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十六日(一):願望——逾簡逾明逾有力用

  

安居第十六日(一):願望——逾簡逾明逾有力用

  

心念的自由與自尊

  

五念門,所謂“”,不是說他人的念,是你自心所依的主動作爲,這樣就稱作心念、意念。

  

比如現在社會上許多鬧矛盾的家庭、單位、朋友,大部分都是失去了自己主動的念。自心所依,我們稱爲“外”;主動的作爲,稱爲“內”,這個認知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明白了所依,能主動地作爲,這樣的人就知道自己的心念,而不是被牽製的念頭,被牽製的思想,那樣就獲得了心念的自由。這個自由是十分重要的。許多人爲了自由不惜抛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的生命。自由是什麼呢?一旦我們對自心的所依沒有主動的作爲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被外境牽製,或者被周邊的作爲牽製,那麼就容易相互地責怪,這個責怪就使我們丟失了自己的願望,失去了心念的自由與自尊。

  

念佛並不是讓我們喪失自尊的,實際是讓我們真正地來掌握、來認知、來主動運用心念的。這個環節十分重要!

  

有些人奴性慣了,就認爲你怎麼不給我個什麼呢,你怎麼不讓我怎樣呢?這樣的人嘴上這麼說,實際心裏的抵觸還是很大的,因爲這樣的人充滿了懦弱、對自己不敢正面面對的一種自卑心。這樣可以造出來上帝,心外的上帝。但是我們任何人對心外的上帝,從最原始的狀態來說,是沒有信服的,往往所謂的信服只是表示了自己的無奈。

  

實際上任何一個人都希望自由,這個自由是徹底的、無保留的。在佛教有個名詞叫“得大自在”,諸佛如來是得大自在者,從自己的身心世界徹底得到了解放,不會被身心世界任何一個東西所製約。這個大自在,真正超越了叁界的任何鎖控。我們若不了解,那就要來研究自己的心念、心願,要了解你是爲了得自在嗎?你是真正爲了超越自我嗎?你是真正不要再被纏縛嗎?我們每個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都必須面對這個問題,因爲你的心每天都在跳動,你的生命每天都在作爲,你的思想每天都在思維,你和人類在交往,你不斷地散發著種種氣息,大家相互地在感知。

  

所以,知道自己的心所依,能主動地作爲的人,起碼說在緣生法上知道了。

  

緣生法講我們所依的有四種力——心力、緣力、境界力、串習力。

  

力——用,若對力的認知不夠,你就不知道生命在作用,意識在起作用。實際我們都耽擱在作用上了,或者說迷失在作用上,或者說不知道怎麼作用。你的意識怎麼作用?你的生命作爲怎麼作用?你的語言怎麼作用?若不了解這個力,人就開始困苦了。

  

心力,也就是所謂本性的力量、佛性的力量、法界的力量。

  

緣力,即所緣。

  

境界力,即結果。

  

串習力,是主動的。

  

我們經常在佛教徒中聽到這樣的話——道理知道,就是用不上力。你不知道什麼叫力,怎麼用呢?你不知道該用哪個力,怎麼用呢?

  

過現未來在“一念”中的作用

  

我們來看一看自己的現狀(如下圖),學會處理它,拆開來看看,一般我們都會說過去如何、現在如何、未來如何。合在一起說“當下”、“現行”,都行,其中含著這叁世,任何人一念的作爲都含著叁世所折射的力量的!哪個人的作爲不含著過去、現在、未來呢?

  

雖然過去現在未來心不可得,但需要了解過去、現在、未來在這一念中的作用。比如在我們的作爲中,未來的願望的召喚對我們影響很大。

  

關于“過去”,我們的主要習慣大部分都是過去延續下來的,稱之爲“秉性”,在這一生起著暗示的作用。如果我們對過去不了解,盲目地說“過去心不可得”,那是在騙自己!佛說過去心不可得,並不是說“過去事沒有”,並不是說過去對我們沒有影響,如果想讓過去對我們沒影響,那要了解過去才行!

