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言語的當下去實踐。這樣“願與事對稱”,因爲簡單了而能對稱。現在人太複雜了,經常這個事才做一半兒就跑去做那個事,結果一個事情都沒做徹底過,一句話都沒說圓滿過,一個思維都沒有次序過,這樣其作爲與願就不對稱。
所以,我們真正作爲一個學佛人,沒什麼可急的也沒什麼可燥的,完全可以從容不迫地去做好每一個事情,因爲每一個事情組成了這個無量無邊,每一個事情也包含了無量無邊,你可以從容地去做,這樣養成一個簡單的習慣——把無量無邊的事情從現在做起,做得有條理、清晰、無有遺憾,那你就獲得現下的自由,養成了一個自由、智慧、意樂的習慣!而不是被迫,有些人學佛念佛是被迫的,這個被迫帶來的最後結果肯定是心靈深處就會背叛它,浪費了自己的時間與生命。
把事情簡單化,願望就十分好實現。比如我們念佛,要把念佛簡單化。以前打七的時候,我提示提示大家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也沒有什麼事情可急,你也得不到什麼,你也失去不了什麼,就慢慢地念吧,這樣可以使你的心靈從容起來,看清世間,看清作爲。一般打過一個七後,打第二、第叁個七時,大家都會感歎還是打七好。因爲什麼呢?簡單。他輕松了,變得自由了,在這個小空間中看到一個大的世界。而我們在混亂、逼迫中生活時,即使在很大的地方都看不到這個世界的樣子,因爲你沒有一個地方認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碰觸到它的真實,所以我們會迷失在這個法界,迷失在這個世間。
念佛是至簡至明的願望
所以,先學會簡單的願望。實際念佛是最簡單的願望!“唯佛是念”,不過是希望我們把自他共業中千差萬別、無量無邊的事放一放,先主動地解決一個事——念佛。這是什麼事?無所得失。用這一個事來淨化所有的世間,淨化所有的過現未來身口意叁業。怎麼淨化?就從當下這一念做起。從哪兒修呢?就從這一念。這一念見真,念念就真了。這一念不見真,你還不知道什麼是真妄的時候,你會徘徊,徘徊就是虛假,虛假就是矛盾,矛盾就是負重,負重了就相互産生怨言、迷失、敵對。
我們念佛,放棄自他共業,無外乎是想讓大家把無量的世界簡單化,使作爲有力、滿意、自由,使我們真正地做一個安樂行者。此安樂非私欲,我們說布施之樂、利生之樂、禅定之樂、無染之樂、法之樂、簡單之樂……只要如法行,你會知道這個樂和世俗之快樂是不一樣的。
所以,願望逾簡逾明,逾明逾好操作。好操作者莫過于念佛,因爲念佛,從每個角度來說,人容易滿意。而念任何一個世間的作爲,在世俗心中都總有一些缺欠。但是念佛沒有缺欠,佛已經表達了:若你稱念就會具足無上大利,沒有虧欠,來使你簡單化、真實化、主動化、無慚愧,是步入一真的方便。
所以,我們念第叁門,來止世俗的惡業,止叁界的差別,止聲聞緣覺的不了義。止這些,實際就是簡單了,就唯佛是念了。這不過是個入手的方法,也是個效果。念佛能止九界之過患(即其不足),故“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念阿彌陀佛這樣一個功德名號,能滿一切衆生的願,能破一切衆生的無明,使我們止九界的過患,止世俗的過患,止聲聞不究竟的過患,使我們圓成于無上菩提,也就是圓滿地使用我們的真如心性。
念佛一法真是至簡至明!止九界不圓滿之“惡”,止六道輪回中各種果報的逼迫,令心無障礙,【舉例:人的心願的作用——十四五歲的孩子心中沒有障礙獨自周遊全國、周遊世界的故事】其實我們平時所有的作爲都有障礙,但通過念佛,通過一個抉擇,會沒有障礙,這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現世、過去世所做的身口意叁業,因爲往生彼國,止我們善惡輪回的果報,所有的惡緣、善緣都變成佛緣了。有居士說,師父你發那個“一切有緣皆能往生”的願,有緣人是什麼人呢?有的人說我和你有緣,我也不能往生!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了,有多少人還是高喊不能往生,你擋不住他,所以觀音勢至才來示現大悲與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方便身(智身),即以悲身與光身來度化衆生,示現方便。
心願不一樣,世界也不一樣了
我們要知道,這個“願”不過是心裏的一個認知,你可以發一個願試一試,你去做它幾天、思維它幾天,你會感到很快樂的一個東西,原來這個法界是人的心願設置的,雖然同樣是一個法界,不同心願使得這個法界對其的作用力是截然不同的!
你可以試驗一下,發一個簡單的心願(當然善的心願是有意義的,惡的心願沒意思,把人搞得越來越別扭),你記錄下來,一天、兩天、叁天……,你審視審視,你會感到這個世界真是不一樣了,因爲心願不一樣了,世界也變得不一樣了。比如我們對某個人有意見,你可以改變一個心願,你說他是佛,我應該禮敬他、尊重他,至少不能敵視他,就發這麼一個願,叁天以後你看看會是什麼樣子。實際很多修法的確都是這樣的。【舉例:奉愛瑜伽的一支在歐美傳播時,一百萬美金兩個課程,就教叁個字“I love you”,比如夫妻有矛盾了,分別作意love對方,七天以後在一起就互相I love you了。大家都認爲很值。】
爲什麼這叁個字這麼值呢?因爲准確、簡單,准確簡單就有力,有力就有效果,有效果大家就會說值。很多人學了很多,一本一本一本的,但業力一來,一個都不起作用,該翻臉翻臉,該嗔恨嗔恨,爲什麼呢?就是方法不准確。
(歲次辛卯五月初一2011年6月2日)
《安居第十六日(一):願望——逾簡逾明逾有力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