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你突然变得轻松了许多,过去那种躁动减少了很多很多,你就变得逐渐地细腻一些了,你的眼光变的深远了,你的心地慢慢变的广大了,你的作为慢慢变的如实了,你对自己心地的需求慢慢的有感知了。
要求太高也是不切合实际。但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在这样一个比较犀利的教法下,往往会在回顾人生的时候,回头一看,就知道这个教法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殊胜的功德与利益,消除了,或者说减弱了,或者说阻止了我们多少恶业,恶业的作为,恶业的想法,因为这个教法太明亮了,在我们心地、言行,意识中,举动的刹那,我们有意无意地就能觉知到这种作为违背了果地觉的某些方面。
昨天也有居士说这个讲法,大家可能听得疲惫了,不行了念念佛吧?不要讲了。我们要是珍惜自己机会的时候,你先不管学不学,听不听,你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就是体会一下鸡足山的清凉,也是我们的福报。我们下山以后能有多少热恼,有多少作为,有多少不相应,我不知道。人的苦乐呀,真是人自己抉择的。苦也是自己选择的,乐也是自己选择的。实际我们能不能静一静,闲淡地,不造恶业,不造迷失业,不去染著这些东西,能静一刻钟呢?我们会说在哪儿不可以静呢?不见得。你到一些地方你静不下来。我们要真有自制能力了,真就不需要学习了,可能就是八地的菩萨了,那你就太自在了,到这个五浊恶世可以净化一方了,对不对?
实际讲课这个事情,从发心上说,是把最好的东西供养给大家。大家这样反复地听,从我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可以改变我们一些思维习惯,的确可以改变我们一些思维习惯。但是在网络上,在一些其他角度上,或者有的教理、修行功夫深的人,他就认为我是多此一举了。这里面很难摆平。这节课要罢课,似乎也不公道。
对于这个“安心”,我们产生疑虑,实际是习气的反扑。这个没有问题的,不要怕它。我们已经讲了不下一百次了,这个反扑是没问题的。我们习气的表现会反复地出现,因为我们生活在习气中,这个不可怕的。不要一出现反复了,就认为自己以前学的东西都没有意义了,这样很痛苦的,这样就太辜负了自己的机遇了。
习气大家都是有的,反复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我们一旦认识了习气的无我性、变异性,我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了解了,他就本自解脱,自己就解脱了。我们讲过这个地方,甚至反复讲这个地方——若知习气之本,本自解(xie)脱,我不讲解(jie)脱,是解(xie)脱了。解(xie)脱,是本不可得的意思。
我们知道习气会反复出现,但你要了解它的本,本是无自性嘛,对不对?习气反复出现,我们都知道它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它本来的现状,了解了它的本来,本就解脱了。依本,本自解脱。依本,你这个习气就解脱了。你要依习气,习气是解决不掉的。
这个教法是个彻底的教法,从我们习气的当下来解决习气,这是十分震撼人的!习气是我们疑虑、烦恼的根源,这个没问题。我们会疑虑,感觉到什么都怀疑,什么都会迷失,这都正常的。但要去了解它的本,即它的自性,认知它的自性。这个烦恼、妄想、习气来了,没有问题,你就考虑考虑它的本质是什么?但你要是一个习气加一个习气地去想象,那就永远没有尽头了。一个习气来了,我去观察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性是什么?我们就有一个本自解脱的机会。所以知其无自性,本自解脱。这就是一个修行的方式,不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言说。一定要去体会它一次,不要多,认真体会它一次了,再遇到事情你就会不自觉地去体会它。因为啥?它真有作用力。
实际我耳朵里塞满这样的话——这个教法很好,但是没有用。你去用与不用,这最重要。有用没有用是你的心念,你要去用,你要去实践它,实践了还不起作用,我们会再找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佛教的真诚。但是我们如果学到一个方法,不去实践它,就说它没有用,这未免太可惜。
所以实践是很真诚的一个事情!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尊重,对自己机会的一个尊重,也是自己的福慧。福慧在哪呢?就是遇到法则了,勤而行之,会解决自己的烦恼,会解决自己的现行的障碍,这就是福慧。还要上哪儿去找福慧呢?
当然你说“我的根很利,我早就解决问题了”,也没有问题呀。真解决了,你可以提出来细致的问题,我们从细致的角度再给大家来做提示。
习气的反复,很普遍。我们的习惯就很没有耐心,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功课、对很多东西都没有耐心。我们拜往生礼赞的时候,拜到最后那一拜,我脑袋里有一个声音很响亮——感觉这是最美的一拜了,为什么?结束了,或者说快结束了。你这个色身,你让它天天象一块肉一样放在那儿,它活到那个时候也得死;你天天让它起作用,他活到那个时候它也得死。你作用与不作用,它都是一个死亡,你拜拜佛,它死亡了,你也留不了多少可惜对不对?要是放就象一坛子肉放在那儿,他死了也就死了。不过我听到这个声音我自己感觉也是挺对胃口的——如果拜的都是最后那一拜,这样拜它一百多拜,人就都很欢喜了,对不对?我们要干啥呢?在这个人生中,实际人都想结束,但你要知道你永远结束不了,你渴望结束的那个心呐,就是没有耐心。我们想着结束吧结束吧,心里就上火了,实际你结束了这个事,下一个事还来找你麻烦,对不对?不找你吗?
耐心实际是来自于无染。你要是无染著,你也就真有耐心了。你把每一个事情做了以后不要染著,这样做几件,你看看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学佛的人,要学会不染的耐心,尤其对我们的业习要尊重它,业习来了我们不要怕它。
(岁次辛卯六月初五2011年7月5日)
《安居第四十九日(一):看清你那个不安的业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