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生那一刻钟、出生以后才投胎。在胞胎里面待得越久的人昏迷的越久,乘着父母的爱欲投生的孩子,在这个世界贪婪的很,业习厚重,愚痴业多,即固执的东西特别多。有的是在母亲受孕以后胎儿成长的过程中投胎的,那么这样的人习气就薄少的多了。而在出生那一刻去投胎的人,就能明察于现世,明确地了解人类的生活与作为,多于观察,少于习性,多于智慧。
大部分人是第一种情况,所以女孩子多有恋父的情结,男孩子多有恋母的情结,这个情结是在投胎那一刻成为的事实。我们对自己投胎出生的过程,没人关心,反正生下来了就成长呗,成长了就活呗,活着就老呗,老了就死呗,死了再投胎呗,投到哪不知道呗!因为我们没有这个理念,所以说极乐世“宝华千万种”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出生的时间就没有啥感觉,所以对你新生的极乐世界的召唤也没有啥感觉。当然我们现在要作意认知他,莲花是我们的父母,那就是我们未来新生之地,这个要有认知的,没有认知不行。
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没有认知,所以我们养成了对新生没有认知的习惯。如果有,我们说“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花叶,交错光乱转”,这是我们的新生之地,这么美妙,这么多彩,这种庄严的接引是我们出生的地方,那你就会清晰地、踊跃地往生西方,就会在这个新生的当口,或者这个舍报的当口,心生喜悦——哎呀,我要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新生了,要脱离这个胞胎的粗重获得新生了,要在一个璀璨明亮的环境中获得新生了!你就会很踊跃于往生!但如果你对你的未来是模糊的,你对极乐世界的新生环境是模糊的,甚至一点概念都没有,说你往生吧,你说“佛接我吧,佛接我吧。”你都不知道生个什么,你没有概念!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去向的自然环境,这样你的舍报就会很有喜悦,有自然的力,或者说基础。
【举例:一个老年师父感觉自己不行了,就跟师父说:“法师呀,我要往生了。”师父说往生挺好呀,你就念佛呗,他就这样念:“阿弥陀佛呀接我呀,阿弥陀佛呀接我呀……”,最后喊得累的没办法了,就挤在床与墙之间空隙里面,撑着自己苦苦地念“阿弥陀佛呀快点来,阿弥陀佛呀快点来……”】
这是为什么?实际他不知道九品莲花为父母。一定要把这个知见突破过来。你对未来有心开意解的清晰抉择,而不是这种呼唤。这个抉择——你知道是莲花化生,你这个“心开”不会有任何的期盼。死亡来了,我们会微笑与舒展,心地是一个开心的、舒展的状态。莲花不是在哪个地方开,而是说你心地是舒展的,而不是对死亡的一种恐怖或迷茫,这样你念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随机感应,这是真实不虚的。因为心里的扭曲、逼迫,就会象上面那个例子那样“阿弥陀佛呀你接我,阿弥陀佛呀快点来”,心里很紧张。那么舒展这个效果是不会出现的,莲台呀、金台呀就会淹没,它对我们的昭示很难成为事实,十分困难。所以在净土这个往生的教法中,我们平时的心开意解是十分重要的。
但我们对当下的心开意解、抉择往往会忽略,他等待着阿弥陀佛的接引,这不是不行的。我们读过很多经典,阿弥陀佛与菩萨、声闻接引我们,或者是以报身,或者是以化身等等,顺应众生的需求来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你平时的训练与抉择是关键,你可能就会有这样的心情——你会微笑着等待阿弥陀佛的现前。为什么呢?——“哎呀,这一生旅游结束了。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这样的环境将要展现在我的眼前了,我将要去这个地方去新生了。”你有这样一个意识,有这样一个喜悦,你的痛苦随着这个喜悦就会投生,或者说往生,而不是固执地追求某种形象,因为这种形象已经成熟了。
所以我们对新生之地的认知也是个抉择,即往生之地的抉择。平时不抉择这个啊,你到临终呼唤,你就会有压迫,有迷失,甚至会感到这佛怎么还不来这样一个困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机感应弥不周——这是真实不虚的。那为什么我们呼唤他怎么没有相应呢?是因为你有迷惑。光明周摄普照啊,无有疏漏,但是迷执有情会有自我遮蔽,犹如“从生盲”,象盲人从来没有睁开过眼睛一样,他看不到这个光明!不是大光没有普照,只是你是从生盲,你的固执蒙蔽着自己。
