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
松果之所以存在,不是为了供人类取暖
昨天下午,小谭苏让她的老师吃了一惊。她吃过午饭后,就拿起扫帚,在没人要求的情况下,开始清扫教室的地板。村里的孩子没有人曾做过这种事。那天下课之后,苏的老师跟著她来到我们山腰上的小木屋,告诉我这件事。我告诉她,在我的国家,所有贫穷人家的孩子都会做同样的事。不必大人们吩咐,他们就会自动帮忙整理家务。
今天是法国的节日,所以苏不必去上学。早晨我们去散步,一起采集松果。她告诉我,大地长出松果,是为了让我们在冬天能够利用它们生火取暖。但是我告诉她,松果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生出小松树,而不是为了人类取暖用。她对我的解释非伹不感到失望,反而眼睛为之一亮。
各位还记得我们在《华严经》和相对论中,讨论过有关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吗
一旦抛掉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这类观念,长久以来形塑思惟模式的许多概念也会开始瓦解。
靴带理论学家发现,所有的次原子粒子,例如电子等,都无法彼此独立存在。事实上,它们是「互相关连」的,而这些粒子依次与其他粒子「互相关连」。没有任何粒子具有独立性。这种特性极类似相互依存、互即互入和互相融合。
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相对论的出现,对于理解核粒子有深远影响。在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是同样的东西,犹如我们发现,「雨」这个字可以同时在一个句子中当做主词和动词。当我们明白质量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就能理解粒子之间的互相关连,就是四维时空充满动态的实相。
对现代科学家而言,一个核粒子犹如《华严经》中所提到的「一微尘」或「一毫端」,同时含摄了空间和时间。这些粒子可被视为一个时间的「微粒」,如同《华严经》里所描述的最短暂瞬间「刹那」:据说,一刹那不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含纳了物质与空间。
一个粒子不能再被当成是置身于三度空间的物体,如一粒弹珠或一粒微尘。在我们的认知中,它已经变得更加抽象。例如,电子可称为「四维时空的动态体」或是「概率波」。
我们必须了解,像「粒子」、「体」和「波」这些字眼,已不再具备一般语言的意义。现代物理学家亟欲超越概念世界的框架,于是,如今粒子被视为抽象的数理量(不再是从一般有所分别性的知识角度来看)。
有些科学家宣称,核粒子的性质不过是观察者心灵的创造物,实际上,粒子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独立于观察者心灵的性质。这意味著在粒子的世界里,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禅修不是在衡量或思惟心的对象,而是直接体认它
对现今的物理学家而言,心的对象(心所)与心本身是不可分的。科学家再也无法以全然的客观性来进行观察,他们的心无法与被观察的对象截然章分。
约翰·惠勒①认为,应以「参与者」来取代「观察者」一词。因为有「观察者」存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就必定有一严格的界线:但以「参与者」称之,则主客体间的区别就会模糊,甚至消失了,也因此直接体验就可能产生。
这种「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观念极近似禅修。根据《四念处经》的看法,当我们禅观自己的身体时,是安住在身体静观身体(观身如身)。这表示,我们并未把身体当做某个不相关的客体,而这个客体也不能够独立于这个观察它的心而存在。禅修不是在衡量或思惟心的对象,而是直接体认它。这就是「无分别智」②。
由于我们内在区分「心」和「心的对象」的习性是如此根深柢固,因此,唯有藉著禅修才能逐渐加以破除。《四念处经》中提到四种修观的对象:身(身体)、受(觉受)、心和法(心所、心的对象)。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进行这样的禅修训练。这种分类方式,是为了有助于禅修,而非辅助我们分析这些事物。
在《四念处经》中,所有物质现象都被称为「法」(心所、心的对象)。当然,我们也能够观察身体(身)、觉受(受),甚至心,这些都能归类为「法」(心所、心的对象)。事实上,在《四念处经》中,将物质等所有现象都视为「法」,已经明白显示,在久远以前,佛教就反对「心」和「心的对象」之间的区别。
见山依旧是山,见水依旧是水
当那些从事基础粒子研究的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工作一整天后回到家中,往往会感到周遭的事物,例如一张椅子或一片水果,似乎已失去以往所呈现的实质性。
这些物理学家在踏入基本粒子的世界后,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几乎无法在物质世界中发现任何真实的东西。
艾弗瑞德·凯斯勒③说:「物质只能从两种互补的面向,即「波」和「粒子」来看待。因此,一直以来把「物质」当做是大自然的构成要素的这种想法,是我们必须抛弃的。」
虽然对我们来说,一张椅子或一颗橘子不再是「物质」,但是我们仍然是坐在椅子上,并且吃掉橘子。我们的组成与它们有相同的性质,即使那只是计算出来的数学公式。
