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十一日:现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续”的问题▪P2

  ..续本文上一页一种修法是龙树菩萨传下来的,实际再往早一点是文殊菩萨,再早一点是释迦文佛,再早一点就是阿弥陀佛了,这一支是依智慧教为体。审观智慧人最简单的就是无染的喜悦,他是在意识的无染的喜悦之相续下去修行的,这是其教法的主体。所以释迦文佛说“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是名极乐”,实际这一支(传承)最主要是传播这样一个无染的喜悦。因为我们染著就会很沉重,不管是法我的染著还是人我的染著,都很苦的,没有什么可喜悦的东西。

  

如果你说你是个持戒的人,一个求功夫成片的人,我执很难去掉。如果你说“我是个随顺佛愿的人”,你这个“我”本身就消融在随顺这个力量上了。随顺把执著消融了。你说“我们在顺着佛愿念佛,顺着佛力念佛,顺着佛给予的”一切众生咸能往生”念佛”,顺着这个力在念佛,那我们的执著,我执与法执,在这个执著的过程中消融了。我们可以去实践的,不能仅是言说,要实践对比的。

  

你说“我要求个功夫成片,一心不乱”,那这个执著就会愈行愈坚,不是故意的就会这样。

  

早期我持戒念佛的影子特别重,苍山有个老出家师父过来给我说:“法师,你出问题了。”

  

我说:“那你给我开示开示。”

  

他说:“你现在这个作为自利不足。

  

当时我十分感动。这个“不足”说到点子上了,很准确,我是十分能感知得到的。因为你依着自己的作为与业相,你怎么反思它都不足,怎么都不足,只要是反思到自己的作为与认知上,它就是不足。大家也可以去反思自己,你的持戒也好,作为也好,心灵深处的认知上,你认为你是满足的十分困难!以前我尝试过,在一天中自己明显的念头很少的,但反馈回来观察,说“不足”是百分之百的准确,描述自己当时的状态——你的作为不足,或者行持不足。

  

因为不管是人我、法我,它愈行愈坚是事实,就是说你越往后实践,你越要反思自己的每一个作为,每一个细微的角度,这个反思它就会坚固着法我,这个是难免的,即你依法、依法的感知、法的进趣以为守护,这个守护就是“我”。你一细观,你就感到不足。

  

随顺着佛愿平等给予,这个执著就会在你行持随顺的过程中消融了,并不是说我们不执著了,我们还在执著,因为没有亲证法性、性空,你的作为执著是难免的。所以这个时代,我们能随顺佛愿的平等给予,令它相续,那么相续中就会消融你的业力、业习,在这个过程中消融。

  

为什么我们费这么大的力气反复地分析自力与佛力呢?或者说本净力呢?因为这个“本净”是不假于修证的,我们都知道佛陀的三身功德中,一切无为之行、寂静之行,在寂光中的无为之为法身分善巧,称为清净法身。法身是顺性彻底的展现,非是造作而来的。所以我们一般称为“实相身”。报德是依愿而起,化身是顺众生的需求而展现的对应的功德与作为。在我们行持的过程中,我们要随顺着三身的功德,这三身是人人心智本具的。这一点我们要是认知不清楚,我们是安不下来心的,就是说三皈依不能产生事实!你说皈依佛,但你的心不具足,没办法造成皈依佛的事实!所以,心智本具,我们所说的人人都有佛性,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皈依与认知!是作用力的一个载负点,就是说它是一个起点,这个点要是丢了,我们修行就是以亏欠心修,必然有亏欠的结果。亏欠心就是种子,你在漫长的作为中,亏欠必然会结果,结什么果?亏欠的果。

  

所以以前入关的仪式要求十分严格,在入关前,你一定要表明你怎么入关、你要修什么法、你的发心是什么,环境有什么亏欠马上就调整,心里有亏欠了马上就调整,然后封关的人要给他说一个圆满的偈赞或提示,令其有所依从,令其无有亏欠。一旦有亏欠,关就破了,若不出关就出大事情。我曾遇到过一个闭关九年的出家师父,后来他又闭了三年关,最后跳崖了。为什么呢?你心里最初的那个种子它会起作用的,我们要不依本具的心,即本来圆满的心去修行,我们要成个什么呢?你那个种子第一个就出问题了,你一起步就出问题了。

  

而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种子是圆满的。随顺着佛愿的回施,种子圆满!随顺这个力是极大的善巧!这个地方真是希望大家反复地、耐心地去观察、寻味、对比,不辜负我们这一生,起码说不辜负我们出家修行,或安居学习这一个机会!这一定要反复地去观察审视,就是种子问题!

