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五十六日(一):一个最完美的缘起▪P2

  ..续本文上一页,这里面没有什么启发,只有习惯,不断地去相续这个东西,那就是所谓的轮回。

  

我们这样去实践过,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者,一个忆佛者,一个随顺佛者,我们就会得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力。这个力是愿力所使而造成的佛性作用的激活,就在忆佛念佛中把它激活,使它起作用。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就要去实践。我们过去提倡一念、十念等等,或者说常时修,无间修,毕命修等等,无外乎是从种种角度、种种方式上来引导我们能真正了解九界同归这个平等安住,或者说平等缘起,或者说平等发心,即法性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内容,只是不断地换角度、角色,使我们真正地对它有个认知运用,运用认知,来启迪我们远离恶业恶习这样一个殊胜的发心。这个作用就是所谓的发心。说发心,说缘起,说安住,说散坏,说所使,说同归,说作为,说忆佛念佛,都是同样一句话——就是来启发,来印契我们,使我们每一个凡夫有情不再沉沦,不再迷失,不在业习中挣扎,使我们真正地迈出这一步——迈出娑婆世界,迈出二元世界,迈出我们习气的自我埋没与自他伤害。

  

这个教法的稀有,你越是深入地去了解它,你越会受到不断的震撼。我们往生彼国实际是九界同归,何以故呢?依佛愿故,皆生彼报土。在善导大师这个教言体系中,整个的根本安立是——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佛力住持故,阿毗跋致,得不退转。这是佛力住持的事实,也是乘佛愿力往生的事实,即九界同归,同生报土。

  

其他这些传播净土法门的善知识各有所说,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深究阿弥陀佛的愿望,以及释迦文佛、文殊、龙树等等这些善知识在传播阿弥陀佛殊胜教法中的根本立足点在哪儿?大部分是以所谓的业力、业见或者九界所习而认知,所以各自建立传播净土的体系,而不知此教法是佛与佛所传达,声闻菩萨是从生盲,在此处未有究达,未有圆成,若圆成必然成佛。所以乘佛愿力是这个法的一个焦点所在,也就是焦点问题,实际也是一个本质问题。

  

我们现在在这个世俗世间,很多人把净土教法九界化了。九界化虽然似乎有迎合我们,或者以欲勾乃至唤醒我们这样的方便,但是若未于究竟处做真实的引导、增上、回归,我们就会迷失在欲勾的过程中,把这种过程、这种启发、这种修法的方便当成了根本守护,结果许多人修行多年而不得安慰,修行多年而不得彻底的回归,修行多年而不知这个法是真正依佛愿而成熟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缘起与善根。

  

这个佛愿所使,佛力所使,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在九界的作为中,真是言说无量,作为无量,意识差别无量,果报差别同样是无量,所以众说纷纭,不能彻底地抉择。为什么呢?就是杂说炽盛故。凡愚有情自有凡愚之说,贤圣有情自有贤圣之说,善良有情自有善良之说,罪恶有情自有罪恶之说,入到圣位的自有圣位之说,菩萨次第中的自有菩萨之说,所以皆不是诸佛如来究竟圆满之说。这个差异就在于佛以一真法界之真实功德,与九界各有其说,各立其说,各用其说。

  

要是对这个差别认识不清楚,我们虽然说是在忆佛在念佛,而实质的作为是把忆佛念佛的内容给改变了,把它善恶化了,世俗化了,把它圣者化了、菩萨化了。没有真正地在这种究竟圆满的、如实的依佛愿力,依佛亲证的果地这样一个究竟的法则上去随顺,去观察,去安住,去作为缘起,去作为印契,去作为守护,去作为传达,而迷失在某一个众生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自身所安立、所熟悉、所抉择、所认知的这样一个层面,一个次序上,所以一法界显九法界泯。

  

诸佛如来透达于十法界,透观于十法界,方便设立于十法界,而超出于十法界,那我们还在自己的一法界显九法界泯的冥暗过程中自以为是,或者说有种种自以为是一些智者、圣者、菩萨、凡愚有情等等,在改造着忆佛念佛法门,而没有究竟地在这个教法上彻底地随顺佛愿,随顺诸佛亲证果地的回施,去感恩诸佛所圆成的这样一个究竟的教法。

  

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有这样的话,是对阿逸多讲的——阿逸多呀,勿住珍宝成就牢狱。我们知道阿逸多是一生成办者,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将要成佛的一生补处的菩萨。这个菩萨我们常念叨他就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兜率天的兜率内院,现在也在宣化着种种的教法,利益着种种的人天,在净化着这个世间。佛对这样一个菩萨讲“勿住珍宝成就牢狱”,世尊怎么能说这样的人有珍宝牢狱呢?这一类的菩萨已经证到什么样的位置了呢?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过56亿7千万年,阿逸多菩萨将要成佛,是我们贤劫中的第五世尊。其成佛之时,大地是七宝所成,人寿命八万四千岁,人只有两种疾病,死亡与便利,再也没有其他的障碍,都是整寿正寝,不会夭折,不会出现任何其他的障碍。这样的菩萨他会有什么珍宝牢狱呢?在释迦文佛的眼里,乃至在一切诸佛眼里,这样的菩萨亦有他们从生盲的珍宝所设立的法执,这个法执就是世尊眼下的牢狱。我们眼里一定是很高尚,很神圣,很完美,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诸佛世尊就是珍宝牢狱。所以世尊这样告诉阿逸多——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汝等应知,诸佛如来所作、应作,已做,汝等安住无疑。这是对一生补处的菩萨这样的殷勤教诲。

