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十六日(一):愿望——逾简逾明逾有力用

  

安居第十六日(一):愿望——逾简逾明逾有力用

  

心念的自由与自尊

  

五念门,所谓“”,不是说他人的念,是你自心所依的主动作为,这样就称作心念、意念。

  

比如现在社会上许多闹矛盾的家庭、单位、朋友,大部分都是失去了自己主动的念。自心所依,我们称为“外”;主动的作为,称为“内”,这个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明白了所依,能主动地作为,这样的人就知道自己的心念,而不是被牵制的念头,被牵制的思想,那样就获得了心念的自由。这个自由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人为了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的生命。自由是什么呢?一旦我们对自心的所依没有主动的作为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被外境牵制,或者被周边的作为牵制,那么就容易相互地责怪,这个责怪就使我们丢失了自己的愿望,失去了心念的自由与自尊。

  

念佛并不是让我们丧失自尊的,实际是让我们真正地来掌握、来认知、来主动运用心念的。这个环节十分重要!

  

有些人奴性惯了,就认为你怎么不给我个什么呢,你怎么不让我怎样呢?这样的人嘴上这么说,实际心里的抵触还是很大的,因为这样的人充满了懦弱、对自己不敢正面面对的一种自卑心。这样可以造出来上帝,心外的上帝。但是我们任何人对心外的上帝,从最原始的状态来说,是没有信服的,往往所谓的信服只是表示了自己的无奈。

  

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由,这个自由是彻底的、无保留的。在佛教有个名词叫“得大自在”,诸佛如来是得大自在者,从自己的身心世界彻底得到了解放,不会被身心世界任何一个东西所制约。这个大自在,真正超越了三界的任何锁控。我们若不了解,那就要来研究自己的心念、心愿,要了解你是为了得自在吗?你是真正为了超越自我吗?你是真正不要再被缠缚吗?我们每个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因为你的心每天都在跳动,你的生命每天都在作为,你的思想每天都在思维,你和人类在交往,你不断地散发着种种气息,大家相互地在感知。

  

所以,知道自己的心所依,能主动地作为的人,起码说在缘生法上知道了。

  

缘生法讲我们所依的有四种力——心力、缘力、境界力、串习力。

  

力——用,若对力的认知不够,你就不知道生命在作用,意识在起作用。实际我们都耽搁在作用上了,或者说迷失在作用上,或者说不知道怎么作用。你的意识怎么作用?你的生命作为怎么作用?你的语言怎么作用?若不了解这个力,人就开始困苦了。

  

心力,也就是所谓本性的力量、佛性的力量、法界的力量。

  

缘力,即所缘。

  

境界力,即结果。

  

串习力,是主动的。

  

我们经常在佛教徒中听到这样的话——道理知道,就是用不上力。你不知道什么叫力,怎么用呢?你不知道该用哪个力,怎么用呢?

  

过现未来在“一念”中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看自己的现状(如下图),学会处理它,拆开来看看,一般我们都会说过去如何、现在如何、未来如何。合在一起说“当下”、“现行”,都行,其中含着这三世,任何人一念的作为都含着三世所折射的力量的!哪个人的作为不含着过去、现在、未来呢?

  

虽然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但需要了解过去、现在、未来在这一念中的作用。比如在我们的作为中,未来的愿望的召唤对我们影响很大。

  

关于“过去”,我们的主要习惯大部分都是过去延续下来的,称之为“秉性”,在这一生起着暗示的作用。如果我们对过去不了解,盲目地说“过去心不可得”,那是在骗自己!佛说过去心不可得,并不是说“过去事没有”,并不是说过去对我们没有影响,如果想让过去对我们没影响,那要了解过去才行!

