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十一日:现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续”的问题▪P3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有情本具的佛性真正起作用于每个当下!这是佛给予的啊,阿弥陀佛给予的安心!

  

经典中都用“令”,因为最圆满功德表现出来了,我们只要从意乐上审观,最后必然有这种趣向。实际阿弥陀佛的圆成,是法性最圆满真实的表现罢了,或说作用罢了。我们自己的发心怎么都发不圆,阿弥陀佛观察到二百一十亿个佛土,经过五劫思维,做了个最圆满的答案来供养给我们,使我们知道这个“具足”,即有这样一个任何众生从任何角度都没有任何遗憾、亏缺的参照与缘起。阿弥陀佛为什么发“十方诸佛若不称我国土者,若不称我名者,不取正觉”这样一个愿呢?就是说他发的愿、他的国土周全了。大家有圆满的审视了,才有往生彼国的意愿,所以称为妙观察智的成就。净土法门不怕你思维、观察,这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因为我们作为凡夫就要思虑,就要东看西看,那你就多观察吧,你对极乐世界观察得越多,你把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及无量世界越对比得多,你就越产生往生彼国的意乐。

  

阿弥陀佛怎么安众生心呢?就是当下让你具足的佛性起作用!“咸能往生”、“咸能成佛”,就是具足、圆满的种子在每个当下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你的安心。所以,阿弥陀佛给了我们一个“信心”,不是我们自己拥有什么了,因为拥有而不起作用也白搭。这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给我们一个最殊胜的启发,又有一个最殊胜的回应,令它起当下作用,这样一个安心的方式。实际这是佛愿所促成的。虽然你本具,若没有佛愿的促成,它激不活。激不活就如沉在海底,那我们就漂流在业海上。一旦我们把摩尼宝取出来了,就是让我们本具的心、本来圆满的心起作用了,就促生一切功德,能消除一切障碍,能满一切愿,就能使我们如实地修行。

  

所以,我们的“信”是佛所赐予。佛不扮演上帝,但是若没有佛愿力给予来激活我们心中本有的佛性,你是没法起作用的。我们若把佛力往边儿上一放,我们的心又开始不圆满了,种种对比、种种执著、种种烦恼、种种习惯又开始颠倒了,你的安心又安不成了。所以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利益主要就在这一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阿弥陀佛的愿力使闻佛名者、闻极乐世界国土者生起往生彼国之愿、之欲、之信心。所以这个“信心”,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加。这个角度希望大家有个对比,你越真诚越好。

  

所以,对于昙鸾法师谈的“信心相续”,是佛力所加,佛愿所加,揭示了我们自性的作用、本具的作用,让本净、佛力载负着我们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举心动念,在这样的载负下,我们会信心相续、安心相续、念佛相续、忆佛相续。这样的相续是很稳定的一个作为。

  

昙鸾法师讲“此三句辗转相承,因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决定,故信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为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谏言”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论主,即天亲菩萨。

  

《往生论》第一句就讲“世尊我一心”。天亲菩萨一开章就讲佛与众生是一心的。世尊与一切众生本来一心,这里的“我”代表一切众生。这就是法界心、无对待心、清净心、圆满心……,赞莫能尽。所以他第一句讲的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来安众生心。这是修行的种子啊,修行不能偏离一点。若我们缘佛心,缘与佛心一样,那是什么状态呢?——在忆佛念佛。这是真正的忆佛念佛——世尊我一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本无差别,这就是真正地在忆佛、念佛!

  

《往生论》第二、三句讲“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揭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如实之相——尽十方无碍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本质,是尽十方,是无碍之光,众生在此归命,就是忆佛、念佛、成佛。天亲菩萨的每一个字都是法则。

  

第四句说“愿生安乐国”。这个“愿”,是成就的意思。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成就安乐国,成就往生安乐国。此“愿”是已成就的愿,而不是准备做的事情。这是即下即用的教法,当下就是圆满,什么圆满?众生心与佛心无别。

  

我们学佛人最大的畏惧,就来自于骄慢与自卑。骄慢会带来畏惧,自卑同样会。我跟佛能一样吗?佛过来说,我跟你一样啊,为什么呢?你可以往生我的国土看看嘛。如果不一样,佛出世不是在欺负我们吗?但是我们的骄慢与自卑,扼杀了这个“一样”的作用。

  

所以,“归命尽十方”,表达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缘起。“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无碍光”是作用,“如来”是成就,成就什么呢?——安乐国。

  

这就是忆佛念佛成佛的当下口诀。用龙树菩萨的四句偈子解释这四句话是最简单的——“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

  

“若人愿作佛”,这里连往生都不说了。

  

什么人“应时即现身”呢?忆佛者、愿作佛者。佛与众生没有对待啊,是我们与佛对待了!

  

“是故我顶礼”,顶礼谁呢?顶礼这些愿作佛的人、心念阿弥陀的人。

  

宗下达摩祖师这样讲的:

  

佛具三身。若有众生行诸善事,即是化身。

  

若有众生行诸智慧事,即是报身。

  

若有众生心地寂静无染无著,即是法身。”

  

“即是报身”,就是谁行这个事,谁就是报身!“即”,就是做者,什么做者?心念(阿弥陀)者,愿作(佛)者!

  

我们与佛对立着,对着干惯了,说佛在那个地方,佛是那个样的……,我们这个“一心”、“无对待”、“无差别”呢?所有的凡夫就“凡”在这个地方了,很凡,很多杂缘。

  

龙树菩萨这四句偈子大家下去可以念一念,讲的十分准确。天亲菩萨的“愿生安乐国”,就是成就往生安乐国。历代的善知识讲法,都不会把佛和众生拉开,都把佛跟我们放在一个因缘上来。我们执著于凡夫,所以佛就是佛,我们就是我们。希望大家善思维,善观察!

  

岁次辛卯四月二十六(2011年5月28日安居第十一日)

  

《安居第十一日:现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续”的问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