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生彼國”即是念佛者。所以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多世見世尊,方能信此事。這都不是隨便說的話。
阿彌陀佛做個殊勝的緣——設我成正覺,十方諸佛若不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這樣一個誓願,實際是通過諸佛的稱念來鼓勵凡愚有情、頓超九界這樣的一種作爲,他的確是頓超九界的,要不然我們的路途太遙遠了,我們前面的景致太多了。
很多人不相信,但就是叁惡道的風景人都不願意舍,充滿了荊棘,陷阱,充滿了惡緣。很多人明知道殺盜妄淫是惡的,是苦的,舍不得的;明知道很多惡習陋習,是不應該做的,但是還是忍不住去做,因爲什麼呢?那就是你的風景,那就是你旅遊的地方,那就是你生命的所依,你喜歡越強,你就越難走出來。
那麼念佛這個法門呢?頓超九界。這句話說出來不知道是應該沈重還是應該歡喜?我想著這兩個成份都應該有。沈重是什麼呢?——這麼個稀有的法在我們身邊徘徊這麼久,我們真正認真地去實踐過嗎?真正地生起來過這種法與暖、喜,相應過嗎?這可能是對我們自身的一個自我反思的機會。我感覺應該輕松喜悅的是——九界雖然繁雜,業力浩瀚無記,但我們畢竟有了這樣一個念佛的法門。我們一旦抉擇了這個與諸佛同念同修同證的教法,那就真是才知道凡聖同修背後的功德是什麼?稱念一句彌陀,與十方諸佛結緣,乃至說普利九界十方衆生,何以故呢?與佛同念故。
我們一定要把這個事情看清楚,看不清楚我們會小視念佛法門。所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正法”就是唯佛與佛宣的法,九界在此處是不許正法,不許他,唯許佛與佛所教究竟法則爲正,一定是以這個頓超九界的了義教法爲參照,爲藍本的。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爲一個念佛人,此稀有與難得,這是沒有誇耀的東西的,這可以讓我們去反思,讓我們去觀察。因爲此處是觀察門,這是觀察門的最後的四個角度了——正修行的觀察角度,此處修行就是觀察。很多人說我不觀察,我就要修,那你修什麼呢?你在無記的業力海中要修什麼呢?是修你的四大?你修什麼呢?
所以我們說,戒定慧這是通常的說法。在這個教法中,一定是講發心的,發心一定是首要之首要。淨土一法若離開發心,那我們在九界的徘徊是必然的了。說在九界裏徘徊還是高尚的說法,在叁惡道裏徘徊可能是多數,在叁善道裏有進趣的人,我不知道多不多?我們自己只能審觀自身,很難去說其他的。但是在共業中,墮落者是必然,因爲減劫故,對此我們自身可以觀察。
減劫的結果就是墮落。如九斤老太講這個“一代不如一代”,魯迅先生批評過的。那麼這個一代不如一代是事實,它並不是說我們的晚輩一代不如一代,是我們自身業力的轉換一代不如一代,就是用一個自然的法則來講,或者說一個共業的隨順的角度來講的。當然你說我勤奮向上,我有一個增上法的修持,或者我遇到了殊勝的法則,象淨土這樣的法則,那可能是不會這樣子了。
但是在減劫中,他的共業相就是墮落!這是十分嚴肅的一個事情。不是說我們要裝出來一個嚴肅的樣子,這是我們應該嚴肅的地方!該嚴肅的地方一定要嚴肅!因爲你晃晃地過去了,果報來了,沒人替代呀!業果成熟無人替代,這是世尊反複在經典上勸我們的。減劫是個大因果,就是我們的共業,就是整體之講。
世尊給這個時代的授記與我們現在遇到的因緣絕對沒有絲毫的差別。世尊說他取滅以後,這世間災難頻繁發生,人爲災難頻繁發生,應雨不雨,不雨則雨,四季失常,百味減退,道德沈淪,飲苦食毒。我們去看。很多人說飲苦食毒在十年前都不能講的,現在說飲苦食毒,不是我們說的了,是報紙上在說,是新聞上在說,是這個檢驗,那個檢驗,飲料中這個,奶粉中這個,糧食中這個,禽蛋中這個那個,不是致癌物質就是要人命的物質,不是讓人變形的物質就是催人發肥的物質,那不是飲苦食毒嗎?但經典上早就告訴我們了,他用很簡潔的話告訴我們,就是說——末世衆生,飲苦食毒。
這個現實的東西,我們還不能盲目地自我麻醉、自我陶醉去回避他。這個共業減劫,它是集體的一個相。我們怎麼來超越這樣一時代呢?念佛一法無疑是一個最殊勝最簡單最易行的一個法則。其他法則不是說不行,但是它的擇取性不容易,一是擇師不容易,二是擇法不容易,叁是次序修持中你多不究竟,你知前不知後,知中間環節你不知緣起,知緣起你不知結果。淨土一法,緣起是諸佛的果地覺,過程是隨順果地覺,結果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緣起、過程、結果,沒有差異,可視性強,師,唯依佛爲師,不需擇取,但需隨順!
