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二日(一):意乐的真实与相续
中国文化对弥陀教法的需要
为什么净土教法在中国传播十分普及呢?过去有“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这样的说法,它深入人心,一定跟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背景是十分浓厚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很特定的人文现象,在地球有人类记载以来,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可能是最长久的,起码是比较明显的,秦汉以来封建意识就十分清晰,几千年来虽然不断地更迭着朝代,但还是很有秩序的相续。这个文化必然会吸引、契合、成熟着宗教的一种气息。这一点我们要是看不懂,对弥陀教法在社会上的大的动力的认识就会受到阻隔。
我们都知道早期中国本土的教法是没有佛教的,儒、道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结晶。佛教传到我们中国是十分不容易的,当然这些帝王们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也有一些感应,派一些使者去寻求这个教法。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这个异邦的教法给我们封建社会的沉淀带来了一些活泼,因为我们本土的教法有很多灰色的东西,不管是儒是道,偏灰色。《乐府》这个经典丢失了,我们中国文化就蒙上了一种灰蒙蒙的东西,比较多沉重与礼仪。佛教明快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净土教法,在我们这个比较灰色的文化背景中就容易被接受。
这个灰色长时间毕竟会给人一种暮气的感觉。以前我们中国人最崇尚的就是灰青色,不管是道观也好,一些儒家的大的建筑也好,佛教引进以后,黄色、红色的建筑气氛引进来了,象黄瓦顶、红墙壁这都是佛教的建筑理念。这种明快,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是一个大的背景,要不了解这个背景,就会有佛教毕竟是外来宗教的感知,实际它是我们的需求,我们整个民族大家庭的需求。
虽然封建的社会制度现在已经变化,但是文化相续的底色没办法一时改变,我们血里面流的就是这样灰色的底色,象我们的衣服,大家感觉最安稳的是灰色,象大量的建筑,灰瓦灰墙,不是故意的,它是民族的一种东西。那这些明快的东西无疑是我们缺乏的,所以佛教的教法根据我们的需要就传播过来了,需要是很重要的。
我们民族都需要,那个体需不需要呢?真还得问问自心,问一问自心,你一定要悄悄地问问自己。需要特别有意义,或者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真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做一个被迫的学佛者,要是对学习的东西不需要,很被动,学了以后会感觉浪费自己的时间,当然同时也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意乐与不情愿
我们的一生,若是从需要这个意乐的心中去作为,人永远是快乐的,也是真诚的。需要的作为它就有真诚的东西,要不然我们做到一定的时候心里就会反抗,就会索取,就会造成一种委屈,最后就会算账。算什么账呢?——我干这么多,我拜这么多,我学这么多,我诵这么多,我得到什么?!这就不好算了,下面烦恼就大了。我这两次接触出家生活,感觉这个“需要”特别重要。说句实话,我遇到“算帐”的出家在家的学佛人太多了,这个成分太大,因为没有需要、意乐与真诚,他的作为就有被逼被迫,或者说迫于某种东西,不得不这样做,但是真是不情愿。
今天下这么大的雨,这一群人在这个地方,要是没有意乐,后面算账的时候就麻烦了。这跟谁算呢?给天算?给佛算?给师长算?给团体算?他一定会算的,算的那个话语、那个意识表达可厉害了。这东西早晚有一天会来的,来的时候一般人都扛不住。对自己真诚的话,真是不愿意在这样的状态中去生活,真是很痛苦。以前有出家师父跟我算账的时候,我都很糊涂,我说你应该找我算账吗?我是账房先生?
