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四十叁日(一):順願抉擇

  

安居第四十叁日(一):順願抉擇

  

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是順性而顯,性德之真實作用是令一切衆生“但得諸樂,遠離諸苦”,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此無間的快樂是以性德不增不減的真實相,令衆生皆有歸宿,在隨順、融彙于身心歸宿的過程中,全體莅顯了所謂的真實。

  

實際每個當下、每個當念、每個言說就是真實,此“真實”是我們對每個當下當念的作爲、言說不予增減,不予垢淨,不予來去,不予大小,其本來面目那就是真實。人每時每刻活在真實中,但因爲我們的妄想執著、分別執著、煩惱執著、所知執著、身份執著,造成了脫離真實的“妄”的結果,造成了所謂的叁界,造成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所以,一切違性的造作給我們帶來了負面的作用,即苦、煩惱,不論叁苦、八苦,種種“苦”說就是對違性者的別稱。

  

每個人都沒辦法離開真實,但我們強執的習慣、意識的習慣、知識、環境、教育等等帶來的誤導,使我們面對著種種苦與樂的選擇,或者說習慣的迷失與徘徊。矛盾,是交織在人類整個生命過程中的一個主體狀態。

  

一旦有一個作爲的抉擇,“真實”就在你抉擇那一刹那成熟起來、表現出來。人一生中沒有幾次是我們可以抉擇的,大部分人就生活在生老病死、八苦的徘徊猶豫之中,所以這個“真實”很少起作用,即抉擇很少起作用。我們作爲一個智慧的人,或者一個學佛人,或者一個向往智慧的人,你反觀反觀自己,一生中你有幾次能徹底地把握自己的生命、生命的作用和你自己生命的趣向?嚴格地說,這樣的機會少之又少,多是在許多因緣的困惑下、推動下、引導下、誘惑下、逼迫下産生的一個效果,要是我們在自己的心念作爲中主動地做一個選擇,那就是一個真實的事情。

  

實際每個當下的確都很真實,所以阿彌陀佛國土的十七種莊嚴,不斷地讓我們觀彼(極樂世界)對此(娑婆世界),彼此觀照,讓我們來覺悟順性與逆性的緣起、過程與結果,讓我們學會正念與正念的作用,讓我們學會智慧與智慧的觀察。人人都是有智慧的,但是爲什麼很多人運用不出來,或者在很多生命狀態、時節因緣下運用不出來,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正確地去啓發它,使它在每一時刻不浪費、不迷失。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大義”,是殊勝義、抉擇義、圓滿義,是唯佛所宣義。此“大”,唯佛所稱,菩薩聲聞緣覺都不能稱,衆生不能稱。衆生、聲聞、緣覺、菩薩皆可回歸,是名爲“大”。佛所親證,是名爲“大”。故“大義門”是佛親證之教法,如實之傳達。傳達什麼呢?——極樂世界這樣一個殊勝功德是唯佛所守護的、成就的教法。

  

很少人對“大乘”二字有所了解。我們抉擇“大乘”,是十分重要的,因爲一般人的修持,談不上大乘,也談不上自利,一般是自私。六道衆生都是自私方便,聲聞修法是自利方便,菩薩是以利他爲自利方便。你看看自己有幾分自私?幾分自利?幾分利他?那就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了。所有的自私作爲一定是衆生分所行。

  

諸佛如來安住于大智慧,即一真法界的作爲,遠離了一切對待,親證了一切無對待的事實,所以智慧圓明,一真法界究竟如實安住,得大自在。菩薩、聲聞、獨覺是自在者,不能稱爲大自在者,凡夫是不自在者。此“自在”,是生命順性的展示與如實的表達。

  

故大義門功德,主要是來提示我們——極樂世界這樣一個教法是唯佛與佛宣化,唯暢佛本懷,唯顯佛報土功德。若是沒有這樣一個清晰、如實的觀察,那我們就會在種種業相空間中徘徊,尤其人類,凡夫有情的徘徊的心耽擱了自己一生又一生。你可以回憶回憶,我們一生中有多少時候不徘徊?果決地做一個事情?獨立地思維一個問題?十分稀少。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超越了自私的凡夫法界,超越了聲聞獨覺自利的法界,超越了菩薩以利他爲自利的法界,是一個圓滿、究竟的法界。所以此“果地覺”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認知,這個教法不是爲了贊歎而贊歎,它是如實地表達了極樂世界的尊貴與殊勝,不是驕慢的表達,而是其實際價值、其真正的功德所在。如果不通過這樣一個認知,我們對大義門的認知就會模糊,我們在擇法中就會有殘留,那就還會造成細微的矛盾與徘徊,細微的心智上的自我對立,那就是煩惱生起的一個最初現象。

  

我們在學習淨土法門中,會不斷地發現這些佛菩薩的作爲,尤其是果地教的作爲,是徹底的、沒有保留的,過去說“無私的奉獻”,順性的作爲是徹底的、無私的。

  