現在許多修行人呐,實際最苦的反而是擇師與擇法二種苦難。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十年八年跟一個師長學法,學到最後,不行,我懷疑了,我動搖了,這個法能不能使我真正得到利益呀?這個師長是不是真正的一個法的傳承者?成就者?守護者呀?他能不能給我真正帶來這一生所謂在解脫道的成就呀?或者說一個無上菩提的指導與教法啊?疑師,疑法,因爲對法的初、中、後他看不到。許多法,你很認真個人,你很了不起個人,但你看不到他的初中後的時候,你就不能安心。淨土這個法門能安心是什麼呢?我們知道緣起,知道過程,知道結果,你只要按著這個法修行,就有這樣的緣起,就有這樣的過程,一定還會有這樣的結果!
這一點它有不共的地方。尤其是現在,現在你的人不動疑心,不動妄想,不動對比,那是不可能的。阿彌陀佛讓你對比,十分諸佛來給你作證,說你來比吧,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那你說佛在搞啥呀?就是把我們那個分散的、對立的、強烈的分別心、疑慮心,在這個地方輕輕地用一個方法給我們取締了,給我們消融了,給我們否決掉了。你到阿彌陀佛地方,你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去挑選的了。我們並不是爲了學一法而贊一法,不是這個概念,或者說爲了揚這個法而去貶其他的法,沒有這個概念,沒有這個意義,這樣毫無意義。
我們都知道淨土的教法,阿彌陀佛的心智是希望這一法能真正地興起來,能令一切法興,能使大地回春,遠離這種諸惡之寒冷。這是一定的。但是你要是沒有一個法的深入,沒有在一個法則上抉擇、安心,你想在其他法上去認知,我不知道。當然也在念佛的同時、安心的同時、歸向極樂世界的同時,我們也在觀察著種種的修行人、種種法門的實踐者、種種派系、種種說法、種種因緣,若凡若聖,若在家若出家等等,但這真正超越,或者說真正能跟淨土站在同一個角度來審觀初中後清晰的,能令人徹底安心的,沒有任何遮蓋的,諸佛和盤托出的這樣一個教法,也可能是我這個人的孤陋寡聞,大家可能是有更多這樣的方法的。當然你有了是可以的,要是沒有初中後認識清晰的教法,我不知道你怎麼安心?怎麼抉擇?要是沒有一個完整的師長,沒有一個完整的教法體系,令你安心,我不知道你怎麼安心?在這個時代。
我真是不希望自己有偏贊淨土的作爲,但是我真是找不到再比淨土這樣簡單、易行、透視性強,不管是智愚凡夫有情,只要隨順,都能得到法益的這樣一個普及與究竟的法則,哪一個法門再能如實地這樣表達?沒有聽說過,也沒有見到過。
我們贊這個法門,是因爲它真正地給你帶來了一個抉擇的方便、實踐的方便、成就的方便、安心的方便,乃至說與生死中得到無畏的安心,在生死變化中你得到真正的安詳與自在。生也安詳,死也安祥,何以故呢?生死不過是旅旅途之改變。因爲你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或者說世間意識業力的旅遊過程,你生命的去向就是個旅遊的過程一樣,就是個旅途,就是外緣不一,表達的結果、感受不一罷了。所以人升天自有天之感知,餓鬼道自有餓鬼道的感知,人道自有人道的千差萬別,修羅自有修羅的戰爭,我們都會看得到的。所以人類這個作爲上,要沒有一個法則清晰的依止、透明的抉擇,或者說整體的抉擇,我們會半途而廢的。
很多人修的法很多的,但是真正能令我們安心的是什麼?真正解決了我們生死的困惑是什麼?真正令我們身體力行的一個法則又是什麼?這無疑是我們對自己負責任的應該的一個做法,應該審思的一個角度,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負責任吧?就是所謂的何去何從啊?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十六2011年7月16日
《安居第六十日(一):在法界漫遊何去何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