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二日(一):意樂的真實與相續▪P2

  ..續本文上一頁p align="left">

  

善始善終的念佛人

  

有一年我們打七,打了幾個七以後我下山了,回到寺廟裏,有一個出家師父跑來跟我說,他不信阿彌陀佛了。我說你過去信過嗎?他說過去信。我說現在爲什麼不信了?他就講他們家裏人的果報,大家都念佛,結果墮到地獄裏去了,這念什麼佛呢?念佛有什麼用呢?我說你念的是地獄,沒有念佛呀。

  

所以我們信佛,這個意樂不是業相,意樂是心念所依。他把自己的業相跟念佛並聯了。他不說是他的心念所依,很多人會打來電話問,我們家裏人去世了是不是往生了?他能到哪一道?我說有兩種東西我們可以評判的——一個是我們自己的心念所依,自己怎麼祝福的

  借用哪種力量?回向哪種力量?給他引哪個路?再一個是他自身的作爲。

  

我們要到某個地方的目標不清晰、在徘徊的時候,來個明白人,你說我要到某個地方怎麼走?他告訴你怎麼走。你聽的清楚了,或者你請他幹脆領你一段路,到明確的地方再舍你。對方若能領一段路,你很輕松就到達目的地了。我們親人去世以後,會在十字街頭——他們的中陰就是在徘徊,這時候要來一個明白人,心理所依清晰明白,他有力又明了,他就可以給自己的親人直接去領路,所以過去的人說在49日中,一七,二七,叁七,七七之間去用一些方法,去回向,勸導自己家裏親人去極樂世界這樣明確的目標,不要在業力海中被業風吹蕩、迷失。

  

有的菩薩說我夢見我們家裏人怎麼樣了,夢見他到惡道裏了,那我就不信佛了,或者說幾個人都夢見他到惡道裏了,結果就不信了,不信自己的親人往生極樂世界。這還是心念所依,心念所幻現的夢,把它當成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了,那可就悲慘了。所以許多人用夢兆來評價淨土的修行,就很慘了。所以我們平時的意樂與意願很重要,夢兆業相,這些如幻的,沒有自性的,業力的,跟念佛反而關系都不大了。九界你都可以超越它,你就不能去在意這個東西。你所在意的是念佛的得力,隨順佛法的得力,隨順佛誓願的得力處,其他的你不能關注。要不然我們想去走出這個苦業,太困難了,因爲你把自己把他人導向苦業的果報了,因爲你在執著,你在迷惑中,你在相續這個過程中這麼作爲,結果一定是苦業。

  

作爲念佛人可以看一看臨終須知。臨終須知無外乎是給對方一個明確的導向,決定的導向,一點都不能含糊的一個指引,一個有力明了的指引,令對方能進趣極樂世界。但很多人就不斷地去摸頭,摸胸口,摸膝蓋,摸腳,看哪兒還有氣,反正腳上有氣了就是地獄了,膝蓋有氣就是畜生了,小腹有氣就是鬼道了,天天就祝福這些東西,胸就人道去了,額上一摸去了天道了,頂上一摸往生了,就天天摸這個東西,沒有用。那你說這是不是個評判的東西呢?可以的,但我們主要的用心不能在這個地方,因爲在這兒你就是對待一個宿命的業力是一樣了,你就是個旁觀者,看戲的人,你也不去真正善良地引導他了,你若引導他,你就有些主動的作爲——說法、念佛、引導、勸化等等,你就不會等著摸那個熱量在哪兒了。

  

我認識許多國內的助念團的這些菩薩們,現在還有一些助念團在不斷地成立,他們就會來談一談助念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很多助念的人到以後走兩個極端,一個是我可以讓你往生;再一個就是怎麼這麼多念佛的人,往生的這麼少呢?心就灰了,不願意再助念了。就這兩個結果。

  

我們若不知道意樂與心念所依的作用力,在征兆上用功夫無疑是現緣業力的一個狀態,不管它是不是事實,你起碼不是念佛人,念佛人就是說即使這是一個事實,你也要也念佛,因爲你是念佛人。就是說我們的業力苦已經成熟了,我們也應該念佛,這是念佛人。你不能說我的苦業成熟了,我就不念佛了,我不信佛了,因爲什麼?——我受苦了。這是個什麼話呢?但是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所謂的念佛人,你要小心他,小心什麼呢?他不念佛,他念自己的業,然後把這個業的髒水潑到佛身上,說你看我念佛我怎麼還這麼苦呢?他迷惑了,他執著于自己習慣的染著了,他就沈浸在自己苦業的果報上了,他沒有心系于佛。我們知道下品下生,乃至到命終之時,苦相現前,種種惡報現前,惡境現前,這個時候所謂的善知識,真正若夠得上是善知識,夠得上個是念佛人,你就爲他念佛,勸他念佛,那麼地獄化成清涼池,那就能往生彼國,乃至十念。我們要不知道這一點,我們不能做一個善始善終的念佛人。什麼叫善始善終?——什麼樣的果報面前你都應該念佛。你不能因爲你的果報不好,你家人的果報不好,你周邊的果報不好,就不念佛了,你說這念佛沒有用,沒有用是你不念佛了,你念佛一定有用!你所緣的東西出問題了。