禅修者明白,世间万物都与所有其他现象互相交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看待椅子或橘子的眼光,与大多数人不同。
当他们看山和水时,是「见水不是水,见山不是山」。这时的山「已经融入」水,而水也「已经融入」山(互相交融):山已成为水,水已成为山(互即互入)。然而,当他们想要游泳时,必须到河边而不是爬到山上。当他们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就会「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空」并非不存在,而是缺乏永恒的特性
凡是领悟到粒子间互相依存本质的科学家,甚至连日常生活中察觉现实的方式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他们的精神面向也可能发生某种转化。了悟到事物间的现象是互相交融和互即互人的禅修者,内在也经历了某种改变。
原先抱持的「自我」和「对象」的概念消失,而在万物中见到自己,并且在自身中见到万物。这份转化正是禅修的首要目标。这正是为什么「觉知当下」不仅是在禅修期间要维持,而且无时无刻都要维持。
禅修者明白,不论行、住、坐、卧皆应保持觉察。
当然,有些科学家也是这么做,他们整天专注在研究的主题上,甚至在吃饭或洗澡等任何活动上,都不断保持专注。
「依他起性」④的观念极接近生命的实相。它消除了「一」和「多」、「内」和「外」、「时间」和「空间」、「心」和「物」等二元对立的概念,我们的心智用这些概念来局限、分割和模塑实相。
「依他起性」的观念不仅可以破除割裂实相的习性,还能带来对于实相的直接体验。但是「依他起性」只是做为体验实相的关键,无论如何都不该被视为实相本身。
其实,「依他起性」正是生命实相的本性,其中并没有所谓的自我本质存在。犹如一个三角形的存在是因为三条直线彼此交会,任何一条线都无法单独存在。
由于万物都没有独立的特性,所以都被视为「空」。这并非表示现象不存在,只不过是没有自性,缺乏独立于其他现象而存在的永恒特性。同理,在靴带物理理论;中,「粒子」也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三度空间的微粒。
在这里,「空」不同于日常生活使用的涵义,而是超越一般所谓无形和有形的概念。「空」并非不存在,而是缺乏永恒的特性。为了避免混淆,佛教学者通常用!「真空」来形容这种空。
十一世纪李朝⑤的惠生禅师说过,我们不能用空(无形)和色(有形)来描述事物,因为实相超越了这两个概念:
法与非法别无二致,
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
凡是彻悟这个道理的人
就能了悟众生皆佛。
注视一张椅子,即能看见一大片森林
有一种修行法门叫做「真空观」,修行者必须抛掉以往区别生命和无生命的惯性思惟方式,理解因为自己错误地将事物视为独立和永恒的,才会产生这些概念。
当苹果树开花之际,还看不见结实暴暴,所以我们可能说:「这棵树开花了,但尚未结果。」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在那些花里没有看见「潜在的苹果」,但时间将会渐渐让苹果显现。
当我们观察一张椅子时,眼中只见木材,但却见不到树木、森林、木匠或自己的心。当我们以椅子为禅修对象时,就能在椅子中看到整个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宇宙。这些木材的存在示显了森林的存在:叶子的存在示显了太阳的存在:苹果花示显苹果的存在。
禅修者能够于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甚至在见到椅子前,就能够在实相之心当中见到椅子存在。椅子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与宇宙其他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椅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所有其他事物的存在,如果它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那么所有事物都不会如此呈现。
每当我们使用「椅子」这个字,或在心中形成「椅子」这个概念时,实相就会被剖成两半。一边是「椅子」,另一边是「非椅子」的世界。这样的画分既粗暴又荒谬。
概念的利剑就是以这种方式运作,因为我们没有了悟「椅子」完全是由「非椅子」的元素所构成。既然所有「非椅子」元素都存在于「椅子」中,又该如何区分它们
觉者在观察「椅子」时,清晰地看见各种「非椅子」的元素,并且体悟椅子本身是没有边界区隔、无始且无终的。
否定椅子的存在,就是否定整个宇宙的存在
小时候你可能玩过万花筒,只要透过两片玻璃和三块镜片,就能创造五彩缤纷的图案。每当你轻轻转动万花筒,就会呈现一个崭新美丽的图像。我们可以说,每个图案都有个开始和结束,但图案的真正本质——镜片和玻璃,并不会随著新图案的出现而开始或结束。那些千百万种的图案,并不在「开始或结束」这类概念的支配下。
同理,我们依循著呼吸,谛观自身和世界无始无终的本质,就能明白解脱生死的束缚已近在眼前。
否定椅子的存在,就是否定整个宇宙的存在。一张「存在」的椅子即使被砍成碎片或烧掉,也不可能变成「不存在」。如果真能够彻底毁掉一张椅子,就…
《观照的奇迹 第四章 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