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三日(一):顺愿抉择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是顺性而显,性德之真实作用是令一切众生“但得诸乐,远离诸苦”,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此无间的快乐是以性德不增不减的真实相,令众生皆有归宿,在随顺、融汇于身心归宿的过程中,全体莅显了所谓的真实。
实际每个当下、每个当念、每个言说就是真实,此“真实”是我们对每个当下当念的作为、言说不予增减,不予垢净,不予来去,不予大小,其本来面目那就是真实。人每时每刻活在真实中,但因为我们的妄想执著、分别执著、烦恼执著、所知执著、身份执著,造成了脱离真实的“妄”的结果,造成了所谓的三界,造成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以,一切违性的造作给我们带来了负面的作用,即苦、烦恼,不论三苦、八苦,种种“苦”说就是对违性者的别称。
每个人都没办法离开真实,但我们强执的习惯、意识的习惯、知识、环境、教育等等带来的误导,使我们面对着种种苦与乐的选择,或者说习惯的迷失与徘徊。矛盾,是交织在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个主体状态。
一旦有一个作为的抉择,“真实”就在你抉择那一刹那成熟起来、表现出来。人一生中没有几次是我们可以抉择的,大部分人就生活在生老病死、八苦的徘徊犹豫之中,所以这个“真实”很少起作用,即抉择很少起作用。我们作为一个智慧的人,或者一个学佛人,或者一个向往智慧的人,你反观反观自己,一生中你有几次能彻底地把握自己的生命、生命的作用和你自己生命的趣向?严格地说,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多是在许多因缘的困惑下、推动下、引导下、诱惑下、逼迫下产生的一个效果,要是我们在自己的心念作为中主动地做一个选择,那就是一个真实的事情。
实际每个当下的确都很真实,所以阿弥陀佛国土的十七种庄严,不断地让我们观彼(极乐世界)对此(娑婆世界),彼此观照,让我们来觉悟顺性与逆性的缘起、过程与结果,让我们学会正念与正念的作用,让我们学会智慧与智慧的观察。人人都是有智慧的,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运用不出来,或者在很多生命状态、时节因缘下运用不出来,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去启发它,使它在每一时刻不浪费、不迷失。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大义”,是殊胜义、抉择义、圆满义,是唯佛所宣义。此“大”,唯佛所称,菩萨声闻缘觉都不能称,众生不能称。众生、声闻、缘觉、菩萨皆可回归,是名为“大”。佛所亲证,是名为“大”。故“大义门”是佛亲证之教法,如实之传达。传达什么呢?——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殊胜功德是唯佛所守护的、成就的教法。
很少人对“大乘”二字有所了解。我们抉择“大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般人的修持,谈不上大乘,也谈不上自利,一般是自私。六道众生都是自私方便,声闻修法是自利方便,菩萨是以利他为自利方便。你看看自己有几分自私?几分自利?几分利他?那就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了。所有的自私作为一定是众生分所行。
诸佛如来安住于大智慧,即一真法界的作为,远离了一切对待,亲证了一切无对待的事实,所以智慧圆明,一真法界究竟如实安住,得大自在。菩萨、声闻、独觉是自在者,不能称为大自在者,凡夫是不自在者。此“自在”,是生命顺性的展示与如实的表达。
故大义门功德,主要是来提示我们——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教法是唯佛与佛宣化,唯畅佛本怀,唯显佛报土功德。若是没有这样一个清晰、如实的观察,那我们就会在种种业相空间中徘徊,尤其人类,凡夫有情的徘徊的心耽搁了自己一生又一生。你可以回忆回忆,我们一生中有多少时候不徘徊?果决地做一个事情?独立地思维一个问题?十分稀少。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超越了自私的凡夫法界,超越了声闻独觉自利的法界,超越了菩萨以利他为自利的法界,是一个圆满、究竟的法界。所以此“果地觉”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认知,这个教法不是为了赞叹而赞叹,它是如实地表达了极乐世界的尊贵与殊胜,不是骄慢的表达,而是其实际价值、其真正的功德所在。如果不通过这样一个认知,我们对大义门的认知就会模糊,我们在择法中就会有残留,那就还会造成细微的矛盾与徘徊,细微的心智上的自我对立,那就是烦恼生起的一个最初现象。