  

“过去”还有个承接,承接过去的过去的相续,所以佛有讲《本生经》,即世尊在因地一生一生的作为。我们汉地的佛教徒比较忌讳“过去”这个说法,藏地人就比较喜欢,说这个从哪儿来、那个从哪儿来,这个转了多少生、那个转了多少世,为什么要讲这个呢?承接一个缘起。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意识的过程中,在世俗的状态下,我们称为“世俗有”,这不要害怕!我们要分析世俗、超越世俗,就不要怕它!世俗的作用有,此“有”是说我们可以分析,可以审视,可以观察它,这不是执著,恰恰是破除执著的最好的办法!你空泛地说这没有那没有,结果习气一来,什么都有了!所以我们对“世俗有”不要害怕。

  

为什么我们提出来“不念自业他业共业”呢?实际就是我们过去有啊。我们现在看到的、听到的、忆到的、想象到的,你过去都经历过,如果没有经历过,在你的记忆海中就不能成熟,那么在依报中就不能再现。你说“我打个妄想也有吗”?饶不了你!因为无始以来你轮回的太久太久太久了,我们说旷大劫以来的业力,“旷大劫”此言不虚啊,没法称量了。这就是你的过去!所以,我们说“不念自他共业”,只是说不念过去罢了,这里面当然也有现在,也有未来。

  

我们念佛,是念个当下还是未来呢?还是过去呢?现在所行十分重要,你从过去带了些什么都不重要,实际本来并不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过去的时候,那过去就太重要了!为什么呢?它支撑了你整个生命!

  

那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要依一个圆满的意乐去作为,就是要依一个智慧快乐的法子来活人!那么你过去秉承的什么就无所谓了,或者说你过去秉承的东西已经变得没有力量了,因为现在你寻求到了——比如说“我的作为就依着“平等安心一切时”,用这个平等的心来审视现在的逆缘与顺缘,都去觉悟它,不去急急忙忙地做任何一个事情,不去急急忙忙地思考、完成任何一个事情。

  

你再急,后面的事还不断等着你的,不如把现下的一个思维、一个作为、一个事情处理地简简单单、清清晰晰、明明了了的。所以称为圆满意乐。这样做,你过去的来源变得不重要了,因为即使是违缘,你也可以从容不迫地去思维、去作为、去言说,为什么呢?你知道事情是无量无边的。

  

把事情简单化,愿望就好实现

  

一个人一旦真正了解了任何事情都是无自性的、不可得的,那就把现下这个不可得而你又在做的事情做好它,在思维的事情思维得当,在言说的话言说得当。你就会从容。你不能麻醉自己啊,说“我这个人没事儿了”,第二天就有事找你来了。你也不用找事情,每天都有因缘成熟,只要愿意做一点平常的、如实的事,只要有一点点的善念,我们每天可做的事十分多,不用再重新建立事情,根本不需要,但是你说我再主动地建立一些作为行不行呢?完全可以,但是不要离开你的圆满意乐,也就是说你不要留下遗憾。我们人生中的言说、意识、作为只要不留遗憾、不留后悔,你就开始踏实起来了,然后你就知道这个世界对你有多么大的恩惠!

  

为什么很多人无奈于世俗而又要去做世俗呢?因为他没有新的选择,没有法的选择。我们想不管过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现下的事情、语言、思维得当,这不难!因为这个主动权在每个人自己手里,再大的违缘中都能做得到,只要你愿意这样做,只要你看得清晰。

  

过去成熟的果报现前了,你只要认真地面对它、尊重它,有自尊地去处理每个当下。这个自尊并不是别人把你捧起来,而是你心中真正的意乐与自由。

  

所以,现行是我们整个生命的作用点。现在之成熟也就是过去之记录,未来一般我们谈的是希望、愿望,希望在影响着我们,悄悄地导引着我们的作为,我们现下的作为也在影响着它。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象佛陀一样有那样清净的国土度无量的众生——这也是个愿望、希望,也可以说是个未来。你把心安到这个地方了,你就会朝这个方向走了。

  

我们无始以来的累积,无量的时间、无量的事情、无量的思考、无量的言说,这些无量背后只有一个——现前。现前只有一个——一个念头、一个事情、一个作为。所以无量的东西一下简单化了!我们把一切作用力处理在这一念、一事、一时中

  

简单了就好操作,就会主动,也就会有力。我们不管什么过、现、未来了,就把现下这一个理念、一个事情、一个交流表达的准确、做的准确、思维的准确。这样你就能自由、满意,就会义无反顾。

  

因为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是由这“一念、一事、一时”组成,所以我们想实施一个愿望,就在一个思维、一个作为、…

《安居第十六日(一):愿望——逾简逾明逾有力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