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七日(一):我們美好的新生之地▪P2

  ..續本文上一頁出生那一刻鍾、出生以後才投胎。在胞胎裏面待得越久的人昏迷的越久,乘著父母的愛欲投生的孩子,在這個世界貪婪的很,業習厚重,愚癡業多,即固執的東西特別多。有的是在母親受孕以後胎兒成長的過程中投胎的,那麼這樣的人習氣就薄少的多了。而在出生那一刻去投胎的人,就能明察于現世,明確地了解人類的生活與作爲,多于觀察,少于習性,多于智慧。

  

大部分人是第一種情況,所以女孩子多有戀父的情結,男孩子多有戀母的情結,這個情結是在投胎那一刻成爲的事實。我們對自己投胎出生的過程,沒人關心,反正生下來了就成長呗,成長了就活呗,活著就老呗,老了就死呗,死了再投胎呗,投到哪不知道呗!因爲我們沒有這個理念,所以說極樂世“寶華千萬種”跟我們沒有關系,我們出生的時間就沒有啥感覺,所以對你新生的極樂世界的召喚也沒有啥感覺。當然我們現在要作意認知他,蓮花是我們的父母,那就是我們未來新生之地,這個要有認知的,沒有認知不行。

  

因爲我們在這個世界沒有認知,所以我們養成了對新生沒有認知的習慣。如果有,我們說“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花葉,交錯光亂轉”,這是我們的新生之地,這麼美妙,這麼多彩,這種莊嚴的接引是我們出生的地方,那你就會清晰地、踴躍地往生西方,就會在這個新生的當口,或者這個舍報的當口,心生喜悅——哎呀,我要到一個美好的地方去新生了,要脫離這個胞胎的粗重獲得新生了,要在一個璀璨明亮的環境中獲得新生了!你就會很踴躍于往生!但如果你對你的未來是模糊的,你對極樂世界的新生環境是模糊的,甚至一點概念都沒有,說你往生吧,你說“佛接我吧,佛接我吧。”你都不知道生個什麼,你沒有概念!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去向的自然環境,這樣你的舍報就會很有喜悅,有自然的力,或者說基礎。

  

【舉例:一個老年師父感覺自己不行了,就跟師父說:“法師呀,我要往生了。”師父說往生挺好呀,你就念佛呗,他就這樣念:“阿彌陀佛呀接我呀,阿彌陀佛呀接我呀……”,最後喊得累的沒辦法了,就擠在床與牆之間空隙裏面,撐著自己苦苦地念“阿彌陀佛呀快點來,阿彌陀佛呀快點來……”】

  

這是爲什麼?實際他不知道九品蓮花爲父母。一定要把這個知見突破過來。你對未來有心開意解的清晰抉擇,而不是這種呼喚。這個抉擇——你知道是蓮花化生,你這個“心開”不會有任何的期盼。死亡來了,我們會微笑與舒展,心地是一個開心的、舒展的狀態。蓮花不是在哪個地方開,而是說你心地是舒展的,而不是對死亡的一種恐怖或迷茫,這樣你念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隨機感應,這是真實不虛的。因爲心裏的扭曲、逼迫,就會象上面那個例子那樣“阿彌陀佛呀你接我,阿彌陀佛呀快點來”,心裏很緊張。那麼舒展這個效果是不會出現的,蓮臺呀、金臺呀就會淹沒,它對我們的昭示很難成爲事實,十分困難。所以在淨土這個往生的教法中,我們平時的心開意解是十分重要的

  

但我們對當下的心開意解、抉擇往往會忽略,他等待著阿彌陀佛的接引,這不是不行的。我們讀過很多經典,阿彌陀佛與菩薩、聲聞接引我們,或者是以報身,或者是以化身等等,順應衆生的需求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那麼你平時的訓練與抉擇是關鍵,你可能就會有這樣的心情——你會微笑著等待阿彌陀佛的現前。爲什麼呢?——“哎呀,這一生旅遊結束了。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這樣的環境將要展現在我的眼前了,我將要去這個地方去新生了。”你有這樣一個意識,有這樣一個喜悅,你的痛苦隨著這個喜悅就會投生,或者說往生,而不是固執地追求某種形象,因爲這種形象已經成熟了。

  

所以我們對新生之地的認知也是個抉擇,即往生之地的抉擇。平時不抉擇這個啊,你到臨終呼喚,你就會有壓迫,有迷失,甚至會感到這佛怎麼還不來這樣一個困惑。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機感應彌不周——這是真實不虛的。那爲什麼我們呼喚他怎麼沒有相應呢?是因爲你有迷惑。光明周攝普照啊,無有疏漏,但是迷執有情會有自我遮蔽,猶如“從生盲”,象盲人從來沒有睜開過眼睛一樣,他看不到這個光明!不是大光沒有普照,只是你是從生盲,你的固執蒙蔽著自己。

  

