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你突然變得輕松了許多,過去那種躁動減少了很多很多,你就變得逐漸地細膩一些了,你的眼光變的深遠了,你的心地慢慢變的廣大了,你的作爲慢慢變的如實了,你對自己心地的需求慢慢的有感知了。
要求太高也是不切合實際。但我們作爲一個學佛的人,在這樣一個比較犀利的教法下,往往會在回顧人生的時候,回頭一看,就知道這個教法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殊勝的功德與利益,消除了,或者說減弱了,或者說阻止了我們多少惡業,惡業的作爲,惡業的想法,因爲這個教法太明亮了,在我們心地、言行,意識中,舉動的刹那,我們有意無意地就能覺知到這種作爲違背了果地覺的某些方面。
昨天也有居士說這個講法,大家可能聽得疲憊了,不行了念念佛吧?不要講了。我們要是珍惜自己機會的時候,你先不管學不學,聽不聽,你把自己的心靜下來,就是體會一下雞足山的清涼,也是我們的福報。我們下山以後能有多少熱惱,有多少作爲,有多少不相應,我不知道。人的苦樂呀,真是人自己抉擇的。苦也是自己選擇的,樂也是自己選擇的。實際我們能不能靜一靜,閑淡地,不造惡業,不造迷失業,不去染著這些東西,能靜一刻鍾呢?我們會說在哪兒不可以靜呢?不見得。你到一些地方你靜不下來。我們要真有自製能力了,真就不需要學習了,可能就是八地的菩薩了,那你就太自在了,到這個五濁惡世可以淨化一方了,對不對?
實際講課這個事情,從發心上說,是把最好的東西供養給大家。大家這樣反複地聽,從我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爲是有益的,因爲可以改變我們一些思維習慣,的確可以改變我們一些思維習慣。但是在網絡上,在一些其他角度上,或者有的教理、修行功夫深的人,他就認爲我是多此一舉了。這裏面很難擺平。這節課要罷課,似乎也不公道。
對于這個“安心”,我們産生疑慮,實際是習氣的反撲。這個沒有問題的,不要怕它。我們已經講了不下一百次了,這個反撲是沒問題的。我們習氣的表現會反複地出現,因爲我們生活在習氣中,這個不可怕的。不要一出現反複了,就認爲自己以前學的東西都沒有意義了,這樣很痛苦的,這樣就太辜負了自己的機遇了。
習氣大家都是有的,反複的出現都是正常的,但我們一旦認識了習氣的無我性、變異性,我們了解了它的本質是無自性的,了解了,他就本自解脫,自己就解脫了。我們講過這個地方,甚至反複講這個地方——若知習氣之本,本自解(xie)脫,我不講解(jie)脫,是解(xie)脫了。解(xie)脫,是本不可得的意思。
我們知道習氣會反複出現,但你要了解它的本,本是無自性嘛,對不對?習氣反複出現,我們都知道它是無自性的,無自性就是它本來的現狀,了解了它的本來,本就解脫了。依本,本自解脫。依本,你這個習氣就解脫了。你要依習氣,習氣是解決不掉的。
這個教法是個徹底的教法,從我們習氣的當下來解決習氣,這是十分震撼人的!習氣是我們疑慮、煩惱的根源,這個沒問題。我們會疑慮,感覺到什麼都懷疑,什麼都會迷失,這都正常的。但要去了解它的本,即它的自性,認知它的自性。這個煩惱、妄想、習氣來了,沒有問題,你就考慮考慮它的本質是什麼?但你要是一個習氣加一個習氣地去想象,那就永遠沒有盡頭了。一個習氣來了,我去觀察它的本質是什麼?它的本性是什麼?我們就有一個本自解脫的機會。所以知其無自性,本自解脫。這就是一個修行的方式,不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言說。一定要去體會它一次,不要多,認真體會它一次了,再遇到事情你就會不自覺地去體會它。因爲啥?它真有作用力。
實際我耳朵裏塞滿這樣的話——這個教法很好,但是沒有用。你去用與不用,這最重要。有用沒有用是你的心念,你要去用,你要去實踐它,實踐了還不起作用,我們會再找新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佛教的真誠。但是我們如果學到一個方法,不去實踐它,就說它沒有用,這未免太可惜。
所以實踐是很真誠的一個事情!是我們對自己的一個尊重,對自己機會的一個尊重,也是自己的福慧。福慧在哪呢?就是遇到法則了,勤而行之,會解決自己的煩惱,會解決自己的現行的障礙,這就是福慧。還要上哪兒去找福慧呢?
當然你說“我的根很利,我早就解決問題了”,也沒有問題呀。真解決了,你可以提出來細致的問題,我們從細致的角度再給大家來做提示。
習氣的反複,很普遍。我們的習慣就很沒有耐心,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對功課、對很多東西都沒有耐心。我們拜往生禮贊的時候,拜到最後那一拜,我腦袋裏有一個聲音很響亮——感覺這是最美的一拜了,爲什麼?結束了,或者說快結束了。你這個色身,你讓它天天象一塊肉一樣放在那兒,它活到那個時候也得死;你天天讓它起作用,他活到那個時候它也得死。你作用與不作用,它都是一個死亡,你拜拜佛,它死亡了,你也留不了多少可惜對不對?要是放就象一壇子肉放在那兒,他死了也就死了。不過我聽到這個聲音我自己感覺也是挺對胃口的——如果拜的都是最後那一拜,這樣拜它一百多拜,人就都很歡喜了,對不對?我們要幹啥呢?在這個人生中,實際人都想結束,但你要知道你永遠結束不了,你渴望結束的那個心呐,就是沒有耐心。我們想著結束吧結束吧,心裏就上火了,實際你結束了這個事,下一個事還來找你麻煩,對不對?不找你嗎?
耐心實際是來自于無染。你要是無染著,你也就真有耐心了。你把每一個事情做了以後不要染著,這樣做幾件,你看看是個什麼概念?
我們學佛的人,要學會不染的耐心,尤其對我們的業習要尊重它,業習來了我們不要怕它。
(歲次辛卯六月初五2011年7月5日)
《安居第四十九日(一):看清你那個不安的業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