因爲我們生活在這個二元世界中,在堅固的天地之間,在堅固的善惡之間,在堅固的冷暖之間,在堅固的人我之間,在堅固的大小之間,其對待是無窮無盡的。一旦逾越了這個二元世界,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智慧的通達、心智的方便,在無量的刹海中充滿了輕松、喜悅、自由。

  

對立的二元世界給人帶來了無端的障礙,這個二元世界這麼堅固、這麼強大,我們舉手投足都是在二元中。就因爲這樣特定的生活環境,因爲我們這個二元心地已經堅固到極致了,所以佛陀說極樂世界,在果地教中特設這樣一個殊勝的國土,來對比五濁惡世,令我們有進趣方便,那麼就是大取大舍!此取舍中無有保留,猶如一個人要出家,一有保留的心,出家的念頭很快就會被拉下去,哪怕很細微的保留,是習慣的保留、物質的保留、名譽的保留、社會環境的保留,不管哪一種保留,都會造成現下的矛盾與猶豫不決。

  

我們一生中又有幾次給你抉擇的機會呢?實際不多!又有幾次改變自己的機會呢?不多!但從心靈而言,從順性的功德而言,我們的機會就多,因爲每個當下一念、每一個事相、每一個作爲,都是抉擇、認知、覺悟的時機,當然也是迷失、固執、煩惱的時機。這兩種結果的分水嶺,就是順性與違性的一個表達罷了,它是沒有實質的,但是覺受現象頻頻發生。雖然是無常無我的,但這個無常無我背後的作用力在十法界中傳達出來的氣息,那可就是差別了,所以無差別中的差別,在我們生命周邊是那麼活潑地不斷地在展示,在歌唱,在哭泣,在悲哀。

  

極樂世界這個大義門功德成就,提示說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是唯佛與佛所宣化、成就的實際地裏,爲一切自私的凡夫,一切自利的聖者,一切自利利他的菩薩心地業力所不及。那我們作爲一個普通的、自私的凡夫,一生中能不能在這個果地教上真正地皈依呢?這個抉擇是什麼呢?

  

所以,我們要順願抉擇。此“願”是佛願,也就是佛的果地。此抉擇,是抉擇于一念。我們薄地凡夫,一念就可以順願抉擇,也可以順性抉擇。但我們對性德是模糊的,是用我們的所知去推測的,永遠是一個概念性的東西,但對佛願,我們可覺可知可爲觀察,所以順佛願與順佛性完整地結合在一起了,因爲佛願是順性而成就的,所以我們在順佛願抉擇之時,無異于順性抉擇。所以,心不可以自知,不可以自見,依佛願而顯現心性之妙用,來讓我們來抉擇,這一抉擇是我們每一個有情的權利,你可以在任何時、任何處、任何念下去抉擇。所以淨土教言中,這個隨順抉擇的“隨順”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一個加持,非是我們要隨順而隨順,實是佛力相加而成就的隨順。

  

你說“我要隨順”,可能接下來就有“我不隨順”這樣的二元思想的生起。說“我信”,結果“我疑”又會生起,人的這一念一動,吉凶參半,信疑參半,因爲我們凡夫的對立心智成熟了,許多精神病患者叫作精神分裂,此“分裂”,實際是娑婆世界一切凡夫有情生活環境的事實,天地是分裂的,善惡是分裂的,男女是分裂的,你我是分裂的,大小是分裂的,我們所受到的教育、影響,我們的感知就在分裂、割裂。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空間。許多人說這個人不正常、那個人不正常,沒有什麼正常與不正常,只要是有對待、對立,都談不上正常。但是我們大家人人都在對待、對立,我們認爲大家都正常,有時候突然出現一個不對立的人,大家就認爲他不正常!因爲我們習慣了這種分裂。實際對現代人,用“分裂”這個詞有點太寬恕,用“割裂”就比較恰當一些,因爲它代表用痛苦的心情、痛苦的感知、痛苦的方式去做一個事情。比如念佛之時,他要跟佛割裂;在修行之時,他要與戒割裂、與教割裂、與聖者割裂;看到不修行的愚癡的人之時,他要與愚癡的人割裂,即對立、矛盾。

  

淨土教法的“隨順”,實際不是我們的力量,完全來自于阿彌陀佛順性誓願的普照與回施,如下一場大雨一樣,在我們聽聞“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之時,洗滌了我們的心智,令我們有隨順的方便。所以佛陀有這樣的誓願——設我作佛,他方有情聞我名號,皆得二種忍,即信忍與順忍。我們現在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此名號中就有這樣的功德——令我們隨順佛願透視性德之妙用。我們自身是沒有這個力量的,若不被名號洗禮,我們心地的塵垢是無以去除的,我們的習慣的圈子全部都是塵垢,我們還在不斷地染著、積累、加厚其作用力。

  

《安居第四十叁日(一):順願抉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