所以十七種國土莊嚴中,這個水的莊嚴提示我們:新生之地,我們一定要認知。之所以觸動不了大家,最主要最主要的是我們在這一生的出生中,因爲風刀解體的痛苦而封殺了自己的記憶,所以我們對新的往生、新生往往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或者說沒有認知它的願望!因爲我們這一生的來到,我們不知道,是苦是樂都不知道,一片空白。我們的新生沒有參照,所以就會把這個事情擱置在一邊了。所以這個“臨終之時”是比較困惑人的一個話題,因爲大家不知道什麼是新生,什麼是投胎,什麼是輪回,沒有這樣的感知,所以只是一個名詞、名言,別人所說,沒法抉擇。所以說念佛的人是十分多的,但說對未來往生之地的認識,這樣的人十分稀有。那麼天親菩薩就本著這樣一個緣起,或者事相的認知來提示我們的新生之地——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花葉,交錯光亂轉——這樣一個美妙的新生之地,給我們一個沒有委屈,沒有負重的一個召喚,或者說一個舒展的接納。

  

菩薩們,我們感知這個問題的時候,敏銳度都不夠。這裏面如果有兩個人、叁個人、五個人有出生的記憶,能傳達給我們,那我們認知新生的願望就會出現!但大部分,或者說百分之百的人都沒有這個理念,沒有這個記憶,所以對新生從來不予討論。對人類的新生不予討論,而對未來的新生也沒有討論的理念,這真是不可思議,所以天親菩薩提出來這樣一個方式,來讓我們有一個認知。先種下一個種子,我們以後慢慢地看看能不能喚起我們對新生的在意,對新生環境的重視。你若對你新生的環境沒有認知,那你舍報,或者說你的意識所依所歸就沒法擇取。這個生命盡頭了,受報盡了,你會叫阿彌陀佛,真會叫的,因爲你不知道你的新生之地是怎麼樣的。

  

爲什麼要提這樣一個生冷的話題呢?大家表層意識裏已經忘記的一個東西,一個生疏的新生過程,因爲我們人類的記憶在這個地方就被覆蓋了,所以我們對新生的向往往往就會受到製約。這必須得提出來,大家必須要有個認知。爲什麼我們對新生之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知道是自己的本家本國,但對生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沒有向往,也沒有欲望了解,因爲什麼呢?沒有記憶的參照。

  

但在我們的深層意識中,我們是有極大的渴望的,脫離胞胎與輪回的渴望,在人人的深層意識裏都是有的。出生這一刻的記憶的封閉,在人類的生命意識中是最爲頑固、深刻的。所以我們對自己不再輪回的新生的認知之渴望,若激不活它,那我們到所謂臨終那一刻,你肯定會給自己惹麻煩的。你現在如果認知清楚了,那所謂臨終那一刻,沒有什麼了,因爲你現在的認知跟臨終的認知沒有差別的。你現在要模糊的,你到那個臨終一定是模糊的。所以說臨終一定要解決于當下。若不解決于當下,你現在糊塗,還說自己未來清楚,那你真是在自欺。所以我們對未來的新生一定要有一個認知的渴望,就是抉擇的渴望。我一定要認准它。這樣在所謂臨終的問題上,你有歸向,你就不會慌亂了。那有人會這樣說——反正有阿彌陀佛來接引了,我一切都交給阿彌陀佛了,這些都不是我顧忌的東西。那你太了不起了。你若不染著一切相,不迷失一切感知,那你太了不起了,那真是很好。但對那些染著的、欲了解的有情,能主動去了解它,無疑是除疑的一個方便,是除去我們現行疑惑的一個很大方便,因爲我們現在還很清晰,還有很多學習、實踐,甚至觀察、修行的機會。

  

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說——極樂世界,彼諸菩薩及聲聞若入寶池,意欲水沒足則沒足,欲至膝者則至膝,欲至腰則至腰……,實際是說我們新生之地沒有風刀,欲冷則冷,欲熱則熱,我們面對的水是如意的,水溫能稱你的心如你的意,欲沒足則沒足,沒膝則沒膝,沒胸則沒胸,沒頂則沒頂,上下循環,任意自在。實際就是說極樂世界這個新的環境,是一個自在的、如意的殊勝寶地,是一個覺悟的地方,而不是一個痛苦掙紮的地方。

  

【舉例:一般孩子出生的時候,如果第一聲哭的很亮,大夫就說這個孩子以後會有作爲,有活力。甘孜州的前佛協會長阿海喇嘛,他喜歡雞足山,他說下一生要投到雞足山。他生生世世出生的第一句話就是“阿彌陀佛”,他的誓願就是“我出生時,稱念彌陀”。有的菩薩發願一出生,一張嘴就是“嗡阿惹巴雜拉德”。可能大家一出生都是“阿彌陀佛”,因爲什麼呢?都到極樂世界了嘛。】

  

(歲次辛卯五月十二 2011年6月13)

  

《安居第二十七日(一):我們美好的新生之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