  

“過去”還有個承接,承接過去的過去的相續,所以佛有講《本生經》,即世尊在因地一生一生的作爲。我們漢地的佛教徒比較忌諱“過去”這個說法,藏地人就比較喜歡,說這個從哪兒來、那個從哪兒來,這個轉了多少生、那個轉了多少世,爲什麼要講這個呢?承接一個緣起。

  

  

實際上,在我們生活意識的過程中,在世俗的狀態下,我們稱爲“世俗有”,這不要害怕!我們要分析世俗、超越世俗,就不要怕它!世俗的作用有,此“有”是說我們可以分析,可以審視,可以觀察它,這不是執著,恰恰是破除執著的最好的辦法!你空泛地說這沒有那沒有,結果習氣一來,什麼都有了!所以我們對“世俗有”不要害怕。

  

爲什麼我們提出來“不念自業他業共業”呢?實際就是我們過去有啊。我們現在看到的、聽到的、憶到的、想象到的,你過去都經曆過,如果沒有經曆過,在你的記憶海中就不能成熟,那麼在依報中就不能再現。你說“我打個妄想也有嗎”?饒不了你!因爲無始以來你輪回的太久太久太久了,我們說曠大劫以來的業力,“曠大劫”此言不虛啊,沒法稱量了。這就是你的過去!所以,我們說“不念自他共業”,只是說不念過去罷了,這裏面當然也有現在,也有未來。

  

我們念佛,是念個當下還是未來呢?還是過去呢?現在所行十分重要,你從過去帶了些什麼都不重要,實際本來並不重要,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過去的時候,那過去就太重要了!爲什麼呢?它支撐了你整個生命!

  

那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要依一個圓滿的意樂去作爲,就是要依一個智慧快樂的法子來活人!那麼你過去秉承的什麼就無所謂了,或者說你過去秉承的東西已經變得沒有力量了,因爲現在你尋求到了——比如說“我的作爲就依著“平等安心一切時”,用這個平等的心來審視現在的逆緣與順緣,都去覺悟它,不去急急忙忙地做任何一個事情,不去急急忙忙地思考、完成任何一個事情。

  

你再急,後面的事還不斷等著你的,不如把現下的一個思維、一個作爲、一個事情處理地簡簡單單、清清晰晰、明明了了的。所以稱爲圓滿意樂。這樣做,你過去的來源變得不重要了,因爲即使是違緣,你也可以從容不迫地去思維、去作爲、去言說,爲什麼呢?你知道事情是無量無邊的。

  

把事情簡單化,願望就好實現

  

一個人一旦真正了解了任何事情都是無自性的、不可得的,那就把現下這個不可得而你又在做的事情做好它,在思維的事情思維得當,在言說的話言說得當。你就會從容。你不能麻醉自己啊,說“我這個人沒事兒了”,第二天就有事找你來了。你也不用找事情,每天都有因緣成熟,只要願意做一點平常的、如實的事,只要有一點點的善念,我們每天可做的事十分多,不用再重新建立事情,根本不需要,但是你說我再主動地建立一些作爲行不行呢?完全可以,但是不要離開你的圓滿意樂,也就是說你不要留下遺憾。我們人生中的言說、意識、作爲只要不留遺憾、不留後悔,你就開始踏實起來了,然後你就知道這個世界對你有多麼大的恩惠!

  

爲什麼很多人無奈于世俗而又要去做世俗呢?因爲他沒有新的選擇,沒有法的選擇。我們想不管過去,唯一的辦法就是把現下的事情、語言、思維得當,這不難!因爲這個主動權在每個人自己手裏,再大的違緣中都能做得到,只要你願意這樣做,只要你看得清晰。

  

過去成熟的果報現前了,你只要認真地面對它、尊重它,有自尊地去處理每個當下。這個自尊並不是別人把你捧起來,而是你心中真正的意樂與自由。

  

所以,現行是我們整個生命的作用點。現在之成熟也就是過去之記錄,未來一般我們談的是希望、願望,希望在影響著我們,悄悄地導引著我們的作爲,我們現下的作爲也在影響著它。

  

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象佛陀一樣有那樣清淨的國土度無量的衆生——這也是個願望、希望,也可以說是個未來。你把心安到這個地方了,你就會朝這個方向走了。

  

我們無始以來的累積,無量的時間、無量的事情、無量的思考、無量的言說,這些無量背後只有一個——現前。現前只有一個——一個念頭、一個事情、一個作爲。所以無量的東西一下簡單化了!我們把一切作用力處理在這一念、一事、一時中

  

簡單了就好操作,就會主動,也就會有力。我們不管什麼過、現、未來了,就把現下這一個理念、一個事情、一個交流表達的准確、做的准確、思維的准確。這樣你就能自由、滿意,就會義無反顧。

  

因爲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是由這“一念、一事、一時”組成,所以我們想實施一個願望,就在一個思維、一個作爲、…

《安居第十六日(一):願望——逾簡逾明逾有力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