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生彼国”即是念佛者。所以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多世见世尊,方能信此事。这都不是随便说的话。
阿弥陀佛做个殊胜的缘——设我成正觉,十方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这样一个誓愿,实际是通过诸佛的称念来鼓励凡愚有情、顿超九界这样的一种作为,他的确是顿超九界的,要不然我们的路途太遥远了,我们前面的景致太多了。
很多人不相信,但就是三恶道的风景人都不愿意舍,充满了荆棘,陷阱,充满了恶缘。很多人明知道杀盗妄淫是恶的,是苦的,舍不得的;明知道很多恶习陋习,是不应该做的,但是还是忍不住去做,因为什么呢?那就是你的风景,那就是你旅游的地方,那就是你生命的所依,你喜欢越强,你就越难走出来。
那么念佛这个法门呢?顿超九界。这句话说出来不知道是应该沉重还是应该欢喜?我想着这两个成份都应该有。沉重是什么呢?——这么个稀有的法在我们身边徘徊这么久,我们真正认真地去实践过吗?真正地生起来过这种法与暖、喜,相应过吗?这可能是对我们自身的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我感觉应该轻松喜悦的是——九界虽然繁杂,业力浩瀚无记,但我们毕竟有了这样一个念佛的法门。我们一旦抉择了这个与诸佛同念同修同证的教法,那就真是才知道凡圣同修背后的功德是什么?称念一句弥陀,与十方诸佛结缘,乃至说普利九界十方众生,何以故呢?与佛同念故。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看清楚,看不清楚我们会小视念佛法门。所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正法”就是唯佛与佛宣的法,九界在此处是不许正法,不许他,唯许佛与佛所教究竟法则为正,一定是以这个顿超九界的了义教法为参照,为蓝本的。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念佛人,此稀有与难得,这是没有夸耀的东西的,这可以让我们去反思,让我们去观察。因为此处是观察门,这是观察门的最后的四个角度了——正修行的观察角度,此处修行就是观察。很多人说我不观察,我就要修,那你修什么呢?你在无记的业力海中要修什么呢?是修你的四大?你修什么呢?
所以我们说,戒定慧这是通常的说法。在这个教法中,一定是讲发心的,发心一定是首要之首要。净土一法若离开发心,那我们在九界的徘徊是必然的了。说在九界里徘徊还是高尚的说法,在三恶道里徘徊可能是多数,在三善道里有进趣的人,我不知道多不多?我们自己只能审观自身,很难去说其他的。但是在共业中,堕落者是必然,因为减劫故,对此我们自身可以观察。
减劫的结果就是堕落。如九斤老太讲这个“一代不如一代”,鲁迅先生批评过的。那么这个一代不如一代是事实,它并不是说我们的晚辈一代不如一代,是我们自身业力的转换一代不如一代,就是用一个自然的法则来讲,或者说一个共业的随顺的角度来讲的。当然你说我勤奋向上,我有一个增上法的修持,或者我遇到了殊胜的法则,象净土这样的法则,那可能是不会这样子了。
但是在减劫中,他的共业相就是堕落!这是十分严肃的一个事情。不是说我们要装出来一个严肃的样子,这是我们应该严肃的地方!该严肃的地方一定要严肃!因为你晃晃地过去了,果报来了,没人替代呀!业果成熟无人替代,这是世尊反复在经典上劝我们的。减劫是个大因果,就是我们的共业,就是整体之讲。
世尊给这个时代的授记与我们现在遇到的因缘绝对没有丝毫的差别。世尊说他取灭以后,这世间灾难频繁发生,人为灾难频繁发生,应雨不雨,不雨则雨,四季失常,百味减退,道德沉沦,饮苦食毒。我们去看。很多人说饮苦食毒在十年前都不能讲的,现在说饮苦食毒,不是我们说的了,是报纸上在说,是新闻上在说,是这个检验,那个检验,饮料中这个,奶粉中这个,粮食中这个,禽蛋中这个那个,不是致癌物质就是要人命的物质,不是让人变形的物质就是催人发肥的物质,那不是饮苦食毒吗?但经典上早就告诉我们了,他用很简洁的话告诉我们,就是说——末世众生,饮苦食毒。
这个现实的东西,我们还不能盲目地自我麻醉、自我陶醉去回避他。这个共业减劫,它是集体的一个相。我们怎么来超越这样一时代呢?念佛一法无疑是一个最殊胜最简单最易行的一个法则。其他法则不是说不行,但是它的择取性不容易,一是择师不容易,二是择法不容易,三是次序修持中你多不究竟,你知前不知后,知中间环节你不知缘起,知缘起你不知结果。净土一法,缘起是诸佛的果地觉,过程是随顺果地觉,结果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缘起、过程、结果,没有差异,可视性强,师,唯依佛为师,不需择取,但需随顺!
