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十一日:現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續”的問題▪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有情本具的佛性真正起作用于每個當下!這是佛給予的啊,阿彌陀佛給予的安心!

  

經典中都用“令”,因爲最圓滿功德表現出來了,我們只要從意樂上審觀,最後必然有這種趣向。實際阿彌陀佛的圓成,是法性最圓滿真實的表現罷了,或說作用罷了。我們自己的發心怎麼都發不圓,阿彌陀佛觀察到二百一十億個佛土,經過五劫思維,做了個最圓滿的答案來供養給我們,使我們知道這個“具足”,即有這樣一個任何衆生從任何角度都沒有任何遺憾、虧缺的參照與緣起。阿彌陀佛爲什麼發“十方諸佛若不稱我國土者,若不稱我名者,不取正覺”這樣一個願呢?就是說他發的願、他的國土周全了。大家有圓滿的審視了,才有往生彼國的意願,所以稱爲妙觀察智的成就。淨土法門不怕你思維、觀察,這是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因爲我們作爲凡夫就要思慮,就要東看西看,那你就多觀察吧,你對極樂世界觀察得越多,你把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及無量世界越對比得多,你就越産生往生彼國的意樂。

  

阿彌陀佛怎麼安衆生心呢?就是當下讓你具足的佛性起作用!“鹹能往生”、“鹹能成佛”,就是具足、圓滿的種子在每個當下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你的安心。所以,阿彌陀佛給了我們一個“信心”,不是我們自己擁有什麼了,因爲擁有而不起作用也白搭。這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給我們一個最殊勝的啓發,又有一個最殊勝的回應,令它起當下作用,這樣一個安心的方式。實際這是佛願所促成的。雖然你本具,若沒有佛願的促成,它激不活。激不活就如沈在海底,那我們就漂流在業海上。一旦我們把摩尼寶取出來了,就是讓我們本具的心、本來圓滿的心起作用了,就促生一切功德,能消除一切障礙,能滿一切願,就能使我們如實地修行。

  

所以,我們的“信”是佛所賜予。佛不扮演上帝,但是若沒有佛願力給予來激活我們心中本有的佛性,你是沒法起作用的。我們若把佛力往邊兒上一放,我們的心又開始不圓滿了,種種對比、種種執著、種種煩惱、種種習慣又開始顛倒了,你的安心又安不成了。所以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利益主要就在這一點。“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阿彌陀佛的願力使聞佛名者、聞極樂世界國土者生起往生彼國之願、之欲、之信心。所以這個“信心”,是來自于阿彌陀佛的願力所加。這個角度希望大家有個對比,你越真誠越好。

  

所以,對于昙鸾法師談的“信心相續”,是佛力所加,佛願所加,揭示了我們自性的作用、本具的作用,讓本淨、佛力載負著我們的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個舉心動念,在這樣的載負下,我們會信心相續、安心相續、念佛相續、憶佛相續。這樣的相續是很穩定的一個作爲。

  

昙鸾法師講“此叁句輾轉相承,因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決定,故信心不淳。與此相違,名爲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谏言”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論主,即天親菩薩。

  

《往生論》第一句就講“世尊我一心”。天親菩薩一開章就講佛與衆生是一心的。世尊與一切衆生本來一心,這裏的“我”代表一切衆生。這就是法界心、無對待心、清淨心、圓滿心……,贊莫能盡。所以他第一句講的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樣來安衆生心。這是修行的種子啊,修行不能偏離一點。若我們緣佛心,緣與佛心一樣,那是什麼狀態呢?——在憶佛念佛。這是真正的憶佛念佛——世尊我一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本無差別,這就是真正地在憶佛、念佛!

  

《往生論》第二、叁句講“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揭示“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如實之相——盡十方無礙光。“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是本質,是盡十方,是無礙之光,衆生在此歸命,就是憶佛、念佛、成佛。天親菩薩的每一個字都是法則。

  

第四句說“願生安樂國”。這個“願”,是成就的意思。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成就安樂國,成就往生安樂國。此“願”是已成就的願,而不是准備做的事情。這是即下即用的教法,當下就是圓滿,什麼圓滿?衆生心與佛心無別。

  

我們學佛人最大的畏懼,就來自于驕慢與自卑。驕慢會帶來畏懼,自卑同樣會。我跟佛能一樣嗎?佛過來說,我跟你一樣啊,爲什麼呢?你可以往生我的國土看看嘛。如果不一樣,佛出世不是在欺負我們嗎?但是我們的驕慢與自卑,扼殺了這個“一樣”的作用。

  

所以,“歸命盡十方”,表達了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緣起。“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無礙光”是作用,“如來”是成就,成就什麼呢?——安樂國。

  

這就是憶佛念佛成佛的當下口訣。用龍樹菩薩的四句偈子解釋這四句話是最簡單的——“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即現身,是故我頂禮。

  

“若人願作佛”,這裏連往生都不說了。

  

什麼人“應時即現身”呢?憶佛者、願作佛者。佛與衆生沒有對待啊,是我們與佛對待了!

  

“是故我頂禮”,頂禮誰呢?頂禮這些願作佛的人、心念阿彌陀的人。

  

宗下達摩祖師這樣講的:

  

佛具叁身。若有衆生行諸善事,即是化身。

  

若有衆生行諸智慧事,即是報身。

  

若有衆生心地寂靜無染無著,即是法身。”

  

“即是報身”,就是誰行這個事,誰就是報身!“即”,就是做者,什麼做者?心念(阿彌陀)者,願作(佛)者!

  

我們與佛對立著,對著幹慣了,說佛在那個地方,佛是那個樣的……,我們這個“一心”、“無對待”、“無差別”呢?所有的凡夫就“凡”在這個地方了,很凡,很多雜緣。

  

龍樹菩薩這四句偈子大家下去可以念一念,講的十分准確。天親菩薩的“願生安樂國”,就是成就往生安樂國。曆代的善知識講法,都不會把佛和衆生拉開,都把佛跟我們放在一個因緣上來。我們執著于凡夫,所以佛就是佛,我們就是我們。希望大家善思維,善觀察!

  

歲次辛卯四月二十六(2011年5月28日安居第十一日)

  

《安居第十一日:現代人如何看“信心不相續”的問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