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四十九日(一):看清你那个不安的业相

  

安居第四十九日(一):看清你那个不安的业相

  

诸佛如来出世之大事因缘,我们学习念念不能远离这样的大事因缘,来激励一切有情成就无上菩提,远离迷失。

  

净土教法是远离九界之迷失。这是以佛智所见,不管是细微的惑乱,无明惑,种种的见思二惑,造成的九界流转,皆远离。因为净土一法是对十方九界有情而谈的,不是对某一类有情所设,其教法也广大,利益也究竟。

  

我们在人类这样一个法界,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和思想状态,就是不断地在选择,我们的选择意识特别强,人主要的时间就在选择中徘徊、犹豫。

  

今天有一个沙弥跟我谈了谈这一段学习的结果。他说,安心,似乎是安心了,但是念佛还是用不上力,还会对自己的业习产生疑虑。

  

这是十分正常的。安心,实际是顺法性,顺佛愿,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安心。若不顺这个,安心是谈不上的。不管任何一个人,我们随着自己的业习,都是迷失,所有的众生的业习都是迷失。你说自己是有禅定功夫的人,或者修过停心法、四禅八定种种修持,可能有安心的直观的一个力,但这也不称为所谓的安心。因为此处的安心是以果地而设立的,九界都谈不上安心

  

在这个教法中的安心,反而是纯之又纯的一种要求,或者说让我们有一个究竟安心的认知。所以我们所有翻出来的习惯意识,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不安心。就某个众生阶段来说,实际我们早都安心了,但他会有这样一个徘徊,说“看似我也安心了,对随顺佛愿啊,随顺法性啊,随顺自己的意乐啊,也有相似的安心,但遇到问题就会反复”,实际就是它太细微了,这个要求反而是很高的,因为净土教法是对九界而谈的,它所参照的背景——九界的业相,都会是不安的状态,乃至说我们有进趣去利世、去度生、去修禅法等等,以及种种自我修持的执著,都会有不安的感知。

  

所以,以果地教来做一个安心之依止,是十分彻底的要求与教法,不是很泛的一个教法。有时我们学习的东西很泛,或者说其质啊,量啊,到某个阶段就受到了制约。在净土教法中是很彻底的,你思想上只要有对九界的染著,例如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出家师父跟我谈这个亲证的问题,我说亲证实际本身没有什么,但是我们若对亲证执著,执著自己证个什么,就会出现烦恼不安,很奇特的。这在四正勤,乃至三十七道品等其他教法中,是很了不起的心理与状态。但是在净土教法中,就会衬托出来不安,会产生疑虑。为什么呢?稍有对待,你心智就能辨识出来。这就是这个法的究竟性、清净性,彻底究达,这是十分彻底的一个教法,此法难得难遇就在它的彻底性,它不给我们一些是是而非的、阶段性的增上教法,而是究竟给予,是以佛的果地觉为真实底色,通过这个底色来观察,就象画画一样,没有底色就画不出来。净土教法是以佛果为底色的,所有九界中的染著,你都会有疑虑与不安的感知。

  

这个角度是十分重的。我们在普通心理状态下,少得为足是太正常了。但在净土这个教法中,你想少得为足是不可能的,你必须有这样真正的安心的依止,顺性,佛愿也好,顺究竟的意乐也好,你在这个地方不随顺得入,就总有不安与疑虑,这是很好参照的。

  

你要想从自己的业习中,在自己的思虑妄想中去找到安心,或者说清除你的不安,那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阿弥陀佛又是不思议光,来破除我们这种思虑的习惯,我们的思虑也是一个心结,劳虑不断,你的法眼不敢睁开,你就在混沌的心智中去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变得很混沌。

  

净土教法的彻底性是很震撼人的!过去的一些禅师,及其他宗派的善知识,像天台的智者大师,律宗的一些大善知识,他们有特定的成就以后,才感知到念佛背后不可思议的力,不可思议的功德,它的彻底性。象文殊、普贤、龙树、马鸣、天亲、无著这样的大菩萨们,他们的著作中,言说中,或者经典记载中,他们对极乐世界的教法向往、归命,那是无余的,“南无”就是一种无余的回归、投奔。

  

我们作为薄地凡夫有情,在这短暂的一生中,遇到“南无阿弥陀佛”,来处理我们无始以来习惯的蒙蔽,或者说我们染著的心智,没有随顺弥陀的誓愿与性德,我们是没办法处理的。这个地方不是说我要争口气的事情,也不是我能赌口气的事情,也不是说我要对抗的事情,跟这不相干的,这只是愚痴业。就是说我们作为凡夫有情,就用我们现有的心智想去超越九界对我们的困惑,那是十分不容易的。

  