  

对我们这些凡夫来讲,世尊应该怎么讲呢?他只能这样讲——舍利弗呀(舍利弗是我们大家的代表,是智慧者的一个代表),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反复地这样讲——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一切世间,就是十方九界之称谓,他只能这样说——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难就难在我们未证果之间,即我们从初发心,或者说从一切有情生命的感知中,一直到等觉妙觉这样的次序中,皆是不能了解的,或者皆是不能究竟了解的。若是究竟了解,那就是佛陀世尊。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上反复地讲,说此处啊,菩萨与声闻犹如从生盲。就是说即使菩萨声闻用他们的智慧,他们的修行去看这个教法,就象盲人一样。

  

菩萨,我们不能不谨慎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认真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去反复地观察它!我们不能把这个事情当成小事,很粗糙地一带过去了!若带过去了,那我们可能真是会丧失一个大利——就是一生成办的真正的皈依。真正作为一个忆佛念佛、随顺佛愿佛力的这样一个念佛人,往昔的福慧也好,我们闻到一个究竟的教法也好,那真是不可思议!是佛力相加!佛力相加,倘若我们没有这样的细腻与作为,与这个利益擦肩而过,那你这个可惜,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这种呢?所以过去的善知识一再地鼓励我们所谓的念佛人忆佛人来“专复专”地修持,唯恐我们丢失了这样一个胜缘。

  

象善导大师这些历代的祖师们,他们不惜自己很多勤苦来证实这样一个法则的殊胜与绝待。在我们净土法门这些祖师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回去查看,有的人为了使我们在这个法上生信,几十年不下山,如远公大师;有的人为了使我们生信,修种种三昧,最后以持佛名号作为回施,如善导大师;有的为了使我们真正地生信,摒弃一切作为,单行于般舟,如承远大师;有的为了我们的抉择,真正地投入念佛,令一切众生得见方便,口出光明,乃至说出世尊形象等等稀有功德,如少康大师;乃至在这些相续中的法照大师,一直到我们近代的印光法师,这些祖师各立威德方便,各以自己的优势,若证悟,若圆满于教,若圆满于戒,若圆满于自行等等作为,在成熟之时,开悟之时,苦行到极处之时,莫不回向于忆佛念佛!

  

很多人都读过省庵法师的《劝发菩提心》,他在阿育王的佛舍利前燃指供佛,来发这样一个殊胜的愿——远离偏、小、狭等等的心地,发起广大殊胜的菩提心。这些善知识从种种角度、种种作为中认真地、细腻地、孜孜不倦地导引着周边的有情,趣向于这样一个忆佛念佛随顺佛愿的抉择的关口,给我们这样一个抉择的推动,抉择的一个方便,一个认知。

  

象在印光法师之前的彻悟禅师,那是闻名于大江南北的禅宗泰斗,威名远播,证悟无碍,向法者犹如云集,所到之处皆是受人顶戴敬仰,但他后面在北京红螺寺,就立这样一个规定——凡到我道场者,勿坏我规矩,但依念佛作为方便。那其他的一定是出院的。回过来看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我们所了解的藕益大师,观其作为某不如是。

  

我们都知道莲池大师那是一带“佛事中王”,他的焰口,就是这些佛事作为是当时没有可比者,但他后面就住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这个地方有虎灾,他就去住到那个地方,老虎就掩没了。没有雨水,他什么也不求,敲着个鱼子走在田埂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天就降雨了。后面就建立了一个大的念佛道场。

  

我们从这些祖师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得到一点——他们最后的归结就归结在忆佛念佛,随顺佛愿,佛力来住持我们自他共有的业力,在业力产生作用的当下,用随顺着佛力,随顺着佛愿,随顺着佛智,随顺着平等住、平等归这样个一个法则,来完成自己的人生,来供养天下之有情。其内容其功德其效果为后人所称誉,称誉他们什么呢?这是净土法门的第几祖第几祖,这就是对他们的赞美。这赞美是什么呢?因为他们真正地忆佛念佛,真正地回归了阿弥陀佛的这样一个清净国土,真正地在究竟安心处彻底安心,真正地超越了自业他业共业,真正地在九界同归的这个广大抉择上彻底地做了抉择,而不是偏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层面,去盲目地自大,盲目地认知,盲目地自诩。

  

我们接触了这样一个法则,在不断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真正地依这些善知识们作为我们忆佛念佛学佛的楷模?做这样一个追随者,这样一个实践者,那我们就会投入念佛的法流之中,就会省力地在这个法流的的载负下去完成无上菩提,去脱离我们自业他业共业的迷失,散坏自业他业共业的执著。对这样一个法则,这样一个胜缘,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人的言行,我们自己要觉察了知,要善于审观。

  

(岁次辛卯六月十二2011年7月12日)

  

《安居第五十六日(一):一个最完美的缘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