现在许多修行人呐,实际最苦的反而是择师与择法二种苦难。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十年八年跟一个师长学法,学到最后,不行,我怀疑了,我动摇了,这个法能不能使我真正得到利益呀?这个师长是不是真正的一个法的传承者?成就者?守护者呀?他能不能给我真正带来这一生所谓在解脱道的成就呀?或者说一个无上菩提的指导与教法啊?疑师,疑法,因为对法的初、中、后他看不到。许多法,你很认真个人,你很了不起个人,但你看不到他的初中后的时候,你就不能安心。净土这个法门能安心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缘起,知道过程,知道结果,你只要按着这个法修行,就有这样的缘起,就有这样的过程,一定还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一点它有不共的地方。尤其是现在,现在你的人不动疑心,不动妄想,不动对比,那是不可能的。阿弥陀佛让你对比,十分诸佛来给你作证,说你来比吧,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那你说佛在搞啥呀?就是把我们那个分散的、对立的、强烈的分别心、疑虑心,在这个地方轻轻地用一个方法给我们取缔了,给我们消融了,给我们否决掉了。你到阿弥陀佛地方,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去挑选的了。我们并不是为了学一法而赞一法,不是这个概念,或者说为了扬这个法而去贬其他的法,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意义,这样毫无意义。
我们都知道净土的教法,阿弥陀佛的心智是希望这一法能真正地兴起来,能令一切法兴,能使大地回春,远离这种诸恶之寒冷。这是一定的。但是你要是没有一个法的深入,没有在一个法则上抉择、安心,你想在其他法上去认知,我不知道。当然也在念佛的同时、安心的同时、归向极乐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在观察着种种的修行人、种种法门的实践者、种种派系、种种说法、种种因缘,若凡若圣,若在家若出家等等,但这真正超越,或者说真正能跟净土站在同一个角度来审观初中后清晰的,能令人彻底安心的,没有任何遮盖的,诸佛和盘托出的这样一个教法,也可能是我这个人的孤陋寡闻,大家可能是有更多这样的方法的。当然你有了是可以的,要是没有初中后认识清晰的教法,我不知道你怎么安心?怎么抉择?要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师长,没有一个完整的教法体系,令你安心,我不知道你怎么安心?在这个时代。
我真是不希望自己有偏赞净土的作为,但是我真是找不到再比净土这样简单、易行、透视性强,不管是智愚凡夫有情,只要随顺,都能得到法益的这样一个普及与究竟的法则,哪一个法门再能如实地这样表达?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到过。
我们赞这个法门,是因为它真正地给你带来了一个抉择的方便、实践的方便、成就的方便、安心的方便,乃至说与生死中得到无畏的安心,在生死变化中你得到真正的安详与自在。生也安详,死也安祥,何以故呢?生死不过是旅旅途之改变。因为你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或者说世间意识业力的旅游过程,你生命的去向就是个旅游的过程一样,就是个旅途,就是外缘不一,表达的结果、感受不一罢了。所以人升天自有天之感知,饿鬼道自有饿鬼道的感知,人道自有人道的千差万别,修罗自有修罗的战争,我们都会看得到的。所以人类这个作为上,要没有一个法则清晰的依止、透明的抉择,或者说整体的抉择,我们会半途而废的。
很多人修的法很多的,但是真正能令我们安心的是什么?真正解决了我们生死的困惑是什么?真正令我们身体力行的一个法则又是什么?这无疑是我们对自己负责任的应该的一个做法,应该审思的一个角度,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任吧?就是所谓的何去何从啊?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十六2011年7月16日
《安居第六十日(一):在法界漫游何去何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