所以十七种国土庄严中,这个水的庄严提示我们:新生之地,我们一定要认知。之所以触动不了大家,最主要最主要的是我们在这一生的出生中,因为风刀解体的痛苦而封杀了自己的记忆,所以我们对新的往生、新生往往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或者说没有认知它的愿望!因为我们这一生的来到,我们不知道,是苦是乐都不知道,一片空白。我们的新生没有参照,所以就会把这个事情搁置在一边了。所以这个“临终之时”是比较困惑人的一个话题,因为大家不知道什么是新生,什么是投胎,什么是轮回,没有这样的感知,所以只是一个名词、名言,别人所说,没法抉择。所以说念佛的人是十分多的,但说对未来往生之地的认识,这样的人十分稀有。那么天亲菩萨就本着这样一个缘起,或者事相的认知来提示我们的新生之地——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花叶,交错光乱转——这样一个美妙的新生之地,给我们一个没有委屈,没有负重的一个召唤,或者说一个舒展的接纳。
菩萨们,我们感知这个问题的时候,敏锐度都不够。这里面如果有两个人、三个人、五个人有出生的记忆,能传达给我们,那我们认知新生的愿望就会出现!但大部分,或者说百分之百的人都没有这个理念,没有这个记忆,所以对新生从来不予讨论。对人类的新生不予讨论,而对未来的新生也没有讨论的理念,这真是不可思议,所以天亲菩萨提出来这样一个方式,来让我们有一个认知。先种下一个种子,我们以后慢慢地看看能不能唤起我们对新生的在意,对新生环境的重视。你若对你新生的环境没有认知,那你舍报,或者说你的意识所依所归就没法择取。这个生命尽头了,受报尽了,你会叫阿弥陀佛,真会叫的,因为你不知道你的新生之地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要提这样一个生冷的话题呢?大家表层意识里已经忘记的一个东西,一个生疏的新生过程,因为我们人类的记忆在这个地方就被覆盖了,所以我们对新生的向往往往就会受到制约。这必须得提出来,大家必须要有个认知。为什么我们对新生之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知道是自己的本家本国,但对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没有向往,也没有欲望了解,因为什么呢?没有记忆的参照。
但在我们的深层意识中,我们是有极大的渴望的,脱离胞胎与轮回的渴望,在人人的深层意识里都是有的。出生这一刻的记忆的封闭,在人类的生命意识中是最为顽固、深刻的。所以我们对自己不再轮回的新生的认知之渴望,若激不活它,那我们到所谓临终那一刻,你肯定会给自己惹麻烦的。你现在如果认知清楚了,那所谓临终那一刻,没有什么了,因为你现在的认知跟临终的认知没有差别的。你现在要模糊的,你到那个临终一定是模糊的。所以说临终一定要解决于当下。若不解决于当下,你现在糊涂,还说自己未来清楚,那你真是在自欺。所以我们对未来的新生一定要有一个认知的渴望,就是抉择的渴望。我一定要认准它。这样在所谓临终的问题上,你有归向,你就不会慌乱了。那有人会这样说——反正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了,我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了,这些都不是我顾忌的东西。那你太了不起了。你若不染著一切相,不迷失一切感知,那你太了不起了,那真是很好。但对那些染著的、欲了解的有情,能主动去了解它,无疑是除疑的一个方便,是除去我们现行疑惑的一个很大方便,因为我们现在还很清晰,还有很多学习、实践,甚至观察、修行的机会。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说——极乐世界,彼诸菩萨及声闻若入宝池,意欲水没足则没足,欲至膝者则至膝,欲至腰则至腰……,实际是说我们新生之地没有风刀,欲冷则冷,欲热则热,我们面对的水是如意的,水温能称你的心如你的意,欲没足则没足,没膝则没膝,没胸则没胸,没顶则没顶,上下循环,任意自在。实际就是说极乐世界这个新的环境,是一个自在的、如意的殊胜宝地,是一个觉悟的地方,而不是一个痛苦挣扎的地方。
【举例:一般孩子出生的时候,如果第一声哭的很亮,大夫就说这个孩子以后会有作为,有活力。甘孜州的前佛协会长阿海喇嘛,他喜欢鸡足山,他说下一生要投到鸡足山。他生生世世出生的第一句话就是“阿弥陀佛”,他的誓愿就是“我出生时,称念弥陀”。有的菩萨发愿一出生,一张嘴就是“嗡阿惹巴杂拉德”。可能大家一出生都是“阿弥陀佛”,因为什么呢?都到极乐世界了嘛。】
(岁次辛卯五月十二 2011年6月13)
《安居第二十七日(一):我们美好的新生之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