你看这么大个雨天,这么大个世界,大家完全可以静静地待在一个地方去避开这个雨,或者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一个很暖洋洋的地方去,适合自己意乐的环境中去,去生活也好,作为也好,挺真实的。
我们作为一个人,这么短暂的时间,这么难得的机会,我感到我生命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言行,每一个片刻的内容,那都是自己的生命啊!或者说父母赋予我的生命,天地之间养育我这样一个生命,师长教育了这样一个生命,大众相互激励的这样一个生命,哪一刻不是生命呢?如果去掉了这个需要与真诚,我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因为这20年的时间,给我算账的真是很多,我很感慨,因为我们都同样地在吃饭,休息,在学佛,有的出家有的在家,怎么算这个帐呢?实际就是烦恼来了,不平等的心来了,平时被逼迫、不情愿的种子孕育成熟了。
人有两种格,一个是本位的人格。就是我们大众都有的自我心理、作为、意识,甚至包括习惯、性别、区域,包括你整个生命的果报,你应该尊重的,这是我们人格的,就是我们一个人之所以活在这个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他要有这个东西,这两条腿才能支撑他站起来。再一个就是你的作为身份的一个格,不管是僧格也好,居士格也好,你工作人员,你在家做父母,做妻子,做丈夫,做儿女等等,你有你的格,那个格呢?就是真诚,要不然我们这一辈子咋办呢?过去了后面给谁算账呢?跟阎王老子?找阎王不好算,十阎王可威严的,一是一,二是二,我们都知道,阎王那儿有判官,判官有铁笔与业镜啊,铁笔记载的东西丝毫不会差的;业镜照的也是丝毫无余的。有过死亡经历的人知道,在真正死亡那一刹那,业镜会把你有生以来的东西全部描述一遍,很快速地描述一遍,一般的人就在自己的作为上就崩溃了。
我们若是主动做一个事情,意乐地根据自己心灵的需要,不是要求我们心外寻,是你心灵的一个需要,你自己审观的一个需要,那你这个算账就没有了,你会做一个快乐轻松的人,因为你每一个当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做的,根据自己的审视做的,你就很轻松,你也很快乐,你也不负重了,还有轻松快乐的步履,人生就走过来了。
不情愿这个东西,因为它违背了真诚,违背了意乐,违背了我们心灵的承受能力,承受不了,积攒的多了,他就要算账,他就要就找一个对象把它处理一次,找对了还行,找不对了就麻烦,要找着判官了就麻烦了,要找着善知识、有慈悲的人还好一些。为什么我要讲这个事情呢?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现实、现前的一个事情。要是我们不把每一个当下处理的愉快,处理的快乐,处理的真诚,根据意乐来作为,根据自己心灵的承受能力,而是在自己心灵之外去做事情,后面算账的时候很痛苦的。我遇到一些菩萨,他们做不需要的事情做久了,就自己伤害自己。让人很痛苦的,你怎么解释说没有问题呀,调整一下,忏悔一下就行了。不,他自身受不了,为什么呢?心中的残余把自我给蒙蔽了。
我们学习阿弥陀佛,一定不要与世俗的这种被迫混到一起。你日常生活被迫,你功课被迫,你穿衣吃饭被迫,你学佛也就被迫,那你念佛也会被迫,它容易混淆到一起,就是说我们分不开这种意乐——我学佛是真正的意乐的,造业的时我迷茫了、我就不真诚了。他不是这样分,他会混在一起的。
为什么很多人念佛的利益他总是不现前呢?或者说做一个学佛人他怎么不快乐呢?他就不知道真诚本身就是个快乐,意乐本身就是个快乐,一动念就是快乐,需要你看的到也是个快乐,心灵的承负能力认知的到也是个快乐。他把这些东西都去掉了,附加了另外的一种东西——不快乐,心理承受不了以后,就会算账。有的人就会找佛算账,在佛前骂佛呀;有的找人算账,找师长算帐。我看着真是冤枉,活得挺被动的,念佛人最主要是要走出这个被动人生,因为这是一种沉沦与迷失。
我们昨天讲到了习气、执着、迷失与痛苦的苦业,这四个阶段虽然是一味的,是没有前后的,我们把它分出这个秩序,它毕竟都是被动人生的一个主题。我们凡夫不好的习惯特别的多,因为习惯的生活就是执着、重复与执着,所以后面的迷惑会给人造成痛苦。这个习惯基本上是对人生没有主动的认知,执着与迷失,这个过程我们稍微看不清楚,就堕到苦业的果报上了,这个果就会在我们生命中表现出来。
我一遇到这个“算账”就感觉很不可思议,因为经常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样一个事情。那你平时怎么审视自己的人生呢?怎么认识这个人生呢?所以我们为什么培养短期出家这样一个环境?就是说我不意乐这个东西了,但我又想了解,了解一下后你就可以拜拜回家了,这样就比较主动一些,比较正面地面对自己一些。
这个习惯的因,虽然很复杂,但无外乎是迷失与执着,其这个过程一定是这两个东西。我只是想把昨天的功课重复一下,提示一下我们的意乐。意乐十分重要。意乐人生那五个步骤,虽然没有什么让我们跳舞唱歌的内容,但你要真正认识到法无自性,通过那五个次序,我们的人生就变得主动了,人就有主动性了。人在这个无自性性中就不再被得失的习惯淹没了,就不再执着于迷惑了,苦业的伤害我们从当下就可以解放自己。因为这个苦业呀,自己受的时候真是不好受,也没人能替代,包括算账你也没法替代。
<…
《安居第六十二日(一):意乐的真实与相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