因为在净土教法中,九界都是困惑的。所以善导大师的著作中提到——“宁错信佛语,不信菩萨不了义教”。这话说的十分的严重!就是说这个归命净土的教法,你只能投奔于弥陀,随顺于弥陀,安心于佛陀的教法,不能用其他任何不了义的东西去思维,观察他。一那样就造成一个法的扭曲,你就肯定会产生疑虑。所以很多人会拿一些祖师、现在的大善知识,包括一些高尚的想法去对待净土教法,他一想就开始晕了,怎么想都想不通,很多人经常会说“我真想不通”。可能是应该想不通,你要想通了,可能就成佛了。因为这是唯佛与佛知的彻底的教法,我们只有随顺的抉择。随顺对我们来说是最正常的面对自己了,是最真诚的面对自己了。彼佛呼唤,此佛遣送,我们随顺,就是我们最大的善根了。你说不行,我必须把它搞懂才可以,所以我们才来讲随顺佛愿得见法性清净方便这样一个回归,这是很勉为其难的一个讲法,实际是很难为人的讲法,这主要是为了使大家有个亲切感,要不然距离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莫名的,无意识的不接受。

  

净土法门实在是易行难信啊!历代祖师都这么讲,我一直都不愿意这么讲。世尊在经典上也这样讲,说“舍利弗,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我是越讲净土,就越感觉这样一个同感,越讲你越感觉到太难讲了,没办法下口。因为一讲大家就会染著,你怎么讲他怎么执著,一执著就产生了新的障碍,就是执著的障碍。

  

好比说我们讲到法性,实际这个法性是无来无去,无大无小,不可言说的一个平等相、周遍相。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心智设立一个特征,他的特征我们一般讲起来,就是周遍性、平等性、无来去性、不增减性,说无自性性来作提示。但你一染上,马上就产生疑虑。这个性啊,只能观其本质,顺其方便,你随顺就是方便,你说我非得要懂他不可,要用一个名词去理解它以后才能去作为,那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我们人类的言说在这个角度是十分苍白的,我们没有一个对称的言词。就象般若这样一个言词,用我们汉语翻译出来就十分困难。你说那是智慧,但狗有狗智慧,人有人智慧,马还有马的智慧,天有天的智慧,你说它是那个智慧?很难找到一个对称的东西。说是佛的智慧,似乎不是这个概念。所以人类对称的语言在这儿显得比较苍白。

  

那怎么办呢?那就用随顺的说法。在净土教言,我们顺着语言,把自己的心一刹那间地随顺,比如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称念之时,就随顺这个名号的功德,感知这个名号的功德的内容,所以“念佛时即是成佛时”,是让你去感知,而不是在名号之外再想象一个道理去对称它,那就太困难了,那十分痛苦。

  

但我们的习惯,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习惯,九界众生的习惯都是一样的。下去我们就会捣鼓,要去思维出来个什么。你的说法、想法跟我的心念不相应,那就是不正确的东西,很多人就希望一个能迎合自己心理的说法——这个教法能迎合我,让我欢喜了,我就来信,所以佛陀有先以欲钩的教法,来随顺众生进行提示,但它毕竟不是利益所在,最多是一个唤醒你、接引你的方便,我们如果一味地沉浸在“你一定要随顺我的业习来表达教法”,那我们就不要学佛了,学佛就没有意义了。

  

这个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只要从这个门走出去,很容易自己的想法就开始——这一节课中有几句话能迎合我的心理?能对着我的胃口?我又能记住几句话?哪几句话有启发?实际这样的思维、作为都很辛苦的,因为一旦这样思维以后,一开始学习是很欢喜的,中间的学习就会感觉到讲的够呛,再后面就会说还不如我讲的呢,然后就是不如就不要听了。

  

一个善讲的法师经常会提醒大家的喜悦,但这是很累很辛苦的一个事情。实际是很辛苦的,因为这不解决问题。往往就是增加了我们的一个兴趣,推动了我们的兴致,要不然我们就会睡着,或者躯壳在这个地方,思想也可能跑到美国去了,说我的绿卡什么时间办好呢?也可能跑到商场里去了,我这一笔生意能赚几个钱呢?也可能跑到其他寺院去了,其他寺院的什么饭好吃啊?那怎么办呢?他就在喜支上最多给大家做一个提示,引发大家的兴致。但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鼓励。

  

净土法门这个底色太深厚了,就是说我们有一点细微的、人为的造作与对立,你马上就会有警觉,这就是这个法门的特定性。所以很多人说我以前还不烦恼,现在念佛念得怎么比以前还要烦恼呢?实际这真不是个坏事情。你要静静地看一看,你再念念佛,慢慢把你粗糙的东西都处理掉了,再回头看一…

《安居第四十九日(一):看清你那个不安的业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