  

龙树菩萨秉承了无量寿佛——释迦文佛——文殊菩萨这样一支无染的喜悦的种子,或说清净平实的种子,在相续着一个教法,即意乐修持。这是一个体系。善导大师称为“安心修持”,近代人提出来的“果地觉因地心”,都在相互地传承着一个东西。这个“清净平实”,就如释迦文佛在觉悟时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一个种子。如果说自己亏欠、他人亏欠,修什么呢?修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种下去的就是焦芽败种,怎么会有结果呢?所以,在这个传承中,清净,即所谓智慧门,它依智慧来作为一个种子。果地觉种子,安心种子,意乐种子,清净种子,都是一个种子,都是清净的、真实的、没有亏欠的、圆满的、智慧的。

  

这个传承体系,总体是依智慧的种子。因为文殊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正教令身,即正面使者。藏传佛教中的愤怒金刚、大威德,那是愤怒教令身。就如两国打仗,有唱白脸的有唱黑脸的,有的说一定要打,有的说和谈吧,互不伤害。佛教育众生也要派两个使者,一个是大力的、好战,一定要打败你的顽固;一个是慈悲智慧的,说我们不要战争,你本来都具足,不用打,你很有智慧的。说“不要打仗”的就是文殊菩萨,称为正教令者,即智慧交流,意乐交流,启发你本有的种子,启发你的如来智慧德相,去掉一切众生表面的染著,让你本有的佛性起作用。就象把你海底的摩尼宝取出来,告诉你说:看,你有这个,你需要什么,它是如意的,可以出生一切功德。

  

所以文殊菩萨的教法在净土中是源远流长的,即一个正面的教法,它的种子是十分有意思的,清净啊、安乐啊、果地觉啊,让你一起步不入邪见,一起步就圆满,一起步就没有亏欠,在相续中,你安安稳稳地、轻轻松松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就行了,不会出现问题、故障。

  

以前提倡读《圆觉经》,其中有一个因缘就是《圆觉经》能揭示如来觉性。四种觉性(众生觉性、菩萨觉性、入地菩萨觉性、如来觉性)中,我们能看到什么是圆满的,为什么如来觉性是圆满的,此圆满如何修法?其后面有个修法与净土修法是一样的——“末世众生于诸妄想不加了知,于妄境界无有染著……”,就象我们现在的安心念佛、无染念佛、心不留著念佛,其教法体系是一模一样的,如此行人末世不入邪见,入如来种性故,随顺如来觉故。现在,众生觉性、菩萨觉性、入地菩萨觉性我们都不管了,我们只用如来觉性来念佛,这样就有一个相互启发、印证的东西。

  

所以,想不间断地修持、“信心相续”,这个时代我们用认取佛平等回施的方法阿弥陀佛平等回施的愿就是令一切众生安心的方法,“一切众生咸能往生”,为什么不直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呢?不起作用故。作用力很重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家都听得耳熟了,但你还继续犯习气、做毛病、搞自己的我执与法执。而阿弥陀佛的回施“咸能往生”,就是咸能从自他共业中走出来,这是作用力。

  

最重要的一关,就是佛愿的作用力。通过这个佛愿,令我们安心,即让我们所拥有的智慧德相起作用。佛愿的作用,即其回施十分重要!没有他的回施,你的佛性不起作用,你的业力起作用,佛性被埋没了!现在阿弥陀佛把埋没我们佛性的东西全部拿走了!把你的业障都清除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第一天我们着重讲,阿弥陀佛的平等回施,是把我们本有的佛性激活的恩德,这是最大的一个恩德了!我们这个时代若不了解这个恩德,我们修持是很困难的。佛愿,把埋没我们众生心智(即如来智慧德相、佛性)的东西给清除了,“咸能往生”就是一把全拿掉了!不管自业、他业、共业,九界众生的所有业与障全给拿掉!说“你能生,你能成”。这个保证的力量是很大的!世间人相互间的一个承诺都有力量,况且佛菩萨的承诺呢?对此我们要善于观察。

  

阿弥陀佛把埋没我们佛性的业力、障碍、执著帮我们清除了,通过“咸能往生”,等于回施一个圆满的作用力,让它起作用,让它去成长,把压抑、减损它的东西都给清除了。你看平时人的举心动念,我们不敢说自己是圆满的,说本性上是圆满的,但作为上、思虑上总不圆满。阿弥陀佛说这个没问题,我来接引你,咸能往生。因为我们的业习、执著、所知障,悄悄地、慢慢地把我们本来圆满的自性沉在最深的海底了,并不是你没有佛性啊。所以阿弥陀佛不管再深,把摩尼宝给你拿出来,让它起作用。“咸能往生”,就是取出一切众生心中的摩尼宝,你拿着就用吧,即你的作为从现在起是圆满的了!就这样安心,安一个缘起心,给了我们一个最殊胜缘起,实际也是最殊胜的一个启发,令…

《安居第十一日:现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续”的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