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種修法是龍樹菩薩傳下來的,實際再往早一點是文殊菩薩,再早一點是釋迦文佛,再早一點就是阿彌陀佛了,這一支是依智慧教爲體。審觀智慧人最簡單的就是無染的喜悅,他是在意識的無染的喜悅之相續下去修行的,這是其教法的主體。所以釋迦文佛說“但得諸樂,無有衆苦,是名極樂”,實際這一支(傳承)最主要是傳播這樣一個無染的喜悅。因爲我們染著就會很沈重,不管是法我的染著還是人我的染著,都很苦的,沒有什麼可喜悅的東西。
如果你說你是個持戒的人,一個求功夫成片的人,我執很難去掉。如果你說“我是個隨順佛願的人”,你這個“我”本身就消融在隨順這個力量上了。隨順把執著消融了。你說“我們在順著佛願念佛,順著佛力念佛,順著佛給予的”一切衆生鹹能往生”念佛”,順著這個力在念佛,那我們的執著,我執與法執,在這個執著的過程中消融了。我們可以去實踐的,不能僅是言說,要實踐對比的。
你說“我要求個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那這個執著就會愈行愈堅,不是故意的就會這樣。
早期我持戒念佛的影子特別重,蒼山有個老出家師父過來給我說:“法師,你出問題了。”
我說:“那你給我開示開示。”
他說:“你現在這個作爲自利不足。”
當時我十分感動。這個“不足”說到點子上了,很准確,我是十分能感知得到的。因爲你依著自己的作爲與業相,你怎麼反思它都不足,怎麼都不足,只要是反思到自己的作爲與認知上,它就是不足。大家也可以去反思自己,你的持戒也好,作爲也好,心靈深處的認知上,你認爲你是滿足的十分困難!以前我嘗試過,在一天中自己明顯的念頭很少的,但反饋回來觀察,說“不足”是百分之百的准確,描述自己當時的狀態——你的作爲不足,或者行持不足。
因爲不管是人我、法我,它愈行愈堅是事實,就是說你越往後實踐,你越要反思自己的每一個作爲,每一個細微的角度,這個反思它就會堅固著法我,這個是難免的,即你依法、依法的感知、法的進趣以爲守護,這個守護就是“我”。你一細觀,你就感到不足。
隨順著佛願平等給予,這個執著就會在你行持隨順的過程中消融了,並不是說我們不執著了,我們還在執著,因爲沒有親證法性、性空,你的作爲執著是難免的。所以這個時代,我們能隨順佛願的平等給予,令它相續,那麼相續中就會消融你的業力、業習,在這個過程中消融。
爲什麼我們費這麼大的力氣反複地分析自力與佛力呢?或者說本淨力呢?因爲這個“本淨”是不假于修證的,我們都知道佛陀的叁身功德中,一切無爲之行、寂靜之行,在寂光中的無爲之爲法身分善巧,稱爲清淨法身。法身是順性徹底的展現,非是造作而來的。所以我們一般稱爲“實相身”。報德是依願而起,化身是順衆生的需求而展現的對應的功德與作爲。在我們行持的過程中,我們要隨順著叁身的功德,這叁身是人人心智本具的。這一點我們要是認知不清楚,我們是安不下來心的,就是說叁皈依不能産生事實!你說皈依佛,但你的心不具足,沒辦法造成皈依佛的事實!所以,心智本具,我們所說的人人都有佛性,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皈依與認知!是作用力的一個載負點,就是說它是一個起點,這個點要是丟了,我們修行就是以虧欠心修,必然有虧欠的結果。虧欠心就是種子,你在漫長的作爲中,虧欠必然會結果,結什麼果?虧欠的果。
所以以前入關的儀式要求十分嚴格,在入關前,你一定要表明你怎麼入關、你要修什麼法、你的發心是什麼,環境有什麼虧欠馬上就調整,心裏有虧欠了馬上就調整,然後封關的人要給他說一個圓滿的偈贊或提示,令其有所依從,令其無有虧欠。一旦有虧欠,關就破了,若不出關就出大事情。我曾遇到過一個閉關九年的出家師父,後來他又閉了叁年關,最後跳崖了。爲什麼呢?你心裏最初的那個種子它會起作用的,我們要不依本具的心,即本來圓滿的心去修行,我們要成個什麼呢?你那個種子第一個就出問題了,你一起步就出問題了。
而以佛的果地覺爲因地心,種子是圓滿的。隨順著佛願的回施,種子圓滿!隨順這個力是極大的善巧!這個地方真是希望大家反複地、耐心地去觀察、尋味、對比,不辜負我們這一生,起碼說不辜負我們出家修行,或安居學習這一個機會!這一定要反複地去觀察審視,就是種子問題!
