眼前的小利,很多人就是因为眼前的一些利害关系去出家,去学佛,但是这个利害的东西一过去了,他就不意乐了。
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前后来了有六个小伙子,他们来的时候都这么说,师父,我要出家。我说为什么出家?我们家的人、我的朋友,或者周边的什么什么人让我出家。我说你回去吧,你跟自己商量商量,商量通了再来出家。我说为什么让别人引导你来出家呢?他说他们有力量,他们看得远,我看不远。要是这样出家,眼前的推动是没有问题的,但最后的利害关系他一看不相应,那他就不能承受了,不能承受他就一定会去算账。跟谁算账呢?谁推动他找谁算账,后面就可苦的。这种怨,认为自己浪费了这么多青春年华。我就听到出家师父说“我在这儿浪费了这么多青春年华”。我就眩晕了,那你去抢人去啊?你在寺庙这么安详的生活,少造多少恶业,报答都报答不完的。不能说欲哭无泪,你感觉这个人含着怨恨在这待着,苦大仇深的。
我希望大家警觉这个东西,我们出家人也好,学佛人也好,居士也好,必须要警觉自己的心理,心理的细微的东西。有时候它很细微呀,细微的你几乎觉察不到,但是就是不爽快。很多人说不爽快。前一段时间我就劝两个出家师父回家也好,下山也好。为啥劝呢?他们就难受,天天也没有啥,但就是不意乐。不意乐了,一时感觉不大的,你要说你必须得做,不做不行,可能这样来两句他也去做了,但是这个东西就悄悄地藏起来,只要意乐没有引发出来,它都会沉淀一些索取、不对称的一些果报,因为跟他的心不对应。
这不是个小事情,但表面上是小事情,表面上是个很小的事情,严格地来说,通过沉淀积累到不能承受这样一个苦果现前,可不是小事情了,这里面有法身慧命,有道业的成败。
《安居第六十二日(一):意乐的真实与相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