  

爲什麼要談這個意樂呢?雖然看著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很多人就忽略這個事情——即意樂的真實與意樂的相續。好比說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不管什麼樣的境地,什麼的現緣,什麼的狀態,他人什麼現緣,他人什麼狀態,自己什麼狀態,念佛是一個相續的意樂,這樣你會成就。因爲自己的色身出問題了,因爲自己的家庭工作單位出問題了,因爲自己的親人出了什麼不正常的事情,就把這些責任推給佛陀了,然後自己就不念佛了,說這個果報沒啥意思,那麼這就出問題了,就落在念苦果這樣最終的結果,就是在“算賬”了。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就是因爲在初發心的相續中沒有認真。我們作爲正修行者,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

  

  

警覺自己的意樂

  

所以意樂這個話題,我還是希望大家自己從作爲、心靈中去自我審視。我們過去什麼樣子,我們不管他,也不用計較,現在我們自己要正面地認知與運用,運用這個所謂的意樂。過去什麼樣子已經過去了對不對?你追也追不回來了,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呢?所以把我們念佛的初發心、相續、結果認識清楚,要有意樂。這樣你成就是必然的,要是沒有這個意樂,你還在一個被迫的情況下去念佛,去學習,去做居士,做出家人,最後算賬很麻煩,實際算賬是個苦果。我遇到這個算賬的菩薩現在的結果,回想回想真是初發心你怎麼不提醒他呢?算賬一定是個苦果,就是沒有得到回報的那種怨恨與迷失,表現的特別厲害,這是很苦的一個結果。

  

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尤其是念佛人,從初發心開始,在相續與結果的過程中,要同等地對待,即用意樂來貫穿著整個過程,要不然真是很麻煩。或者說我們要依著佛果發心,依著這個相續,依著這個結果,就是始終一如的一個修持,就是每一個當下無間修,實際是道不可須臾離,從初發心到相續中是一樣的。

  

因爲遇到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就比較敏感這個地方。許多學佛人,平時他忽略,不要意樂,就是被迫的。這個不意樂、被迫都很細微,看不見,但心理總是有點不情願不意樂,這個東西沈澱起來就不得了了。可能一時沈澱也沒有啥,積累就不得了了。可能積累你要是認識它了也沒有啥,積累的不能承受就不得了了。

  

一個居士找我說,有一個出家人舍戒時埋怨很多人,出家做得好不好是自己的事,他爲什麼會埋怨別人呢?我說主要是積累的太多了,我說你回憶回憶,你們交往的過程中,會不會給他一些沈澱的東西?——他不情願而你去推動他,而不是引發他的意樂,你推動他一下,他去做了,他因爲某個當時眼前的小利,很多人就是因爲眼前的一些利害關系去出家,去學佛,但是這個利害的東西一過去了,他就不意樂了。

  

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前後來了有六個小夥子,他們來的時候都這麼說,師父,我要出家。我說爲什麼出家?我們家的人、我的朋友,或者周邊的什麼什麼人讓我出家。我說你回去吧,你跟自己商量商量,商量通了再來出家。我說爲什麼讓別人引導你來出家呢?他說他們有力量,他們看得遠,我看不遠。要是這樣出家,眼前的推動是沒有問題的,但最後的利害關系他一看不相應,那他就不能承受了,不能承受他就一定會去算賬。跟誰算賬呢?誰推動他找誰算賬,後面就可苦的。這種怨,認爲自己浪費了這麼多青春年華。我就聽到出家師父說“我在這兒浪費了這麼多青春年華”。我就眩暈了,那你去搶人去啊?你在寺廟這麼安詳的生活,少造多少惡業,報答都報答不完的。不能說欲哭無淚,你感覺這個人含著怨恨在這待著,苦大仇深的。

  

我希望大家警覺這個東西,我們出家人也好,學佛人也好,居士也好,必須要警覺自己的心理,心理的細微的東西。有時候它很細微呀,細微的你幾乎覺察不到,但是就是不爽快。很多人說不爽快。前一段時間我就勸兩個出家師父回家也好,下山也好。爲啥勸呢?他們就難受,天天也沒有啥,但就是不意樂。不意樂了,一時感覺不大的,你要說你必須得做,不做不行,可能這樣來兩句他也去做了,但是這個東西就悄悄地藏起來,只要意樂沒有引發出來,它都會沈澱一些索取、不對稱的一些果報,因爲跟他的心不對應。

  

這不是個小事情,但表面上是小事情,表面上是個很小的事情,嚴格地來說,通過沈澱積累到不能承受這樣一個苦果現前,可不是小事情了,這裏面有法身慧命,有道業的成敗。

  

《安居第六十二日(一):意樂的真實與相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