龍樹菩薩秉承了無量壽佛——釋迦文佛——文殊菩薩這樣一支無染的喜悅的種子,或說清淨平實的種子,在相續著一個教法,即意樂修持。這是一個體系。善導大師稱爲“安心修持”,近代人提出來的“果地覺因地心”,都在相互地傳承著一個東西。這個“清淨平實”,就如釋迦文佛在覺悟時說“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一個種子。如果說自己虧欠、他人虧欠,修什麼呢?修下去的結果是什麼呢?種下去的就是焦芽敗種,怎麼會有結果呢?所以,在這個傳承中,清淨,即所謂智慧門,它依智慧來作爲一個種子。果地覺種子,安心種子,意樂種子,清淨種子,都是一個種子,都是清淨的、真實的、沒有虧欠的、圓滿的、智慧的。
這個傳承體系,總體是依智慧的種子。因爲文殊菩薩是阿彌陀佛的正教令身,即正面使者。藏傳佛教中的憤怒金剛、大威德,那是憤怒教令身。就如兩國打仗,有唱白臉的有唱黑臉的,有的說一定要打,有的說和談吧,互不傷害。佛教育衆生也要派兩個使者,一個是大力的、好戰,一定要打敗你的頑固;一個是慈悲智慧的,說我們不要戰爭,你本來都具足,不用打,你很有智慧的。說“不要打仗”的就是文殊菩薩,稱爲正教令者,即智慧交流,意樂交流,啓發你本有的種子,啓發你的如來智慧德相,去掉一切衆生表面的染著,讓你本有的佛性起作用。就象把你海底的摩尼寶取出來,告訴你說:看,你有這個,你需要什麼,它是如意的,可以出生一切功德。
所以文殊菩薩的教法在淨土中是源遠流長的,即一個正面的教法,它的種子是十分有意思的,清淨啊、安樂啊、果地覺啊,讓你一起步不入邪見,一起步就圓滿,一起步就沒有虧欠,在相續中,你安安穩穩地、輕輕松松地、踏踏實實地往前走就行了,不會出現問題、故障。
以前提倡讀《圓覺經》,其中有一個因緣就是《圓覺經》能揭示如來覺性。四種覺性(衆生覺性、菩薩覺性、入地菩薩覺性、如來覺性)中,我們能看到什麼是圓滿的,爲什麼如來覺性是圓滿的,此圓滿如何修法?其後面有個修法與淨土修法是一樣的——“末世衆生于諸妄想不加了知,于妄境界無有染著……”,就象我們現在的安心念佛、無染念佛、心不留著念佛,其教法體系是一模一樣的,如此行人末世不入邪見,入如來種性故,隨順如來覺故。現在,衆生覺性、菩薩覺性、入地菩薩覺性我們都不管了,我們只用如來覺性來念佛,這樣就有一個相互啓發、印證的東西。
所以,想不間斷地修持、“信心相續”,這個時代我們用認取佛平等回施的方法。阿彌陀佛平等回施的願就是令一切衆生安心的方法,“一切衆生鹹能往生”,爲什麼不直接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呢?不起作用故。作用力很重要,“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大家都聽得耳熟了,但你還繼續犯習氣、做毛病、搞自己的我執與法執。而阿彌陀佛的回施“鹹能往生”,就是鹹能從自他共業中走出來,這是作用力。
最重要的一關,就是佛願的作用力。通過這個佛願,令我們安心,即讓我們所擁有的智慧德相起作用。佛願的作用,即其回施十分重要!沒有他的回施,你的佛性不起作用,你的業力起作用,佛性被埋沒了!現在阿彌陀佛把埋沒我們佛性的東西全部拿走了!把你的業障都清除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第一天我們著重講,阿彌陀佛的平等回施,是把我們本有的佛性激活的恩德,這是最大的一個恩德了!我們這個時代若不了解這個恩德,我們修持是很困難的。佛願,把埋沒我們衆生心智(即如來智慧德相、佛性)的東西給清除了,“鹹能往生”就是一把全拿掉了!不管自業、他業、共業,九界衆生的所有業與障全給拿掉!說“你能生,你能成”。這個保證的力量是很大的!世間人相互間的一個承諾都有力量,況且佛菩薩的承諾呢?對此我們要善于觀察。
阿彌陀佛把埋沒我們佛性的業力、障礙、執著幫我們清除了,通過“鹹能往生”,等于回施一個圓滿的作用力,讓它起作用,讓它去成長,把壓抑、減損它的東西都給清除了。你看平時人的舉心動念,我們不敢說自己是圓滿的,說本性上是圓滿的,但作爲上、思慮上總不圓滿。阿彌陀佛說這個沒問題,我來接引你,鹹能往生。因爲我們的業習、執著、所知障,悄悄地、慢慢地把我們本來圓滿的自性沈在最深的海底了,並不是你沒有佛性啊。所以阿彌陀佛不管再深,把摩尼寶給你拿出來,讓它起作用。“鹹能往生”,就是取出一切衆生心中的摩尼寶,你拿著就用吧,即你的作爲從現在起是圓滿的了!就這樣安心,安一個緣起心,給了我們一個最殊勝緣起,實際也是最殊勝的一個啓發,令…
《安居第十一日:現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續”的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