我们在学习净土法门中,会不断地发现这些佛菩萨的作为,尤其是果地教的作为,是彻底的、没有保留的,过去说“无私的奉献”,顺性的作为是彻底的、无私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二元世界中,在坚固的天地之间,在坚固的善恶之间,在坚固的冷暖之间,在坚固的人我之间,在坚固的大小之间,其对待是无穷无尽的。一旦逾越了这个二元世界,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智慧的通达、心智的方便,在无量的刹海中充满了轻松、喜悦、自由。
对立的二元世界给人带来了无端的障碍,这个二元世界这么坚固、这么强大,我们举手投足都是在二元中。就因为这样特定的生活环境,因为我们这个二元心地已经坚固到极致了,所以佛陀说极乐世界,在果地教中特设这样一个殊胜的国土,来对比五浊恶世,令我们有进趣方便,那么就是大取大舍!此取舍中无有保留,犹如一个人要出家,一有保留的心,出家的念头很快就会被拉下去,哪怕很细微的保留,是习惯的保留、物质的保留、名誉的保留、社会环境的保留,不管哪一种保留,都会造成现下的矛盾与犹豫不决。
我们一生中又有几次给你抉择的机会呢?实际不多!又有几次改变自己的机会呢?不多!但从心灵而言,从顺性的功德而言,我们的机会就多,因为每个当下一念、每一个事相、每一个作为,都是抉择、认知、觉悟的时机,当然也是迷失、固执、烦恼的时机。这两种结果的分水岭,就是顺性与违性的一个表达罢了,它是没有实质的,但是觉受现象频频发生。虽然是无常无我的,但这个无常无我背后的作用力在十法界中传达出来的气息,那可就是差别了,所以无差别中的差别,在我们生命周边是那么活泼地不断地在展示,在歌唱,在哭泣,在悲哀。
极乐世界这个大义门功德成就,提示说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是唯佛与佛所宣化、成就的实际地里,为一切自私的凡夫,一切自利的圣者,一切自利利他的菩萨心地业力所不及。那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私的凡夫,一生中能不能在这个果地教上真正地皈依呢?这个抉择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要顺愿抉择。此“愿”是佛愿,也就是佛的果地。此抉择,是抉择于一念。我们薄地凡夫,一念就可以顺愿抉择,也可以顺性抉择。但我们对性德是模糊的,是用我们的所知去推测的,永远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但对佛愿,我们可觉可知可为观察,所以顺佛愿与顺佛性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了,因为佛愿是顺性而成就的,所以我们在顺佛愿抉择之时,无异于顺性抉择。所以,心不可以自知,不可以自见,依佛愿而显现心性之妙用,来让我们来抉择,这一抉择是我们每一个有情的权利,你可以在任何时、任何处、任何念下去抉择。所以净土教言中,这个随顺抉择的“随顺”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一个加持,非是我们要随顺而随顺,实是佛力相加而成就的随顺。
你说“我要随顺”,可能接下来就有“我不随顺”这样的二元思想的生起。说“我信”,结果“我疑”又会生起,人的这一念一动,吉凶参半,信疑参半,因为我们凡夫的对立心智成熟了,许多精神病患者叫作精神分裂,此“分裂”,实际是娑婆世界一切凡夫有情生活环境的事实,天地是分裂的,善恶是分裂的,男女是分裂的,你我是分裂的,大小是分裂的,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影响,我们的感知就在分裂、割裂。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许多人说这个人不正常、那个人不正常,没有什么正常与不正常,只要是有对待、对立,都谈不上正常。但是我们大家人人都在对待、对立,我们认为大家都正常,有时候突然出现一个不对立的人,大家就认为他不正常!因为我们习惯了这种分裂。实际对现代人,用“分裂”这个词有点太宽恕,用“割裂”就比较恰当一些,因为它代表用痛苦的心情、痛苦的感知、痛苦的方式去做一个事情。比如念佛之时,他要跟佛割裂;在修行之时,他要与戒割裂、与教割裂、与圣者割裂;看到不修行的愚痴的人之时,他要与愚痴的人割裂,即对立、矛盾。
净土教法的“随顺”,实际不是我们的力量,完全来自于阿弥陀佛顺性誓愿的普照与回施,如下一场大雨一样,在我们听闻“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之时,洗涤了我们的心智,令我们有随顺的方便。所以佛陀有这样的誓愿——设我作佛,他方有情闻我名号,皆得二种忍,即信忍与顺忍。我们现在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此名号中就有这样的功德——令我们随顺佛愿透视性德之妙用。我们自身是没有这个力量的,若不被名号洗礼,我们心地的尘垢是无以去除的,我们的习惯的圈子全部都是尘垢,我们还在不断地染著、积累、加厚其作用力。
《安居第四十三日(一):顺愿抉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